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噶瑪蘭族的搜尋結果,共46筆
花蓮縣吉安鄉公所即日起推出原住民族系列服飾與配件展,呈現在地6大原住民族群傳統衣飾風格,其中,阿美族服飾除了常見的紅色外,現場還展出黑色,顛覆許多民眾印象。鄉公所解釋,在地阿美族婦女過去多穿著黑色服飾,後因表演需求才改成紅色,希望透過展覽幫助民眾深入認識在地族群的文化故事。
花蓮縣吉安鄉辦理展覽展現在地6大原住民族的傳統衣飾風格,其中阿美族的服飾顏色不僅只有當今常見的鮮紅色,甚至還有黑色,顛覆民眾既定印象。鄉公所表示,在地阿美族婦女過去多穿著黑色服飾,後因時代改變才轉成紅色,希望透過此次展覽,幫助民眾深入認識在地族人的文化故事。
立法院長游錫堃今(30日)下午3時至宜蘭縣壯圍鄉參加由社團法人宜蘭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所主辦的奇立板部落祭典活動;游錫堃說,協會的成立讓大家在民主社會自立自強,勇敢為自身權益站出來,爭取復名,而對史實的了解將成為復名的助力,勉勵原住民朋友在漫長的復名之路上繼續努力,一起打拼。
總統文化獎今(18)日公布本屆得獎名單,分別為「文化耕耘獎」廖瓊枝、「在地希望獎」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人道奉獻獎」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青年創意獎」張徐展及「社會改革獎」我們的島。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是是全台最大的噶瑪蘭族部落,擁有全台獨有的香蕉絲工坊,不過這項傳統香蕉絲編織工藝並非從早期傳承迄今,而是透過耆老記憶復振、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推廣、傳承,獲第12屆總統文化獎在地希望獎肯定。
2023年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將於3月24日登場,北市首創赴原住民族16族及台北市在地的凱達格蘭族代表地取母火,自1日至9日展開為期9天的環台之旅,北市體育局表示,將於10日將各族母火匯聚至台北田徑場毛公鼎,成為本屆賽會的聖火,也象徵台北是個大熔爐,一個人文薈萃的首都。
由噶瑪蘭族藝術家杜瓦克與陳淑燕共同創作的裝置藝術「Lima島嶼海洋」,2021年曾在新竹燈節展出,在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支持下,將落腳在台東縣成功鎮圖書館前草地公園,並於23日辦理點燈儀式,同時串連228連假,舉辦系列活動。
2022台北時裝周邀請5位時尚設計師,結合5位文化部認證人間國寶編織,推出《遇見:原住民族人間國寶跨界時尚》服裝秀,噶瑪蘭族嚴玉英作品展出結束,由設計師陳劭彥陪同,走上伸展台向觀眾致意,這場跨界又跨世代的時尚盛宴,其實也是噶瑪蘭族跨越百年時空與馬偕的對話。
加拿大籍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1871年抵台,開始在台灣的傳教工作,直到1901年去世安葬台灣,其間馬偕兩度返回加拿大述職生活,1893年第二次返鄉時,他帶回600件台灣民俗文物,約三分之一為原住民文物,其中兩件噶瑪蘭族新娘裙禮服,歷經一百多年,意外成為噶瑪蘭香蕉絲工藝傳承的重要線索。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朱阿菊畢生致力保存噶瑪蘭族特有香蕉絲編織工藝,19日辭世,享嵩壽102歲,家屬昨舉辦公祭,縣長徐榛蔚前往致哀,並頒發縣府褒揚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祕林滿圓則代表頒發旌揚狀,感念朱阿菊一生對原住民族文化及技藝的貢獻。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朱阿菊畢生致力保存噶瑪蘭族特有的香蕉絲編織工藝,本月19日辭世,享嵩壽102歲,家屬今天舉辦公祭,縣長徐榛蔚特別前往致哀,代表縣府頒發褒揚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任秘書林滿圓則代表文化部頒發旌揚狀,感念朱阿菊一生對原住民族文化及技藝的貢獻。
宜蘭壯圍鄉奇立板社噶瑪蘭人19日深夜至20凌晨,在壯圍東港村海濱舉行傳統海祭(sepaw tu lazing),19世紀時因外族佔奪土地而外逃的族人,專程從花蓮豐濱鄉立德、新社等部落返回原鄉,並由族中耆老(lubang)引領年輕族人共同舉行祭典,象徵這個多難民族的族人重聚與世代傳承。
位於花蓮縣台11線上全台最大的濱海階梯式梯田—新社梯田近來開始收割稻作,該處主要由噶瑪蘭與阿美族人共同耕作的稻田區,其背後有族群互助與農耕技術交流的美麗傳說。
從花蓮豐濱鄉到宜蘭壯圍鄉近160公里,車行時間約3個多小時,但自18世紀末因漢人移墾入侵,加上反清遭官方追殺及勒遷,被迫分居南北兩地的噶瑪蘭族人,傳統語言和文化分別不同程度流失,如今外逃族人後代重回故鄉,協助原鄉族人學習族語、祭儀與工藝,一趟文化復振之路走了200餘年。
噶瑪蘭族是台灣唯一使用香蕉絲作為編織原料的原住民族,為推廣這項獨特傳統技藝,「絲絲入筘—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展10日在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登場,開幕活動除了與噶瑪蘭族有歷史共同情感的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參加,族人外籍配偶陳氏凰還連夜以芭蕉葉製作越南麻糬粽子,來自南投清境地區的外嫁族人姻親也穿著雲南彝族、傣族、傈僳族傳統服飾與會,呈現多元文化特色。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是全台最大的噶瑪蘭族部落,擁有全台獨有的香蕉絲工坊,不過這項傳統香蕉絲編織工藝,並非從早期傳承迄今,而是藉耆老記憶逐漸復振,成為文化產業,替地方帶來經濟收入。由於重新連結斷裂多年的香蕉絲工藝實屬不易,花蓮縣文化局將在10日開始,舉辦為期1.5個月的展覽,以紀錄影像重現香蕉絲工藝的復振過程,用工藝品展現噶瑪蘭族特有的文化。
花蓮縣北埔國小成立舞蹈隊迄今邁入23年,獲獎無數,今年代表花蓮參加全國學生舞蹈比賽決賽,以噶瑪蘭族樂舞為比賽舞碼,成全國唯一,一舉奪下90.52分的高分成績,從26組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榮獲國小民俗舞B團體丙組全國特優佳績。
【愛傳媒賴祥蔚專欄】臺灣對於原住民的研究,一般都以為是從日本學者伊能嘉矩開始。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有座全台獨有的香蕉絲工坊,但這項香蕉絲編織工藝,並不是從早期傳承至今,而是1990年代噶瑪蘭族人推動「復名」文化振興運動時,由老一輩工藝師們雙腿伸直、坐在地上,將織架放在腿上埋首編織,經過不斷反覆香蕉絲斷裂、重新穿線動作,最後才成功重現的噶瑪蘭族傳統工藝。
狩獵、編織、利用泥土在校內搭建集會所與廁所,原住民族實驗學校課程傳統多樣,讓學生成為一位真正的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