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召集人+廖達琪的搜尋結果,共119

  • 侯柯配 參考憲法設計

    侯柯配 參考憲法設計

     蔡英文執政8年的憲政大限將屆,治理的貪腐問題,如巴西過期蛋及綠能養黑金等陸續浮出檯面,民眾期待政黨輪替的比率也高過6成,但在野兵分三路,理性上都知要整合才能贏,實際各有算盤,是不是就此讓民主防腐的8年輪替機制破功呢?

  • 時論廣場》侯柯配 參考憲法設計(廖達琪)

    時論廣場》侯柯配 參考憲法設計(廖達琪)

    2024年的總統大選,依台灣自1996年開始直選總統的經驗,應該是政黨輪替最易發生的民主防腐契機年,因為2000,2008及2016年的政黨輪替,都是執政黨完成憲法限定的兩任任期後發生,雖然次數不算多,但迄今卻尚未破例過;2024年也正是民進黨蔡英文執政8年的憲政大限到期時,治理的貪腐問題,如巴西過期蛋,及綠能養黑金等,正浮出檯面,民眾期待政黨輪替的比率也高過6成,但在野的兵分三路,理性上都知要整合才能贏,各種配的說法,如柯郭、郭柯、侯柯、侯郭等,也不時傳出;實際上,卻各有算盤,似無一能成局,是不是就此讓民主防腐的8年輪替機制破功呢?

  • 觀念平台-慎防碳權通貨膨脹

    觀念平台-慎防碳權通貨膨脹

     近來碳權成為最媒體熱門議題之一,除了民眾打電話到環境部詢問相關事宜絡繹不絕之外,政府其他部門對於介入碳權核發過程也躍躍欲試。事實上,核發碳權就是讓某些單位能夠增加合法碳排,或是可以排得「心安理得」,因此在核發時就應該像是中央銀行發行鈔票一樣謹慎。否則一旦發生碳權通貨膨脹時,碳權恐將變成破壞淨零減碳的兇手。

  • 觀念平台-氣候風險財報化的新時代

     日前金管會發布我國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永續揭露準則藍圖,以提升永續相關揭露品質與透明度,正式宣告我國將進入氣候風險財報化的時代。對此建議,國內業者不用過度緊張,擔心此項新監理要求的負擔過重。因為金管會除了是採逐步納入各上市櫃公司外,且IFRS S1(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與S2(氣候相關揭露)的實質相關要求,金管會早已陸續推動,業者也不至於需從頭開始。

  • 藍白組執政聯盟 有例可尋

    藍白組執政聯盟 有例可尋

     國民黨全代會終於上演侯友宜、韓國瑜十指緊扣入場的大戲,加碼「漢子、禿子、燕子」再合體的懷舊片段,但票房似乎拉抬有限,國民黨難免有藍色憂鬱,各方持續出現藍白合呼聲,但合得起來嗎?具體一點,包括選前結盟來求勝選,及選後能談聯合組閣的權位分配,較成熟的民主國家是有例可尋的,但都有一定制度條件及歷史演化經驗。

  • 時論廣場》藍白組執政聯盟 有例可尋(廖達琪)

    時論廣場》藍白組執政聯盟 有例可尋(廖達琪)

    國民黨於7月23日召開的全代會,終於上演了侯友宜、韓國瑜十指緊扣入場的大戲,外加碼「漢子、禿子、燕子」再合體的懷舊片段,但票房似乎拉提有限,尤其郭台銘不甘示弱,於同日推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擂台戲。雖有些重演他自承2019年因「年輕氣盛」,初選失敗就唾棄國民黨的歹戲,再拖棚的味道,也多少仍干擾侯的票房;再加上代表白色力量,一人撐全黨的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票房近來頗不俗,常居三腳督中的老二,國民黨難免有藍色的憂鬱,不只各方有藍白合的呼聲,黨主席朱立倫也宣稱要推「在野大聯盟」,但藍、白合的起來嗎?

