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反導系統的搜尋結果,共142筆
為攔截中國、俄羅斯及北韓持續開發的高超音速武器,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與美國政府已確定將共同研發新型反彈道飛彈的政策方針,預料將在8月18日舉行的日美領袖會談上獲雙方同意。日美政府如真確定共同研發新型的反彈道飛彈,將是繼2017年度共同研發增程型標準3型(SM-3 Block IIA)反彈道飛彈後的第二例。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和美國將於本周就聯合開發攔截高超音速導彈達成協議,以對抗中國、俄羅斯和北韓正在開發的高超音速武器。
上周五韓美自由之盾演習,部署在韓國的THAAD「薩德」高空層彈道飛彈攔截系統,進行了2017年部署以來的首次攔截測試。韓國軍方表示,面對來自北韓日益增長的核威脅和飛彈威脅,我們迫切需要加強攔截彈道飛彈的能力。
新華社莫斯科報導,應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邀請,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3年3月20日至22日對俄羅斯聯邦進行國是訪問。兩國元首在莫斯科舉行會談。習近平還與俄羅斯聯邦總理米舒斯京舉行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雙方)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韓國自製的反飛彈系統L-SAM 完成了攔截測試,該系統是韓國重要的「分層飛彈防禦盾」的關鍵之一,韓國軍方表示,因應來自北韓持續頻繁的飛彈威脅,L-SAM就顯得相當重要。
美、韓、日3國剛完成一次彈道導彈防禦演習,標誌著韓國承受北京的壓力,朝著與日本改善雙邊關係並擴大與美國戰略合作的目標邁出一大步。美媒認為,韓國此舉顯示其新政府願意承受北京的壓力,並選擇加入美日韓3國在亞太區的安全合作關係,未來勢必大幅改變文在寅政府以來與中國之間較為平穩的外交關係。
大陸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察哈爾學會研究員蘭順正6 日在大陸澎湃新聞撰文指出,4日共軍火箭軍發射多枚彈道飛彈,部分飛彈穿越了台灣本島。國軍擁有戰略預警雷達與多種反導系統,但受到台灣地理條件限制、大陸彈道飛彈技術今非昔比、台灣反導系統性能存疑、共軍還有巡弋飛彈等多類型多軍兵種聯合火力等因素,現有反導系統實戰表現將如同螳臂當車,只能望「彈」興嘆。
大陸《環球時報》環球網8日報導,7日從消息人士處獲悉,自2021年以來,日美軍方多次企圖誘導、施壓岸田政府配合美遏中計畫,協助美在日本西南諸島部署中導(中程彈道飛彈)部隊,通過加強第一島鏈建設實現對華「一體化威懾」。從公開報導和各種動向情況看,美已啟動多域特遣部隊(MDTF)的陸基中導裝配工作,將MDTF優先部署在第一島鏈,對印太地區安全造成重大隱患。大陸軍事專家分析認為,日美密謀勾連不利於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其本質反映出日本企圖聯合美國共同對抗中國的險惡用心。日本必將首當其衝,自食惡果。
6月19日,解放軍成功試驗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此次測試是從山西發射一枚洲際彈道飛彈,在新疆予以攔截。中段反導是個世界級的難題,其範圍包括陸基、海基、太空基等三大領域。此次解放軍成功的試驗這項技術,將是大陸軍事發展的再一次大跨越。
中共軍方於6月19日夜間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這是自2010年以來第6次反導試驗,新聞裡短短的幾行字迅速衝上微博熱搜,令許多人大感意外。這也反映出一般大陸民眾對於中美關係惡化至建交以來最低潮感到憂慮,因為最早的反導技術就是為防範美國的導彈攻擊而設立,這個由毛澤東拍板、名為「640工程」的項目由當時最頂尖的科學家錢學森領導,未料在經過數十年研究之後,又再次迎來中美關係嚴重惡化的低潮期,如此的巧合也令人頗為無奈。
中國國防部19日深夜發布消息稱,當晚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並強調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這已是共軍第6次發布相關消息,大陸軍事專家宋忠平指出,這意味著中國陸基反導攔截技術越來越成熟,已具有實際攔截能力和戰鬥力。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美東時間5日表示,當前多邊軍控與裁軍體系處於十字路口,國際社會面臨一是製造分裂對抗,還是維護戰略穩定?二是破壞多邊規則,還是推進裁軍議程?三是打壓異己國家,還是尋求政治解決?四是謀求技術壟斷,還是共同制訂規則?等何去何從的4大抉擇。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6日報導,第75屆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美東時間5日舉行一般性辯論。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在發言中表示,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國際安全形勢深刻演變,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遭遇挑戰,多邊軍控與裁軍體系處於十字路口,國際社會面臨何去何從的重要抉擇。
美國國防部(五角大廈)宣布,在入侵阿富汗20年後,美國已完成從阿富汗的撤軍。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肯尼思·麥肯齊將軍證實,他的部隊摧毀了飛機、裝甲車和反導彈防禦系統,使它們無法再次使用。
因應兩岸軍事情勢升溫,台灣正在研製射程達1000多公里的中程飛彈,美國也積極說服韓國、日本部署中程飛彈,欲在亞太第一島鏈組成飛彈包圍網,遏制中俄。大陸軍事專家就此受訪時指出,未來兩岸若發生衝突,台灣的中程飛彈的確會對統一進程帶來些許威脅,但大陸有專門對應台軍的戰區飛彈防禦系統,風險仍在可控範圍。至於韓日對於部署中程飛彈仍保持謹慎態度,對中國而言威脅並不大。
除夕前美國海軍羅斯福號和尼米茲號兩個航母打擊群,在南海進行聯合巡弋,意在威嚇中國大陸。但大陸也非省油的燈,日前亦公布反艦導彈攻擊萬噸級「鄱陽湖」、「遠望4號艦」兩艘靶艦照片,從照片上看,前者至少命中5發惰性反艦導彈,沒裝彈頭的惰性反艦導彈,讓「鄱陽湖」船艦留下明顯彈孔,不讓其擊沉,方便觀察反艦導彈的打擊精準度,後者遠望4號則留下一個一公尺多的大洞,海水瘋狂湧入。
中國國防部網站4日晚發布消息,2021年2月4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中共解放軍於1月23日派遣13架戰機擾台,其中包括8架轟-6轟炸機,在進入台灣西南空域後以區域內的美軍羅斯福號航空母艦做為模擬攻擊目標。美國航母戰鬥群的生存能力對美國國防安全與全球霸權有極重要的象徵性,中共軍方長期以來更將擊沉美國航母做為重挫美國軍事霸權的重要目標。外媒與一些軍事研究分析稱,若以轟-6轟炸機搭載反艦導彈擊沉美國航母,需要的數目相當驚人,大約會是「100架」。因此,未來的擊沉航母的希望仍是放在有「航母殺手」之稱的反艦彈道飛彈。
美國《華盛頓郵報》3日專欄,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力浦‧戴維森(Philip Scot Davidson)在上個月為2020年哈利法克斯國際安全論壇(2020 Halifax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orum)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政府證實,解放軍已經成功針對一艘正在移動的船隻試射反艦彈道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