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商品出口國的搜尋結果,共1,172筆
立法院23日三讀通過「海關進口稅則修正草案」,財政部政務次長阮清華指出,這次配合HS2022年版修正,將使我國商品分類、進出口貿易、關稅等統計資料符合國際最新規範,與國際經貿接軌。
新聞提要■為制裁新疆人權遭到侵犯,美國下令禁止新疆棉花等製品進口,這可苦了越南成衣與製鞋廠商,因為越南紡織業的原料主要源自中國,供應鏈也非一時半刻就可改變。
孟加拉和印度決定使用雙方各自的貨幣,而不使用美元來進行貿易結算。孟加拉央行表示,這個決定是因為孟加拉面臨外匯流動性問題,這些問題打亂了進口貨物的問題,這一決定旨在保障孟加拉的進口流動,目前因爲烏俄戰爭的影響,導致孟加拉面臨美元流動性問題。
在旅遊業復甦與民間消費成長的帶動下,泰國今年第一季經濟加速成長,年增率2.7%高於市場預期。但反對黨近日在國會選舉大獲全勝,令投資人擔憂政治不確定性恐將升高。
中國汽車出口再迎新的里程碑時刻,第一季超越去年汽車出口量排名全球第一的日本。
美國和歐盟間的抵禦中國結盟愈加牢固。外媒14日報導,除了即將舉行的七大工業國家集團(G7)領袖峰會上將重點討論中國議題,美國和歐洲本月底的一場會議上,也計畫加碼抵制中國的經濟脅迫行為,包括對半導體與其他商品進一步協調出口管制等。
隨著中國經濟重啟,PIMCO(品浩)認為有利於整體新興市場,未來中國經濟將強勁成長,並預計中國2023年經濟成長率約為5.5%,且存在上修空間,成為少數今年成長率高於2022年的大型經濟體。
受惠於中國鋼鐵業需求強勁,以及外交關係持續解凍降低了澳洲燃料煤(thermal coal)的外銷壁壘,澳洲3月對中國的出口額飆升,並創下歷史新高。
韓國4月出口較去年同期大減14.2%,連續七個月衰退,並寫下三年來最長萎縮時間,主因在於韓國上個月對最大貿易夥伴國中國大陸的出口銷售大跌。占外銷大宗的半導體出口年減41%。這也顯示出,全球需求轉疲恐對該國經濟持續帶來壓力。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27日在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表示,拜登政府的經濟政策是結合盟友,打造堅韌的供應鏈,在對中關係上是尋求「去風險化」(de-risking),而非「脫鉤」(decouple)。他重申美國不尋求與中國對抗或衝突,華府尋求負責任地管控與北京的競爭,並尋求在可合作的範疇與中國合作。
主計總處28日公布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3.02%,較原預測大減1.82個百分點,為金融海嘯以來減幅最大的一季,主因出口重摔。主計總處專委吳佩璇指出,全年經濟成長預測數將因此下修至1.67%,保2失敗,惟加上普發現金6,000元等帶來的效應,全年經濟成長率仍有機會達到2%。
外傳德國政府可能會限制對中國出口用於製造半導體的化學藥劑,德國政府發言人表示,德國總理目前沒有推進禁止向中國出口製造晶片所需化學品的計劃。中國外交部表示,搞對華出口管制最終只會損人害己,呼籲推動構建開放型的世界經濟。
據知情消息人士指出,德國可能會限制用於半導體製造的化學劑對中國的出口,作為政府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的努力之一。
彭博今天指出,德國政府可能會限制向中國出口用於製造半導體的化學品,藉此降低自身面對這個亞洲經濟強權的經濟風險。
人民幣國際化再傳進展。阿根廷經濟部長馬薩(Sergio Massa)當地時間26日表示,阿根廷將停止用美元支付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改為用人民幣結算。這也是繼3月底巴西後,再有拉美國家宣布和中國間的貿易不再使用美元,改以本幣進行結算。
全球經濟不確性高,今年各機構普遍預期經濟成長放緩。台灣綜合研究院24日發布3月最新預測,估3月份台灣經濟成長率為負1.1%,並下修2月經濟成長率為負1.3%,較上月份預估值(負1.2%)再調降0.1個百分點,且預測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負1.2%。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七大工業國(G7)正考慮對於俄羅斯實施接近全面性的出口禁令,以擴大對於該國入侵烏克蘭的制裁懲罰力道。
美國硬碟大廠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涉嫌違反出口管制向中國通訊大廠華為出售硬碟,遭到美國商務部裁罰3億美元。商務部指出,希捷在2020年黑名單生效後約一年內向華為出貨了740萬塊硬碟,並成為華為的唯一硬碟供應商。
第25屆「中國積體電路製造年會暨供應鏈創新發展大會」18日在大陸廣州舉行,《日經亞洲》觀察指出,儘管美國對中制裁,但中國大陸晶片大會仍吸引了美國主要半導體公司參加,證明美企渴望與中方保持聯繫。大陸學者表示,考慮到中國大陸市場的規模,全球晶片行業公司很難放棄它。
中國大陸日前公告,將就台灣限制2,455項產品自大陸輸入一事,展開貿易壁壘調查,並於幾天前首度由大陸駐世貿組織(WTO)代表團通知我駐WTO代表團。不少人以為貿易壁壘調查很意外,事實上沒有意外可言,這個問題自2002年以來一直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