  • 郭台銘攪局 挑戰台灣民主

    郭台銘攪局 挑戰台灣民主

     國民黨於5月17日徵召侯友宜參選2024總統大選,當日中午,同列為徵召考量對象,但非國民黨員的郭台銘即在臉書貼出格局寬廣、氣魄渾厚的祝福文,表示將「信守承諾,盡最大努力支持侯友宜勝選,讓無能政府下架」!但當日下午,國民黨正式布達侯友宜之會議,郭即缺席,之後的行動,包括改組團隊,推出教育、經濟等政策,重返江湖,拜訪藍營立委提名人等,在在顯示郭董在商場上不服輸、逼對手至懸崖邊,以險中求勝的霸氣性格;至於他第一時間白紙黑字的大器承諾,似也如空中飛絮,沒太多分量,只讓郭董不直接說出「參選總統」而已!

  • 時論廣場》郭台銘攪局 挑戰台灣民主(廖達琪)

    時論廣場》郭台銘攪局 挑戰台灣民主(廖達琪)

    國民黨於5月17日決定徵召侯友宜,當日中午,同列為徵召考量對象,但非國民黨員的台灣首富郭台銘,即在臉書貼出格局寬廣,氣魄渾厚的祝福文,表示將「信守承諾,盡最大努力支持侯友宜勝選,讓無能政府下架」!但當日下午,國民黨正式布達侯友宜之會議,郭即缺席,之後的行動,包括改組團隊,推出教育、經濟等政策,重返江湖,拜訪藍營立委提名人等,在在顯示郭董在商場上不服輸、逼對手至懸崖邊,以險中求勝的霸氣性格;至於他第一時間白紙黑字的大器承諾,似也如空中飛絮,沒太多份量,只讓郭董不直接說出「參選總統」而已!

  • 觀念平台-新版國際財報準則防止碳權濫用

     近來「碳權(carbon credit)」可說是最熱門的話題,但也可能是業者最為陌生的議題。因為各種報導或廣告充斥媒體版面,但不少內容與事實嚴重偏離。業者若誤信這些資訊,日後與國內外相關政策的銜接將更為困難。在此特別介紹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對碳權使用的規定,唯有了解國際的主流規範,才能降低業者走冤枉路的風險。

  • 觀念平台-從KYC到KYCC

     KYC(了解您的顧客)可說是金融業的第一課,過去的重點都放在顧客的信用狀況。但隨著各國政府或是國際供應鏈對企業碳排越來越重視,各種要求也不斷推陳出新。金融業對於客戶的徵信,也必須從KYC進化到KYCC(Know Your Customers’Carbon),掌握客戶的碳排,才能掌握氣候變遷的風險與商機。

  • 觀念平台-ESG模範生闖大禍的啟示

     日前美國矽谷銀行發生擠兌危機,剛開始各界檢討之聲大多圍繞在聯準會暴力升息,造成其債券投資部位出現大幅虧損,進而出現流動性危機。後續有媒體發現該行執行長(CEO)在危機爆發前幾周拋售該集團的股票,套現了200多萬美元。更令人非議的是,在擠兌發生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前的數小時,該銀行緊急發放員工獎金。

  • 觀念平台-ESG邁入國際貿易協定舞台

     推動世貿組織(WTO)之初,全球幾個主要城市都爆發大規模的反對示威活動,擔心過於傾向市場開放的全球化,可能對環境保護、勞工權益或中小企業等造成衝擊。近來由於環境日益嚴峻與貧富差距再加大,因此對此問題反省的聲音愈來愈大,也驅使各國在洽談新一波的經貿協定中,都強調是高品質的、公平的、符合永續原則,以創造雙方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而目前談判中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內容包括環境保護、勞工權益、協助中小企業等議題與反貪腐等議題,也都是當今落實ESG的主要項目。

