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南太國家的搜尋結果,共50筆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與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於11月22日在柬埔寨會晤。在此之前兩人曾於6月10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舉行會談,後因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灣,以及解放軍於台灣周邊舉行環島軍演後,美中軍事交流中斷一段時間。華府方面表示,將努力恢復與中國間的軍事交流,這種想法是恢復與建立多種管道並與北京進行溝通,管理兩個大國日增的戰略競爭,防止潛在衝突的發生。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東南亞和大洋洲研究索助理研究員孫暢27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 近日索羅門群島再度引發外媒關注。澳洲媒體稱,中方正計畫購買索深水港和簡易機場以用作「軍事基地」;索國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商談申請優惠貸款建設通信塔恐落入「債務陷阱」。不止索羅門,巴布亞紐幾內亞亦被質疑中國計畫在新海灣省建設一個包含「海軍基地」在內的經濟特區。對於中國與南太島國合作過度「敏感」,根本原因在於還未調整好心態,適應中國的地區存在。
中美地緣政治博弈緊張,不只在台海,在南太平洋也明爭暗鬥。美國副國務卿雪蔓6日訪問南太島國東加,直言東加具有戰略重要性,呼籲東加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而不是由中國決定;在造訪索羅門群島時,則關心恢復美國駐索羅門使館的進度。中國外長王毅5月才造訪上述二國,並與索羅門群島簽訂安全協議,引發西方國家憂慮。
中美競爭是當代國際關係最大的主題之一。迄今為止,學術和政策研究往往集中在對中美兩國政策、行為與影響的研究,而處於兩強之間的其他國家如何應對大國競爭還沒有引起學術界和政界足夠的重視。
7月13日舉行的太平洋島嶼論壇當中,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以視訊的方式宣布,華府將在該處投入6億美元的資金,並將在東加與吉里巴斯開設新的大使館。同時,白宮將宣布首份《太平洋島嶼國家戰略》(U.S. National Strategy on the Pacific Islands),並且與澳日紐英等盟友成立《藍色太平洋夥伴》(the Partners in the Blue Pacific, PBP)計畫。
為期3天的七大工業國家(G7)高峰會已經在6月28日落下帷幕,只不過這次G7的手真長,竟然能伸到東方,在聯合公報中,G7成員國不僅認為中國和俄羅斯是他們所面臨的主要的共同威脅,而「中國」一詞在公報中更出現了14次。一些外媒甚至說,G7在公報中對中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嚴厲批評」。
經過3個多月的準備,拜登政府負責與南太平洋島國談判的特使尹汝尚於14日至16日訪問馬紹爾群島。美方此舉名義上是與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商談即將到期的《自由聯合契約》,但美歐一些媒體評論認為,美方選擇這個時候派特使前往南太,「與中國爭奪影響力的意味很濃」。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鍾飛騰今天(14日)在《環球時報》撰文稱,美國視南太平洋國家為對華競爭關鍵戰線。
美中戰略競爭態勢急速升高,遙遠的南太平洋也成為爭奪戰重心,鮮少受到矚目的南太蕞爾小島已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節點」,中國勢力闖入澳洲與紐西蘭後院,進逼美國西部大門,美、澳積極聯手反制,台灣無法跳脫這場激烈的地緣政治競賽。
美中戰略競爭態勢急速升高,遙遠的南太平洋也成為爭奪戰重心,鮮少受到矚目的南太蕞爾小島已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節點」,中國勢力闖入澳洲與紐西蘭後院,進逼美國西部大門,美、澳積極聯手反制,台灣無法跳脫這場激烈的地緣政治競賽。
中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結束對南太島國的訪問後接受大陸中央媒體訪問時表示,「這個星球上,不能富國永遠是富國,窮國永遠是窮國」;中國和島國關係不是「橫空出世」,是相知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中國無意與誰比拼影響力,也無興趣搞地緣爭奪;與太平洋島國合作,不謀求所謂「勢力範圍」。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當地時間4日在帝力會見東帝汶國父夏納納。夏納納表示,中國外長南太之行發出了積極訊號,表明中國同開發中國家站一起,為小島國帶去希望。中小國家不應被遺忘,期待與中國深化友好合作。希望國際社會更多關注脆弱國家聯盟,期待中方為中小國家實現發展振興做出更大貢獻。
華東師範大學澳洲研究中心主任、亞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弘1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正在太平洋島國訪問,一些澳洲政客和西方媒體藉機抹黑和歪曲解讀中國發展與太平洋島國合作關係。不僅炒作南太平洋各島國和澳洲、紐西蘭同屬一個「太平洋大家庭」的地緣概念,還口口聲聲將南太平洋稱作「我們的地盤」,是澳洲的「後院」。潛在含義是,中國距離南太地區很遠,不應該「把手伸進這個大家庭」。這種以當年殖民者式宗主國自居,在南太平洋肆意畫分勢力範圍的霸凌行徑,阻撓中國-南太合作,邏輯荒謬。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5月26日在華府發表中國政策講話,強調「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美國不尋求新冷戰,也不想孤立中國。不過他也承認,美國無法改變中國的行為,但可以塑造中國周邊的戰略環境,來限制中國漸具侵略性的對外行動。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5月26日在華府發表中國政策講話,強調「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美國不尋求新冷戰,也不想孤立中國。不過他也承認,美國無法改變中國的行為,但可以塑造中國周邊的戰略環境,來限制中國漸具侵略性的對外行動。
大陸《環球時報》11日報導 ,在中國和索羅門群島正式簽署政府間安全合作框架協定後,美國白宮國安會議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當地時間9日表示,美國將很快宣布一項打擊太平洋地區「非法捕撈」計畫,旨在抗衡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華東師範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弘表示,炒作所謂「非法捕撈」問題的背後,是美國試圖利用各種各樣的藉口,阻撓中國和太平洋島國的合作,同時也是打壓中國在太平洋地區合理合法存在和經濟利益。
中國外交部網站今天(5月9日)發布消息,5月6日,中國外交部美大司負責人以網路視訊方式和澳洲外交貿易部官員就南太平洋事務交換意見,強調中方在南太平洋無任何私利,不搞霸凌脅迫,將堅定不移推進同南太島國各領域務實合作
1942年11月12日美國與日本於索羅門群島旁爆發瓜達康納爾海戰(Guadalcanal campaign),80年後的今日,美國與中國再於南太平洋地區的索羅門發生戰略競逐。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因索羅門群島再獲得更為穩固的根據地,讓索國首都霍尼亞拉(Honiara)成為中國在太平洋的吉布地(Djibouti)。
美國總統拜登將在今年稍晚邀請太平洋國家領導人訪問白宮,努力增加與南太平洋地區關係,並派遣更多外交官與南太平洋國家政府直接接觸,同時指定人員與太平洋島國論壇合作。這一連串的動作顯示,隨著中國與索羅門群島這個南太平洋小國建立安全合作協議,美國才開始正視南太平洋國家在其全球戰略上的重要性。
大陸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主任胡波29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美國將南太平洋島國過度戰略化,其真正目的是企圖把這一地區裹挾到美國與中國「激烈競爭」的選邊站隊之中。這顯然並不符合南太地區的根本利益。在經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襲擾和全球經濟的震盪之後,南太地區當前和未來最需要的是通過合作與發展,提高本國的經濟水準,增強國家實力。這樣才能讓南太地區民眾過上更幸福和安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