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噶哈巫的搜尋結果,共17筆
埔里鎮噶哈巫族舉辦過年活動,族人前幾日準備炊煮阿拉粿及布置會場,歡迎來參與盛事的各界來賓;主辦協會也請來獵人,講解如何以簡單工具製作傳統陷阱。走鏢競賽的獎品是鹹豬肉,族人穿著傳統服飾與頭飾參與牽田,充滿著獨特民族風味。
24歲的漫畫家翁勤雯雖然不是原住民,但熱愛原民相關文化,3年前他接觸了埔里四庄噶哈巫族語與織布課程,開始展開了訪調之旅,甚至以自身漫畫的專長出版了《年到了─阿公說故事》繪本,筆觸生動、考究詳實,很具教育價值。
南投縣埔里鎮噶哈巫族雖不是原民會法定的原住民族,但長期以來,族人致力捍衛傳統民俗,年底舉辦傳統過年,除傳統走鏢外,族人們也一起跳「阿煙」牽田的舞蹈,並準備醃肉、阿拉粿等傳統美食招待各界來賓。
埔里鎮是民族大熔爐,百年前多支平埔族群遷徙來此,其中噶哈巫族至今仍會採集溪谷瀑布中,蔓生在岩石上的青苔為食,但採集食用青苔最好要在無汙染的環境,近年來隨著溪流開發或汙染,愈來愈少人能嘗到自然採集的青苔。
台灣、也是世界上第一本KAXABU語辭典《噶哈巫語分類辭典》,在埔里鎮守城新公廳舉辦發表會,噶哈巫族語曾被聯合國評定為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為了延續文化,族人從2000年開始累計手稿,並在學者專家的協助下展開田調、錄音、編纂,完成KAXABU語、華語、台灣語三語對照的辭典,讓族語傳承得以落實。
為了復振噶哈巫的族語,埔里噶哈巫族青年在部落內開辦母語課程,希望母語成為族人跨世代的語言;課程也開放外族參與,讓各界都能領略噶哈巫的語言之美。
埔里鎮蜈蚣社區平埔番祖廟,26日舉行入火安座典禮,番太祖是噶哈巫族守護神,受到族人祀奉,甚至還得到清朝的加冠,由於無固定宗廟,番太祖輾轉流離在各個爐主的家,族人經過多年努力,解決私有地問題,讓番太祖有了自己的新家。
埔里鎮噶哈巫族的織布工藝幾近失傳,連耆老也感到有心無力,噶哈巫青年潘正浩等人帶著族人北上到博物館參觀,找尋噶哈巫傳統的服飾,回部落開設一系列織布課程,要將傳統織布精神文化找回來。
埔里鎮噶哈巫在守城部落舉辦「過番年」的活動,族人依據傳統,舉辦祭儀、載歌載舞、走標、牽田,試圖讓世世代代,能傳承傳統文化,邁向正名的目標。
為了要找回幾近消失的平埔文化,埔里鎮噶哈巫族至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尋根,瀏覽噶哈巫族完整的編織服飾,族人完成採集紀錄之後,回去開設編織班課程,按照先人編織圖樣,試著復振噶哈巫族傳統榮光。
國立暨南國暨大學舉行第一屆水沙連學術研討會,針對大埔里地區公共議題,提出調查成果,作為發展宜居城鎮的參考。
南投:埔里鎮牛尾社區噶哈巫族婦女潘阿盆捐地蓋水塔,解決牛尾社區長期用水不足的問題,居民相當感謝她,近日她還認養社區入口意象公園,美化社區,獲得水保局頒發102年度窳陋空間優選社區獎。
埔里鎮噶哈巫族耆老潘永歷出版《噶哈巫的話》一書,以羅馬拼音的方式,記載噶哈巫族的用語,另以有聲CD輔佐,示範噶哈巫族語發音,耆老指出,老人凋零、年輕一輩人口外流,再不透過各種形式傳承,擔心下一代不會說噶哈巫語了。
埔里鎮中峰國小10日舉行平埔族路跑走鏢活動,環繞社區路跑,低年級跑1100公尺、中年級2200公尺、高年級3100公尺,最有趣的是,獲勝的選手,獎品不是獎盃或獎牌,而是姑婆芋葉子包的鹹豬肉,校方表示,這是遵循平埔傳統禮物,藉由路跑,讓孩子們親近社區。
埔里鎮噶哈巫族9、10兩日即將舉辦「牛尾社區噶哈巫傳統文化豐年祭─看見噶哈巫」活動,邀請各界進到眉溪4庄,體會道地的平埔族群文化,也希望透過儀式,保存並發揚母語,讓部落文化精髓代代相傳。
噶哈巫族大湳部落農村社區重畫,十一日工程圓滿謝土,儀式當中,湳興宮文、武轎祭拜隊伍為首,噶哈巫族耆老們穿著傳統服飾隨同繞境,並吟唱古調祝福大湳部落,充滿著節慶歡樂的氣氛。
南投縣生活美學協會舉辦「村村有藝文─生活美感體驗」活動,來到埔里鎮守城公廳,了解噶哈巫族的特色;庄內獅陣指導老師潘陣雲,特帶領學生表演舞獅拳術,讓各界了解平埔特色的武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