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含中國的搜尋結果,共244筆
中國正擴大各地鋰開採力度,其2025年供應量將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瑞銀集團預估,到2025年,中國控制的礦山(包括非洲項目)的產量將從2022年的19.4萬噸,增至70.5萬噸,促使中國鋰供應量占全球比重,從2022年的24%,增至2025年的32%。
經中國斡旋,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今天重新建交。路透社分析,此事含有讓美國官員深感不安的元素:中國在美國長期保有影響力的地區扮演和平推手角色。
美國與日本、荷蘭在1月下旬達成了半導體設備管制協議,協議內容具有高度敏感性。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究員進行深入調查後,協議的內容涉及的項目與技術節點都已非常明確。該項報告還推測,美國下一步可能先把與半導體設備及製造相關的德國與韓國拉進這項多邊協議,甚至於逐步推廣到整個歐盟,形成一項新的半導體多邊出口管制制度。
據澎湃新聞報導,中核集團表示,巴基斯坦2日舉辦卡拉奇核電站3號機組(K-3)落成儀式。至此,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出口巴基斯坦的2台百萬千瓦機組在建成投產後正式交付巴方,華龍一號在巴基斯坦首個項目全面建成。
一位駐日內瓦的貿易官員27日表示,世界貿易組織(WTO)將任命專家組,審查歐盟針對中國對立陶宛實施的專利和貿易限制提出的兩起訴訟。另外,中美貿易官員在WTO會議上相互嚴詞指責,北京稱華府為「單邊主義霸凌行徑實施者」,美方則指責中方採取非法報復的措施。
農曆春節是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也是送禮的熱門時機,百貨業者觀察,往年顧客偏好傳統台味系列,今年大多以異國特色禮品為暢銷,而嚴選台灣在地好物的禮盒,因力挺小農也受到廣大支持,還有頂級食材、進口水果高級禮盒等,更是走訪親友家時,能氣派餽贈又有面子,預計相關新春伴手禮禮盒業績能較去年成長2成。
為因應中國開放邊境、將有大批遊客湧入泰國,泰國民航局發布聲明表示,9日起所有18歲(含)以上國際旅客入境,須出示接種疫苗劑證明或6個月內已確診並康復證明。未接種者則要有醫生證明為何無法接種疫苗的文件。新措施至少將實施到1月底。
澎湃新聞報導,2022年12月29日12時43分,試驗十號02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大陸《環球時報》26日報導,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量超越韓國位居世界第三。2022年的1至10月,中國汽車出口達到261.5萬輛,僅次於全球冠軍日本。日本綜合研究所創新與發展戰略中心高級經理程塚正史近期分析稱,中國汽車在2022年全年出口很有可能突破300萬輛。程塚正史分析中國汽車產業快速崛起原因,總結三點:一,中國政府一直鼓勵汽車製造商擴大出口。二,中國製造的汽車品質逐步提升。第三,出口至歐洲的中國電動汽車數量增加。
自從裴洛西訪台觸發中國環台的軍事演習,中美台三方的軍事單位紛紛厲兵秣馬,台海局面戰雲密布,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美國商務部最新表示,預計能在近期與盟友達成共識,加大限制中國獲得先進晶片生產技術、並實施新的出口管制措施。
據觀察者網報導,歷經一年多,「中企入股德國漢堡港口」一事終於出現關鍵性進展。據德新社報導,當地時間週三(26日),德國政府最終批准了一項妥協方案,允許中遠海運控股旗下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收購德國漢堡港「福地」(Tollerort)貨櫃碼頭的24.9%股權。
中美科技戰波及全球,美國對中國的晶片新禁令尤受到世界關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該禁令會產生相當廣泛的影響,兩大經濟體的摩擦,可能創造出一個更不穩定的世界。
美國對中國大陸祭出半導體制裁,將實施最新一輪出口管制措施,消息一出,全球科技股全面走弱,台積電股價昨暴跌8.33%、收盤401.5元,面臨400元大關保衛戰;熟悉國際經貿關係的學者表示,兩岸紅利將消失,對半導體制裁只是前菜,還有涉及中美兩強競爭消長的PCB(印刷電路版)、電動車、電池等10大科技產業,現在全部「剉咧等」,未來為遏止中國生產力,恐將接力出現相關貿易手段。
自2021年初上任來,美國拜登政府對中國方針曾被外界視為「川規拜隨」,但經歷一年來醞釀後,拜登終於頒布其首個對中國完整的晶片禁令,以更強勢風格揮舞著川普曾用過的武器,並長臂拉攏海外盟友,意圖聯手重擊中國有望引領全球的AI、智慧汽車等產業。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大陸十一國慶黃金周是全年的消費高峰,作為指標之一的電影票房,昨天(2日)晚間突破了6億元(人民幣,下同),但仔細看,似乎還不如去年單日的成績。
為了圍堵大陸晶片業發展,拜登政府出手不手軟,從晶片法案、美國號召日台韓共組「Chip 4」(晶片四方聯盟)到禁止14奈米(含)製程以下半導體設備賣給大陸、要求輝達(Nvidia)和超微停止向大陸銷售AI晶片。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美方的一連串動作,與2019年僅將華為、中芯列為制裁名單不同,大陸突圍難度加高,而晶片戰爭全面開打,讓美中產業加速脫鉤,對世界經濟勢力帶來巨大影響。
又有美國議員訪台!美國聯邦眾議員史蒂芬妮·墨菲(Stephanie Murphy;民主黨籍佛羅里達州)、眾議員史考特·富蘭克林(Scott Franklin;共和黨籍佛羅里達州)、 眾議員凱利·凱赫勒(Kaiali’i Kahele;民主黨籍夏威夷州) 眾議員喬·威爾森(Joe Wilson;共和黨籍南卡羅來納州)、眾議員安迪·巴爾 (Andy Barr;共和黨籍肯塔基州)、眾議員達雷爾·艾賽爾(Darrell Issa;共和黨籍加州)、眾議員克勞蒂亞·譚妮(Claudia Tenney;共和黨籍紐約州)以及眾議員凱特·侃麥克(Kat Cammack;共和黨籍佛羅里達州)於9月7-9日訪問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