以下是含有南光的搜尋結果,共235筆
臺灣指數公司18日公布「臺灣指數公司臺灣上市上櫃生技醫療股價指數」2022年第2次成分股定期審核結果。成分股新納入5檔、另刪除6檔,成分股納入和刪除之變動將自5月19日起生效。
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南投縣已有58所學校及幼兒園停課,其中包括南投市平和及康壽國小、埔里鎮南光國小、竹山鎮竹山國小、草屯鎮草屯國小及及名間鄉名間國小;教育處表示有關停課規定,原則上依中央規定,但授權各學校決定。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在最新一期銀行家雜誌中指出,台灣面對中國威脅須留意3大重點,中國人民銀行為降低自身金融脆弱性,可能進一步調整外匯準備的配置,並擴大「人民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對外連結,推動雙邊貿易以人民幣計價與結算,以擺脫依賴美元支付與結清算和對SWIFT的依賴,及加推動數位人民幣並向境外推廣使用。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國際針對俄羅斯央行進行前所未見的制裁行動,現代「金融戰爭warfare」正在發生!央行副總裁陳南光重申,從這次金融制裁,俄羅斯央行強烈的風險意識以及靈活的管理策略是值得台灣參考,我國央行應對於外匯準備的風險控管、資產幣別配置組合等議題,定期進行安全性評估,以強化我國的金融韌性。台灣應思考為何要累積龐大的外匯準備以及外匯準備的最適規模;同時應提升外匯準備的運用效率,像是投資於戰略性資源,以增強我國的國力。
俄烏戰爭開打,俄羅斯遭到前所未見的國際經濟制裁,不僅盧布暴跌、切斷俄羅斯央行動用外匯準備的各種管道,金融體系也陷入全面性恐慌中;被視為「鷹派」的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發聲了,在這次制裁行動中,有兩點值得我國央行借鏡。首先,台灣央行在外匯資產管理上應更透明公開,讓公眾都能了解並監督;其次,央行對外匯準備的經營績效、風險控管、資產幣別組合與存放地點等,應定期進行安全性評估並進行壓力測試。
央行學者副總裁陳南光又投書坊間雜誌,這次他的議題更國際、更具新聞時效:俄烏戰爭引發的國際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陳南光就其中針對俄羅斯央行的制裁,認為是「極具特色的一步」,經他的學術研究發現,俄羅斯央行一直很有「備戰」觀念,及早建立防火牆,有次序推動「去美元化」,分散龐大外匯資產及黃金的管理,以降低可能面臨制裁而產生的損失。
生技產業成為主流趨勢,在吸引科技、金融業爭相卡位後,隨著新技術和新思維的經營策略出爐,也掀起生技「新勢力」的風潮,健亞、保瑞、南光孕育的小金雞,都將在今年登錄興櫃,而基亞旗下的溫士頓,更挾藉年獲利超過半個股本氣勢,規劃下半年上櫃,都將成為族群生力軍。
今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首檔展覽《婉風流轉時:影像靈光與文學的跨域閱讀》,聚焦日治時期至1960年代的台灣女性摩登形象,可看出台灣女性在社會、文化、生活及美學思潮等層面的多重轉變。
南光(1752)走過一甲子後,2022年大報喜!除了順利於19日轉上市,全力衝刺的海外市場也在逐步拓展版圖,力拚2025年營收占比挑戰五成;另外,旗下小金雞建誼生技2021年已轉盈,有機會2022年登錄興櫃。
林姓一家10口擠破屋遭蛇擾日前曝光,引發大眾關心,不過今天爆出林家存款、土地現值「比一般上班族多」,只是因老人家住習慣且掌握財產大權,否則其實有足夠經濟能力修屋。
總統蔡英文22日晚間表態大新竹合併升格直轄市,指示速通過修法,被視為幫現任新竹市長林智堅鋪路,引發軒然大波,直轄市爭議也引發網友熱議,就有網友點名台南市才該從直轄市除名,底下鄉民則分為兩派論戰。
證交所統計,2021年初次募股上市(IPO)案共有14家,預計年底將再增添三商家購(2945)、力積電(6770)、詠業(6792)、上品(4770)、洋基工程(6691)等五家上市生力軍。
台南市新營區私立南光中學於3年前成立太鼓隊,除了一周2節的社團練習外,隊員假日時到校集訓,前年參加台南市傳統藝術比賽,初試啼聲即榮獲「甲等」;去年再進一步獲「優等」;而今年更是大躍進,在眾多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勇奪「特優」的殊榮。
為提倡正當休閒活動與培養籃球運動風氣,台灣銀行籃球隊每年都會舉辦籃球公益活動,期待能提升學童籃球技術跟團隊運動精神,本次公益籃球活動台銀全隊到齊,讓偏鄉學童可以得到台銀球星近距離指導,將籃球運動向下紮根,享受屬於他們的籃球饗宴。
「節能減碳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南光化學製藥公司去年榮獲經濟部節能標竿獎金獎,經濟部能源局29日在該公司舉辦節能標竿觀摩會,學習南光製藥發展健康醫療,也創造永續節能的成功經營模式。
不僅國內的王品集團、歐系進口車紛紛開出漲價第1槍,美國最新9月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也飆上5.4%,PPI(生產者物價指數)更年增8.6%,增幅達10年之最,顯示全球供應鏈受阻與勞力短缺持續推高生產成本,通膨怪獸腳步進逼,你卻還在大手大腳花錢嗎?食衣住行等物價3%、5%緩步墊高,過程猶如同溫水煮青蛙,快看產學與投資界的大咖們的建議,超前部署大通膨時代。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13日指出,台灣過去20年來通膨率偏低,但用更長期的時間觀察通膨議題,可發現「這次不一樣」,全球發展結構上出現三大新的因素: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重組、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政府債務貨幣化,使得這次的通膨與通膨預期逐步升溫。
學者央行副總裁陳南光強調,台灣過去20年來都處於「很低」的通膨,甚至還有一段期間在通縮邊緣,但近期發生在全世界的通膨上升趨勢,源自穩定通膨的結構因素已然發生鬆動,尤其各央行的貨幣政策向來定錨「抗通膨」,聯準會、歐洲央行甚至透過修改貨幣政策架構,對外釋出將容忍更高與更持久通膨的訊息,由於貨幣政策在「通膨預期定錨」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膨預期卻說變就變,一不小心,就會引發真的通膨」,央行一直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將引發更大的危機!
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近日投書網路媒體,認為「戰略考量」是央行發行CBDC(央行數位貨幣)的最大動力,因為一旦少數國家啟動CBCD,將產生「跨境外溢效應」,威脅到其它國家,可能會導致大量資本外流、甚至造成「通貨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