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古代皇帝的搜尋結果,共311筆
古代官場如同現代職場有許多「眉角」,身為官員就算保持清廉、能幹,也可能因為功高震主而惹皇帝不開心,最終面臨死亡的下場。漢朝初年的丞相蕭何因為為官清廉又能幹,時常遭漢高祖劉邦猜忌,於是他想出了3個方法應對,首先將所有男性親人送去參軍,再將自身財產捐為軍餉,最後「自潑髒水」成為貪官,以此消除皇帝的戒心。
古代封建社會,皇帝身邊少不了逢迎拍馬的諂媚之士,包括秦朝權臣趙高、北宋宰相蔡京、清朝巨貪和珅等,都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貪官,但卻受到皇帝寵愛。對此,大陸歷史學者指出,這些皇帝並不笨,也絕非是非不分,之所以寵愛奸臣,背後深藏暗黑心計。
古代皇帝會在陵墓設石碑,刻上生前的事蹟,而明十三陵卻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有刻字,其餘皇帝都是無字碑,讓後世感到好奇,有人推測可能是效仿武則天的無字碑,不過明代帝陵研究會會長胡漢生解釋,其實是建碑的明世宗嘉靖皇帝不想寫。
古代封建社會,皇帝貴為九五之尊,擁有三千佳麗,不少後宮女子為了爭寵明爭暗鬥,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從貴人晉升為「嬪」時,更是欣喜若狂,只因為背後多了3大特權,包括擁有獨立宮殿、子嗣撫養權,死後能葬在皇陵。
古代封建社會,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過著茶來張口、飯來伸手的生活,而皇帝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洗龍溝」,為何宮女不但不嫌髒,還搶著去伺候?對此,歷史學者解答背後有兩大原因,由於利潤極高,讓宮女們趨之若鶩。
翻閱史籍可以發現,有許多皇帝的長相奇特,甚至有些不可思議,究竟為何當上皇帝的人外貌都那麼異於常人呢?古代社會相信「天命」,因此皇帝必須「受天命而治天下」才具有正統性,為了利於統治,史官得絞盡腦汁「神化」皇帝,起手式就是先「神化」他們的外貌。
古代封建社會最看重傳宗接代,所以才有「多子多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說法,男子坐擁三妻四妾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齊國有位大臣,為了擴充家族人丁,竟然建立了龐大後宮,還任由賓客出入「播種」,據悉他臨死前總共育有70多個兒子。
古代封建社會,皇帝後宮佳麗三千,眾嬪妃們為了得到寵幸無所不用其極,但即便被皇帝翻牌子,侍寢規則同樣有著不少限制,包括需要以全裸之姿送進皇帝寢宮之外,行房時間也有所限制,過程中還不能叫出聲,要想成功受孕更得取決皇帝的意願。
古代封建社會,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就連洗澡也十分享受,但有別於現代所謂的「鴛鴦浴」,洗澡在古代是相當隆重的事情,宮女服侍皇帝沐浴的情況在宋朝之後,因為儒家思想興盛,尤其是男尊女卑的觀念讓女子地位一落千丈,因此逐漸被太監所取代。
古代封建社會,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嬪妃們為了爭奪皇帝寵幸,無不機關算盡。宋朝就有一對情同姊妹的侍女,其中一人因為年輕貌美,飛上枝頭當鳳凰,但她並沒有忘記閨密,反而趁著皇帝酒醉時,將好姊妹送上龍床,不僅一舉得男,徹底翻轉對方人生,還讓宋朝江山得以延續153年。
獨孤皇后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的元配,兩人是歷史上有名的恩愛夫妻,也是著名的「妻管嚴」代表,大陸歷史教授指出,獨孤皇后厭惡男人好色,因此不但嚴格控管丈夫、兒子,就連朝廷中的大臣也要管,只要聽說有誰家的妻妾懷孕了,就會向皇帝吹枕邊風,讓對方沒有好下場。
奶媽這個職業自古有之,顧名思義就是為嬰兒提供奶水,《禮記》中就曾提到「士夫之子有食母」,由此可知,古代士大夫之家由奶媽哺育嬰孩是常有的事;除此之外,皇宮也有專門的機構聘選奶媽。事實上,古代奶媽的用處很大,除了餵奶之外,還有任務在身,包括充當皇帝的性啟蒙老師,或是為後宮嬪妃、達官貴人提供人乳。
皇宮中除了皇帝、皇后等皇室成員以外,還有一群專門服侍的太監,而且其中一部份人竟然還是外國人?事實上,從東晉開始就將朝鮮收為藩屬國,中原王朝自然會向他們所要物資,其中就包含閹人,而這些外籍太監也會被皇帝以使者的身分派回原國,幫忙索取各種物資。
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上,聽到皇帝下令將某人「推出午門斬首」,讓不少人誤以為午門是斬首示眾的刑罰場域,實際上是以訛傳訛,古代斬首從來不在午門舉行;再者,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可說皇家門面,平時除了是皇帝頒發詔書、舉行儀式大典等彰顯國家威嚴的地方之外,最多用來杖刑朝廷大臣。
古代皇家相當重視子嗣延續,不僅皇帝坐擁後宮佳麗三千,皇室成員的婚事同樣馬虎不得,就連公主的配偶也是千挑萬選,甚至衍生出奇葩的「試婚」制度,不過試的不是公主,而是駙馬爺,「試婚宮女」一職也應運而生,公主能不能嫁,都要先問過她,確保公主出嫁後萬無一失。然而試婚宮女看似風光的背後,下場卻比家妓還要悽慘。
古代封建社會,不只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一般權貴人家也多是三妻四妾,不過對於駙馬來說,豪門生活並不如想像輕鬆,也幾乎少有人納妾,關鍵在於駙馬與公主之間關係並不平等,彼此需謹守君臣禮儀。
古代皇帝掌控大權,最怕別人爭搶皇位,因此即位後,叔、伯、兄弟等宗室通常都會遭打壓,避免他們坐大,奇怪的是,叔伯與舅舅都是皇帝的親戚,但皇帝卻願意任用外戚,就算歷代曾有外戚干政的狀況,但依舊能受皇帝重用,其實與血緣有關。
在古裝劇中大部分的皇帝都身穿黃袍,在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好像黃金色成為皇權的一種象徵,但大陸歷史學者指出,這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古代早期的皇帝其實幾乎不穿黃袍,到了唐朝才開始規範只有皇帝能穿黃色,但實行還不嚴格,宋朝之後才正式確立黃袍為皇帝的專用服飾。
古代皇帝擁有後宮佳麗三千,就是為了確保能誕下皇子,但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不只膝下無子,而且在得知皇后婉容懷孕後,他卻非常氣憤,大陸歷史教師紀連海提到,因為溥儀根本沒有生育能力,所以孩子並非他的親骨肉。
古代皇帝要獎賞有功的大臣、武將時,大多會授與封號、封地,或是各式各樣的金銀財寶,然而清太宗皇太極卻把「妃子」當成物品賞賜,有2名福晉就面臨被當成賞賜品的命運,被迫和親生子女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