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國家太空中心的搜尋結果,共267筆
火箭在美國新墨西哥的沙漠中劃破天際,這是台灣第一次有學生參加世界最大的校際火箭工程競賽—美國太空港盃。這支火箭在比賽中飛行了3223公尺,團隊成員都是來自陽明交大福狐火箭隊(Formosan Fox)的學生。
去年俄烏戰爭,低軌衛星通訊發揮戰力,讓今年3月13日於美國華聖頓特區(Washington DC)登場的衛星通訊展「Satellite 2023」成了大熱門,成功吸引台灣指標性廠商昇達科(3491)、鐿鈦(4163)、耀登(3138)、鐳洋科技、芳興科技加入逾350家的參展商行列,全力瞄準即將在2023年發酵的全球衛星產值3,083億美元。
台灣發展太空產業需要人才,北科大今天表示,112學年將新設「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鎖定衛星系統、衛星通訊、通訊酬載技術、移動式地面接收平台等技術領域,首年招收15名碩士生,4月10日展開報名。
美國聯準會(Fed)官員放鷹,主要指數紛紛回檔,台股以盤代跌,上周小漲24點,收在15,503點,證券分析師卓楷偉認為,台美股市歷經兔年強勁的開春反彈行情後,指數陷入膠著狀態,股東會及除權息旺季的第二季操作恐更加棘手,盤面已非類股齊揚的結構,資金更集中於成長性與新題材;本周投資組合前兩大為欣技(6160)、事欣科(4916),再選入晟銘電(3013)、旭富(4119)與鈺緯(4153)。
2023年2月2日晚上約7點30分,淡水到馬祖東引的「台馬第二海纜」在距東引機房端約52公里附近海域發生斷纜狀況,隨後2月8日中午約12點32分「台馬第三海纜」也發生斷纜。提供馬祖地區主要網路的兩條海底纜線陸續中斷,雖然營運該地網路的中華電信緊急啟用「第二重備援微波系統」,並表示主要頻寬提供語音通話、政府國安與民生等電路不受影響,然而受到微波通訊頻寬限制,行動、寬頻上網及MOD等服務則有降速與不穩定的狀況。短短七日接連發生離島斷纜問題,表面上讓民眾感到不便。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13日主持新春記者會指出,將統合各部會投入349億元,首度打造跨部會八大前瞻科技平台,包括前瞻半導體與量子科技、AI、通訊衛星與6G、資安、淨零科技等,其中淨零科技是重中之重,投入119億元最多,期盼跨部會科技平台合作,使台灣產業及社會發展保有競爭力與韌性。
運安會主委楊宏智近日被周刊踢爆常蹺班摸魚,搭公務車飲宴泡湯訪友等。臉書粉專「漂亮諧音」引述周刊報導指出,2021年騰龍遊覽車在蘇花公路自撞山壁造成6死事故,當時楊宏智還沒去現場看過,竟對媒體說「遊覽車座椅安裝不實」。遇到有重大死傷的運輸事故時,楊宏智多次為求表現和承辦檢察官互嗆。《太空發展法》修法程序沒好好督促,反而常藉機去屏東看太空火箭發射,或去國家太空中心參訪,跟旅遊沒兩樣,直呼太扯。
回顧2022年,在全球政經驟變,台灣經歷了「冰」與「火」交融的試煉。這年被稱為「總經年」,在通膨、升息、俄烏戰爭、中美角力四大威脅下,踉蹌前行。
第三期太空計畫政府十年將斥資二五一億元大力發展國家隊,近兩年除了有多家業者獲得政府注資、取得更多研發能量,也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總統蔡英文昨(6)日宣布,國家太空中心改制為行政法人,她不僅親赴新竹見證國家太空中心的改制,更強調政府將透過第三期太空計畫,在10年內投入251億元,和民間攜手,共同打造「太空產業國家隊」,一起進軍國際太空產業。此消息引發熱議,大批網友憂是否會如前瞻預算遭濫花,恐重演新竹球場「大秘寶」事件,紛紛提出不少質疑。
《金融時報》6日披露台灣的國家太空中心(TASA)計畫抽離衛星部門,成立低軌衛星公司,曾投資SpaceX和特斯拉的矽谷風險投資公司Draper Associates是可能投資者之一。昨下午蔡英文總統出席太空中心改制行政法人揭牌典禮時也指出,政府將透過第三期太空計畫,在10年內投入251億元和民間攜手進軍國際太空產業,並預告第1枚由台灣自製的氣象衛星「獵風者」將在今年下半年升空。
國家太空中心今年元旦起改制為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直接隸屬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6日舉行揭牌典禮,蔡英文總統親臨主持,新竹市長高虹安也受邀參加,高虹安陪著蔡英文總統走進會場,2人也在揭牌後同框合照。
《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今日起施行,原隸屬於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之國家太空中心,正式改制為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成為國科會轄下新設的法人機構。其中,國家太空中心的英文名稱強調「台灣」,以增加國際能見度。
前中科院長龔家政在回憶錄指出,美國認為我是潛在的魚叉飛彈採購客戶,因此,在中科院研製射程較遠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期間,美曾拒絕提供高密度戰略性航空燃油、陀螺儀等關鍵裝備,阻止我研製雄三飛彈。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今日邀請數位部、通傳會、運安會、交通部、國科會、經濟部等官員,提出「我國太空科技產業與低軌衛星發展現況、監理機制、未來願景及運用、事故調查及處理等相關規劃」進行專題報告。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表示,我國製造的堅果立方衛星(NUTSAT)昨天清晨3點20分,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搭乘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九號(Falcon-9)火箭發射到國際太空站,預計12月由國際太空站的機械手臂釋放入軌,未來將於軌道高度420公里的地球圓形軌道服役。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今表示,我國製造的堅果立方衛星(NUTSAT)於今天清晨3時20分,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搭乘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九號(Falcon-9)火箭發射到國際太空站,預計12月由國際太空站的機械手臂釋放入軌,未來將於軌道高度420公里的地球圓形軌道服役。
「國家太空中心正在籌備成立一家衛星系統製造公司!」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在展會中向《財訊》獨家揭露這項計畫,如果沒有意外,2023年國家太空中心的組織架構會重組,重組後會設立1個太空事業處,約1年半後就會分拆獨立成為一家衛星系統製造公司。
隨著陽明交大及成大團隊成功發射科研火箭,我國太空研究進入新境界。國科會主委吳政忠今天表示,2026年我國將發射第一顆自主研發的低軌道衛星,而現在有7校、8個系所申請成立太空相關系組,以因應太空產業所需人才。
行政院長蘇貞昌7日到國家研究院太空中心,了解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整備進度,獵風者任務酬載為自製「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接收儀(GNSS-R)」,在低地球軌道上蒐集由地表反射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訊號,可作颱風強度預測等研究,預計明年3月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