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噶瑪蘭文化的搜尋結果,共28

  • 用鏡頭看台灣》香蕉絲斷裂百年 馬偕搭橋女接線

    用鏡頭看台灣》香蕉絲斷裂百年 馬偕搭橋女接線

    2022台北時裝周邀請5位時尚設計師,結合5位文化部認證人間國寶編織,推出《遇見:原住民族人間國寶跨界時尚》服裝秀,噶瑪蘭族嚴玉英作品展出結束,由設計師陳劭彥陪同,走上伸展台向觀眾致意,這場跨界又跨世代的時尚盛宴,其實也是噶瑪蘭族跨越百年時空與馬偕的對話。

  • 香蕉絲斷裂百年 馬偕搭橋女接線

    香蕉絲斷裂百年 馬偕搭橋女接線

     加拿大籍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1871年抵台,開始在台灣的傳教工作,直到1901年去世安葬台灣,其間馬偕兩度返回加拿大述職生活,1893年第二次返鄉時,他帶回600件台灣民俗文物,約三分之一為原住民文物,其中兩件噶瑪蘭族新娘裙禮服,歷經一百多年,意外成為噶瑪蘭香蕉絲工藝傳承的重要線索。

  • 花蓮復振噶瑪蘭香蕉絲編織 朱阿菊辭世獲頒旌揚狀

    花蓮復振噶瑪蘭香蕉絲編織 朱阿菊辭世獲頒旌揚狀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朱阿菊畢生致力保存噶瑪蘭族特有香蕉絲編織工藝,19日辭世,享嵩壽102歲,家屬昨舉辦公祭,縣長徐榛蔚前往致哀,並頒發縣府褒揚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祕林滿圓則代表頒發旌揚狀,感念朱阿菊一生對原住民族文化及技藝的貢獻。

  • 復振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先驅 朱阿菊辭世獲頒文化部旌揚狀

    復振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先驅 朱阿菊辭世獲頒文化部旌揚狀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朱阿菊畢生致力保存噶瑪蘭族特有的香蕉絲編織工藝,本月19日辭世,享嵩壽102歲,家屬今天舉辦公祭,縣長徐榛蔚特別前往致哀,代表縣府頒發褒揚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任秘書林滿圓則代表文化部頒發旌揚狀,感念朱阿菊一生對原住民族文化及技藝的貢獻。

  • 全台首間東大南島文化博士班揭牌 全英語授課

    全台首間東大南島文化博士班揭牌 全英語授課

     台東縣擁有7個南島族群,文化多樣性為全台之冠,國立台東大學成立南島文化研究所博士班,是全台第1個以南島文化為研究主題的博士班,採取全英語授課,首次招生錄取3名國內及1名印尼籍博士生。

  • 台東大學設全台首間南島文化博士班 採全英語授課

    台東大學設全台首間南島文化博士班 採全英語授課

    台東縣擁有7個南島族群,文化多樣性為全台之冠,國立台東大學成立南島文化研究所博士班,是全台第1個以南島文化為研究主題的博士班,採取全英語授課,首次招生錄取3名國內及1名印尼籍博士生。

  • 用鏡頭看台灣》160公里走了200年 外逃噶瑪蘭人返鄉傳承文化

    用鏡頭看台灣》160公里走了200年 外逃噶瑪蘭人返鄉傳承文化

    從花蓮豐濱鄉到宜蘭壯圍鄉近160公里,車行時間約3個多小時,但自18世紀末因漢人移墾入侵,加上反清遭官方追殺及勒遷,被迫分居南北兩地的噶瑪蘭族人,傳統語言和文化分別不同程度流失,如今外逃族人後代重回故鄉,協助原鄉族人學習族語、祭儀與工藝,一趟文化復振之路走了200餘年。

