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卡爾維諾的搜尋結果,共05筆
義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的名字對台灣讀者而言並不陌生,他的作品構思奇詭,每每令人為之驚歎,那部以框架嵌入、層次疊沓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更被公認為後設小說的經典。晚近上市的《最後來的是烏鴉》一書,輯編三十篇卡爾維諾早年的短篇小說(1945~1949),全書偏向寫實主義的筆法,儘管沒有後期繁複多變的技巧,卻相對單純易讀,也處處可見作家思維犀利的機鋒。
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和《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可說是許多文藝愛好者的必讀之作,《看不見的城市》甚至在台暢銷20萬本。但在他過世30餘年之後,最近卻有一本他的早期作品首度引進台灣。
收錄後現代小說家義大利卡爾維諾在1945年至1949年間報章短篇作品,首度整理發表的「最後來的是烏鴉」中文版將出書。描繪義大利小人物的種種,揭露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在頭一篇〈到聖.吉歐方尼的路〉裡,經由描述父親與他性格上的巨大差異,卡爾維諾提到什麼是「真實,可以觸摸的」,因而導引我們去看視這個問題。他父親是熱帶農作物學家,熱愛草木和農藝,對他而言,真實是眼前周遭各式各樣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其他不過是附加的。偏偏卡爾維諾相反,對草木毫無興趣,熱衷的是山下城裡充滿文明新奇的世界。更重要的,吸引他的不是外象,不是山石草木城鎮所有外在於你我可以觸摸指認盤桓的物事,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認識,一種從內在發出然後及於外在的東西。也就是,先經過人類想像投射與意識詮釋吸收而後重建的東西,譬如電影的世界,以及他最終投身的文字世界。因此他的真實是經過概念抽象化過的,從實存物事出發然後上升盤旋到某個清冷的高空,迥異你我所知那種有體有形有大有小有軟硬有冷暖種種特性,讓人可以置身其中又或者置身其外,不需經過感覺思考加工,毋待人類認可證實,古老原始自給自足的物質世界。
《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以小說家王定國製作專輯,刊出首部長篇小說《敵人的櫻花》,並邀陳芳明、楊照、賴香吟諸家評述,小說家更請出小說人物們答覆來自虛擬讀者的深度提問。本期也規劃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小輯,刊出短篇小說新譯作,還邀請多位作家匯寫「我的卡爾維諾時刻」。另有偽雜誌《薄霧》,鍾文音、夏夏、張郅忻等作家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