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吳敬璉的搜尋結果,共39筆
近日中興通訊公司遭到美國商務部制裁,由此引發關於產業發展中政府作用的爭論。根據騰訊財經引述著名經濟學家、CIDEG學術委員會主席吳敬璉,近日在清華大學CIDEG主辦的2018學術年會上對這些爭論表示擔憂。
今年是大陸改革開放40周年,回顧過去,除了「總設計師」鄧小平居功闕偉,許多大陸本土經濟學家亦從理論提出路線指導。其中最著名者之一就是上月剛過88大壽的「大陸市場經濟理論之父」-吳敬璉。
大陸產業面臨轉型風頭浪尖,中國經濟5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榮譽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近日演講中指出,過去已進行兩年多的工作,認為大陸應加速產業政策轉型,今後更會是經濟工作的核心之一,選擇什麼樣的產業政策去實現大陸的產業經濟目標,將成為「生死攸關」的事情。
中國大陸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今天說,大陸經濟的結構性改革還不夠快、不夠實,推行政策中的「去槓桿」和「降成本」效果不彰。
大陸國務院發展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日前獲選「網易年度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並在2017網易經濟學家年會指出,由於投資效率和人口紅利降低,影響經濟的潛在成長率,因此若要改善大陸的經濟現況,最重要的是落實改革和提高效率。
最近大陸經濟學界,由林毅夫和張維迎引起的產業政策大辯論,談論「中國特色」產業政策的是與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在周末演講時爆料,原來大陸的產業政策是學自日本經驗,不但「走歪」,更不符合需求,他痛批這是違反公平競爭原則,很多政府幹部也不理解,跟原有的體制、政策和想法衝突,讓改革成為艱巨任務。
大陸正進行結構性調整,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往往導致經濟結構更加扭曲,應該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才能解決問題。
大陸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最近警告說,日本的經濟衰退是假象,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日本高科技產品正在突飛猛進,外界普遍以為「安倍經濟學」核心是治理通縮,其實不是,而是在壓低日本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藉此培育日本新的實體經濟快速發育,他認為日本正臥薪嘗膽,準備彎道超車。
大陸財經耆宿吳敬璉最近警告說,現在不少專家都喜歡套用日本經驗來闡釋大陸的經濟發展,並以為大陸可能步上日本的後塵,這是錯誤的觀點,其實日本的經濟衰退是假象,日本正利用高科技的機器人產業展現出創新的新模式,他認為日本這番臥薪嚐膽的苦心,正準備彎道超車,這才是值得大陸借鏡之處。
大陸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昨(10)日在上海復旦大學舉行的「首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最近發生的TPP協定達成,對於我們來說就不光是一個挑戰,而且是機遇,通過自貿區的建設可以使得我們對外開放打開一個新的局面,在世界貿易和投資規則的變化中,能夠實現以開放促改革。」
中通社報導,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表示,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常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亟須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效率。
中國大陸股市近期持續上升行情,經濟學家吳敬璉29日表示,股市的缺陷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要以更多的注意力推進股市監管的改革。
大陸房地產市場極可能在今年內,從牛市走向熊市,牽動大陸整體經濟發展。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警告表示:「我現在擔心的不是房價降不下去,而是崩盤。」這番話,又引起房價漲跌2派間的激烈口水戰。
大陸房市泡沫,何時崩盤?地產大亨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唱衰,房地產市場正像鐵達尼號,馬上就要撞到冰山。連「中國經濟的良心」學者吳敬璉,也不得不承認「現在擔心的不是房價降不下去,而是會崩盤」。房市崩盤危機步步進逼,巴克萊銀行認為,房地產對大陸GDP(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超過20%,政府不會坐視不管,預測最多能容忍房價下滑10%,就會出手救市。
大陸二、三線城市房地產銷售跌跌落,並持續蔓延,大陸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說,「我現在擔心的不是它(指房價)降不下去,我是擔心它崩盤。」他認為,北京當局不應採措施主動把房地產泡沫捅破,「要想辦法讓它慢慢萎縮。」
大陸知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解釋,大陸儲蓄率的確是世界第一,而且史無前例,大陸最近幾年的儲蓄率在50%左右,全社會的儲蓄率只是20%左右。
近日,有市民去香山散步時發現,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的父親,大陸民國時期著名報人吳竹似的墓碑連同底座不知道去哪裡了。
大陸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10日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4年年會」中指出,大陸2014年經濟仍將面臨多重困境;不過,若是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繼續大量「印鈔票」的話,大陸房地產還會持續上漲。
「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4年年會」10日登場,大陸知名經濟學者吳敬璉指出,大陸2014年經濟仍將面臨多重困境;不過,若是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繼續大量「印鈔票」的話,大陸房地產還會持續上漲。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今日上午在北京出席「第四屆財新峰會」時指出,近年中國各級政府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但無論是太陽能、電動車或LED,在政府的指定發展、過度補貼下,目前均面臨產能過剩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