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告台灣同胞書的搜尋結果,共54筆
大陸自1979年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示和平統一方針,迄今堅持不變,但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兩岸關係發展顯然與「和平」背道而馳。如果心靈契合是大陸追求統一的終極目標,那麼,我們應從上善若水的思維看待兩岸關係的磕磕碰碰。
大陸自1979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示和平統一方針,迄今堅持不變,但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兩岸關係發展顯然與「和平」背道而馳。如果心靈契合是大陸追求統一的終極目標,那麼,我們應從上善若水的思維看待兩岸關係的磕磕碰碰。
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阮莉、閩南師範大學校長暨博士生導師李順興教授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發表專文《「兩制」台灣方案視域下兩岸文化認同的挑戰》,作者認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國家認同的根與魂。1949年兩岸分隔以來,台灣文化在大陸文化和美國文化交互影響下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呈現出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文化認同逐漸走低的趨勢。 因此,在「兩制」台灣方案的研製、實踐、完善中,發揮「文以載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首先必須直面兩岸文化認同的當下挑戰。本文嘗試以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變革動力理論為分析框架,通過「三列法」的技術路線,探討美國文化作為外源性文化對一國共有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衝擊,呈現台灣文化變革的過程、因素、動力,剖析影響兩岸文化認同的原因及挑戰,以圖對症下藥。 以偉大復興中國的「強自豪」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小確幸」的引力效應,以閩南文化「和合」兩岸的文化功能,以兩岸「美美與共」的胸懷,累積兩岸「同宗一國」的文化認同。 文章內容如下:
近期,大陸兩高三部聯合發佈《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以下簡稱《22條意見》),這是大陸對台政策的大動作。對民進黨當局原來盤算「以武謀獨」,大陸以法制手段,懲治頑固台獨分子。民進黨可謂遭遇「戰略意外」。此外,「懲獨」行動,也具有警示外部干涉勢力的作用。
最近台灣政治機構在兩岸關係上一些激烈的做法,反映出民進黨當局由於不能正確把握世界環境的變化與兩岸關係的互動,正陷於對中國大陸的戰略焦慮之中。
近期福建艦第一次出海測試,再度引起西方國家側目。從2012年9月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成軍以至今,短短的12年走完了美國海軍百年航母的發展歷程,實屬不易。
近期福建艦第一次出海測試,再度引起西方國家側目。從2012年9月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成軍以至今,短短的12年走完了美國海軍百年航母的發展歷程,實屬不易。
2024年5月20日新任總統賴清德將正式就職,由於賴清德過去曾經表示自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因此在接任總統後會否在兩岸關係議題上有超越現狀的言行,備受關心台海安全之海內外人士關注。賴清德為了消除外界疑慮,也曾表示將遵行蔡英文總統的兩岸政策路線,即坊間所稱的「蔡規賴隨」。然而,以現在的美中台三邊情勢而言,賴清德要做到「蔡規賴隨」並不容易。
2024年5月20日新任總統賴清德將正式就職,由於賴清德過去曾經表示自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因此在接任總統後會否在兩岸關係議題上有超越現狀的言行,備受關心台海安全之海內外人士關注。賴清德為了消除外界疑慮,也曾表示將遵行蔡英文總統的兩岸政策路線,即坊間所稱的「蔡規賴隨」。然而,以現在的美中台三邊情勢而言,賴清德要做到「蔡規賴隨」並不容易。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參加聯組會時以「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作為對台工作的定位後,3月10日政協會議通過政治決議「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兩會」的結果顯示中國的對台論述定調,並未改變「和平統一」的主旋律,一掃先前媒體諸多揣測兩會工作報告對「和平」未有著墨的疑慮。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參加聯組會時以「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作為對台工作的定位後,3月10日政協會議現場宣讀並由全票通過政治決議「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兩會的結果顯示中國的對台論述定調,並未改變「和平統一」的主旋律,一掃先前媒體諸多揣測兩會工作報告對「和平」未有著墨的疑慮。
再過兩個月蔡英文時代就要過去,賴清德時代即將開始,原先各方認為「務實台獨工作者」當家,兩岸關係必定更凶險,但深度觀察最近一段時間中美、台美與兩岸間的動態關係,情勢似乎並不那麼危急,懸頂之劍仍在,但綁住劍的繩子看來仍牢靠,應該暫時不會落下。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今接受廣播專訪時,直言民進黨政府把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連在一起,影響台灣民眾,這是國民黨碰到最大的困難。他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對話的政治基礎,有百利而無一害,民眾應要多花時間了解。
政治大學選研中心2月底發布民調顯示,台灣民眾的台灣人認同維持在6成以上,「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雙重認同微升至3成2,中國人認同3.9%。若將這份民調數據,與同時間發生的金廈撞船事件中,兩岸民意又一次正面衝突做對比,更可感受到化解兩岸認同之爭的迫切性。
政治大學選研中心2月底發布民調顯示,台灣民眾的台灣人認同維持在6成以上,「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雙重認同微升至3成2,中國人認同3.9%。若將這份民調數據,與同時間發生的金廈撞船事件中,兩岸民意又一次正面衝突做對比,更可感受到化解兩岸認同之爭的迫切性。
高希均點評在這本書裡,做為一位敏銳的政治觀察家及現場的部分參與者,他率直地寫下對四位總統在政黨分裂及個人利益的現實的環境下,所呈顯的政績及兩岸政策。總體而言,他們的表現不夠,甚至有不少缺失;讀者可以深刻體會到作者「恨鐵不成鋼」的焦慮及筆下留情的約束。他內心的尺度是「善意而不苛責、警示而不譏諷、直言而不遮隱」。即使如此,讀者還是不得不佩服他的道德勇氣。
2019年1月2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兩岸青年要勇擔重任、團結友愛、攜手打拼。我們熱忱歡迎台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兩岸中國人要精誠團結,攜手同心,為同胞謀福祉,為民族創未來!」青年是構建兩岸關係重要的參與者、影響者,甚至是引領未來兩岸趨勢走向的領導者和決策者,可以說,青年是兩岸關係的未來。中共十八大以來,大陸方面持續對台釋出善意,相繼提出「三中一青」(即中小企業、中低階層收入、中南部民眾以及台灣青年)、「一代一線」(即年輕一代和基層一線)等群體的兩岸交流新政策,這其中台灣青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大陸也不斷推出針對台灣青年在陸生活學習創業就業的「同等待遇」,均凸顯大陸對台工作已將台灣青年群體視為「重中之重」。大陸可以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實實在在地讓在陸台青享受發展機遇、感受祖國溫暖,然而對於在島內的青少年,由於隔著一道海峽,尤其是民進黨當局的「抹黑」、干擾與阻撓,大陸很難直接對他們產生影響。好在近年來隨著大陸實力的增長,尤其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島內青少年開始瞭解真實的大陸,對大陸放下排斥,積累正面觀感,甚至產生一種親近感,而這無疑是改變台灣地區下個世代認同的關鍵起點。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年談話中表示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對此,蔡英文總統今天表示, 兩岸關係要何去何從?要以台灣人的共同的意志來做決定。她說,一味附和「九二共識」,對中華民國台灣的主權,是最大風險所在,持續的以九二共識為通關密語,「我要跟各位說,溝通固然重要,但是以主權來交換,未免也太沉重了一些」。
52年前的夏天,季辛吉透過巴基斯坦政府的居間斡旋,密訪北京,敲開共產中國的大門,如今美國則是巴不得幫中國關門,將其阻絕在全球世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