  • 宜蘭農校遺址 金鯉魚墓葬品出土

    宜蘭農校遺址 金鯉魚墓葬品出土

     國立宜蘭大學繼2006年挖掘出第1座墓葬及7具人骨後,5月10日再度挖掘出3處墓葬及3具人骨,目前仍持續搶救發掘作業,宜蘭大學表示,此次發掘有利於對蘭陽平原先民歷史人文的研究、了解與文物保護,進一步認識噶瑪蘭文化。

  • 菜刀剪綵多元族群同台 噶瑪蘭香蕉絲文化展很另類

    菜刀剪綵多元族群同台 噶瑪蘭香蕉絲文化展很另類

    噶瑪蘭族是台灣唯一使用香蕉絲作為編織原料的原住民族,為推廣這項獨特傳統技藝,「絲絲入筘—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展10日在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登場,開幕活動除了與噶瑪蘭族有歷史共同情感的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參加,族人外籍配偶陳氏凰還連夜以芭蕉葉製作越南麻糬粽子,來自南投清境地區的外嫁族人姻親也穿著雲南彝族、傣族、傈僳族傳統服飾與會,呈現多元文化特色。

  • 花蓮新社部落復振香蕉絲編織工藝 將展出噶瑪蘭族特有文化

    花蓮新社部落復振香蕉絲編織工藝 將展出噶瑪蘭族特有文化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是全台最大的噶瑪蘭族部落,擁有全台獨有的香蕉絲工坊,不過這項傳統香蕉絲編織工藝,並非從早期傳承迄今,而是藉耆老記憶逐漸復振,成為文化產業,替地方帶來經濟收入。由於重新連結斷裂多年的香蕉絲工藝實屬不易,花蓮縣文化局將在10日開始,舉辦為期1.5個月的展覽,以紀錄影像重現香蕉絲工藝的復振過程,用工藝品展現噶瑪蘭族特有的文化。

  • 新故鄉動員令》人間國寶傳藝 香蕉絲編織文化復興

    新故鄉動員令》人間國寶傳藝 香蕉絲編織文化復興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有座全台獨有的香蕉絲工坊,但這項香蕉絲編織工藝,並不是從早期傳承至今,而是1990年代噶瑪蘭族人推動「復名」文化振興運動時,由老一輩工藝師們雙腿伸直、坐在地上,將織架放在腿上埋首編織,經過不斷反覆香蕉絲斷裂、重新穿線動作,最後才成功重現的噶瑪蘭族傳統工藝。

  • 原民人間國寶 巧手織出千年文化

    原民人間國寶 巧手織出千年文化

     文化部2位新科「人間國寶」出爐,分別為賽德克族傳統織布保存者張鳳英、葛瑪蘭族香蕉絲織布保存者嚴玉英。文化部表示,她們擁有的技藝是賽德克族與噶瑪蘭族首次登錄的重要傳統工藝,顯現台灣原住民族群的技藝特色及文化表現形式。

  • 紀念噶瑪蘭族復名18周年 潘朝成新社梯田辦攝影展

    紀念噶瑪蘭族復名18周年 潘朝成新社梯田辦攝影展

    知名的花蓮豐濱鄉新社梯田旁,明天(21)起將有一場海邊戶外攝影展登場,噶瑪蘭攝影家Bauki Angaw(潘朝成)為紀念噶瑪蘭族復名18周年,特地選在祖先耕作的土地上舉辦這場展覽,展出他自身尋根與族人追求尊嚴與權利的歷程,猶如一次族人與祖靈的對話。

  • 血統遭疑 陳科睿憤辭噶瑪蘭委員

    血統遭疑 陳科睿憤辭噶瑪蘭委員

     原住民族委員會日前公布花蓮縣豐濱鄉青年陳科睿擔任噶瑪蘭族群委員,因陳原登記為阿美族,引發在地噶瑪蘭族人質疑與反彈,要求撤換。陳科睿9日深夜突然在臉書上針對「噶瑪蘭族群委員不是噶瑪蘭」風波,宣布決定辭去噶瑪蘭族群委員一職,盼能停止政治打壓與捏造謠言;對此,曾反對陳的部落代表潘禎祥則低調不回應。