  • 觀念平台-ESG的偽君子與真小人現象

     隨著氣候變遷與社會矛盾的挑戰日益嚴峻,ESG也成為職場最熱門的話題,不僅每天充斥在各種媒體版面,也融入眾多企業的經營哲學。然而目前有兩種不正常現象,且有越演越烈之趨勢,分別是「ESG反挫(backlash)」與「ESG漂綠」。究其原因除了基本價值觀差異之外,對ESG細部內涵的要求恐怕也是主因,這也將不利於ESG的推廣與落實。

  • 觀念平台-被寄予厚望的綠色證券化

     去(2021)年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聯合國氣候峰會後,世界銀行下的國際開發公司(IFC)宣布成立新版的「管理共同放款資金平台(Managed Co-Lending Portfolio Program, MCPP)」,用以整合各種資金投入全球的減碳活動。事實上世界銀行使用的是舊的財務工具,但用來解決當前最迫切的氣候問題。

  • 專家傳真-能源轉型需要新動能

     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之際,各國紛紛發動各種紓困方案來搶救經濟。歐盟則是推動「綠色新政(Green Deal)」希望將紓困振興與低碳轉型結合在一起,希望以加速再生能源等基礎建設,來帶動振興經濟。此外為了穩定金融,美日歐盟的央行也都有購買企業債的措施。而歐盟央行在上周甚至宣稱,這項措施將不會是雨露均霑,而是優先購買跟再生能源或節能有關之債券。也就是說運用各種綠色金融措施,來導引更多的資金投入能源轉型與淨零排放。

  • 觀念平台-國際碳排管理發展現況與因應

     隨著氣候變遷的衝擊越來越嚴峻,國際上各種碳排相關的政策也不斷推出,不管是由各國政府公布的,或是由國際民間組織推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相關規定越來越鉅細靡遺。相關政策規定指引動輒上千頁,並且許多是前瞻性的制度設計,以目前相關資訊的掌握是不易達成的。以下謹就一些國內較關注的議題提出說明與建議。

  • 專家傳真-淨零排放的迫切性與成功關鍵

    專家傳真-淨零排放的迫切性與成功關鍵

     「金融監理機關推動綠色金融聯盟(NGFS)」的報告指出,各國的減碳力道若只有目前水準,那麼地球增溫將超過攝氏3度。若全球暖化失控,因為極端氣候造成的經濟損失,累積到本世紀末將達到全球GDP的25%。若想避免此災難,必須在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排放,才能將地球增溫控制在攝氏1.5度。

  • 觀念平台-碳稅與排放交易互補的最佳組合

     在推動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的過程中,「碳定價」是必要的配套措施,否則很難有具體成效。目前「碳定價」有碳稅(費)與排放交易這兩種工具,國內各有支持者。但事實上這兩種工具不必然只能取其一,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目前國內正在審議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案」,當然無法迴避這個議題。因此建議在此次修法能將碳稅(費)與排放交易這兩種工具的關係妥善規劃,即使實施時有先後次序,也應預為考慮到未來的互補性與相容性。

  • 觀念平台-碳權制度的理想與限制

     隨著氣候變遷越來越嚴峻,「碳權」一詞在國內媒體出現也越來越頻繁。可惜各界對碳權的理解並不完整,甚至還有許多誤解。這些爭議點若未釐清,對於需要全民參與的淨零排放,可能就會造成一些困擾。

  • 觀念平台-歐盟永續分類標準的變化球

     永續或ESG可說是近來最熱門的用語,但具體內涵是什麼?可能是各說各話。為了解決大家認定標準不一所衍生的問題,歐盟與一些國家包括台灣開始推動所謂的永續分類標準。春節期間歐盟永續分類標準傳來重大變革的消息,爭議許久一直被排除在外的核能與天然氣,被有條件的納入。對歐洲金融業的影響是,可以發行綠債來興建核電廠或天然氣電廠,享受較低的籌資成本。銀行對這些項目的放貸可被列為綠色資產,提高其「綠色資產比例(green asset ratio)」,這是歐盟用以衡量銀行是否努力減緩氣候變遷的指標之一。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