  • 噶瑪蘭族聘用委員血統遭疑 陳科睿深夜宣布辭去一職

    噶瑪蘭族聘用委員血統遭疑 陳科睿深夜宣布辭去一職

    原住民族委員會日前公布花蓮縣豐濱鄉青年陳科睿擔任噶瑪蘭族群委員,因陳原登記為阿美族,引發在地噶瑪蘭族人質疑與反彈,要求撤換。陳科睿9日深夜突然在臉書上針對「噶瑪蘭族群委員不是噶瑪蘭」風波,宣布決定辭去族群委員一職,希望能停止政治打壓與捏造謠言,對此,曾反對陳的部落代表潘禎祥則低調不回應。

  • 花蓮8個傻瓜 愛護土地推有機

    花蓮8個傻瓜 愛護土地推有機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擁有台灣最大的臨海梯田,被當地噶瑪蘭族人視為「萬物養生之地」。隨著部落年輕人外出工作與人口老化,休耕農地逐漸增加,部落文化逐漸衰萎,新社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宮莉筠等8人,在農糧署東區分署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協助下,結合有機農業、推廣農業文化遊程,替部落找到另類出路,也吸引不少青年返鄉。

  • 絲絲香蕉織 一窺噶瑪蘭族古老智慧

    絲絲香蕉織 一窺噶瑪蘭族古老智慧

    「媽媽曾經告訴我,香蕉樹下有小鬼,小鬼小鬼我不怕,我們合力砍下香蕉樹……。」噶瑪蘭族人哼著歌謠,在香蕉樹下,將絲絲蕉身纖維,巧妙的拼湊、捆整,成了大片質樸、透光的香蕉布。不僅娓娓道出噶瑪蘭族的遷移故事,紀錄片《噶瑪蘭的香蕉織》也透過族人們的口述,將噶瑪蘭族的獨門技藝「香蕉織」,以影像保存,作為永恆的文化資產。教育部在今(6)日也頒予了MATA紀錄片首獎的殊榮,肯定其紀錄片為噶瑪蘭族帶來的文化傳承意義。

  • 噶瑪蘭族人傳統海祭豐年祭 中斷百年後重現宜蘭

    噶瑪蘭族人傳統海祭豐年祭 中斷百年後重現宜蘭

    中斷百餘年的宜蘭縣噶瑪蘭族人傳統海祭,今天重現壯圍鄉奇立板社廍後沙灘海邊,來自宜、花、東及台北地區的族人,在奇立板社91歲頭目潘英才、噶瑪蘭總頭目潘春福與多位頭目引領下,以酒及豬肉串等向祖靈與大海獻祭,祈求平安豐收,祭典儀式後,隨即舉行牽罟活動,潘英才也老當益壯,跟族人與來賓一起參與收網,為海祭活動掀起高潮。

  • 「稻時候.鄉愛一起」將登場   稻浪海浪融入鄉親熱情

    「稻時候.鄉愛一起」將登場 稻浪海浪融入鄉親熱情

    花蓮縣豐濱鄉公所5月17日至20日將在豐濱鄉新社部落,推出「稻時候.鄉愛一起」文化產業活動,13日上午縣府大禮堂記者會,由「部落女神」合唱團揭開歡愉序幕,「飛魚卵香腸」等多元物產攤位,吸睛之至。

  • 難忘畢業旅行 噶瑪蘭四朵花走訪百年流亡路

    難忘畢業旅行 噶瑪蘭四朵花走訪百年流亡路

    花蓮噶瑪蘭族百年前揭竿而起,抵抗清軍入侵爆發「加禮宛戰役」,戰後族人流散至豐濱鄉一帶,今年新社國小帶領4名畢業生重返140年前祖先流亡的起點,從新城鄉出發以路跑、單車方式,走遍族人遷移軌跡,尋找噶瑪蘭族文化根源,留下難忘畢業之旅。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