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國銀跨國債權的搜尋結果,共09筆
美國重新成為本國銀行的最大債權國,最終風險淨額約達737億美元,超越原本排名第一的中國大陸,終止中國大陸連續二季冠居國銀的最大外債來源。國銀對中國大陸最終風險的金額,也從去年3月底最高峰的712億美元,在107年12月底下降到666億美元,出現少見的連續3個月下滑,也是106年6月以來的新低。
美國重新成為本國銀行的最大外國債權國,最終風險淨額約達737億美元!
中央銀行公布2016年第4季底本國銀行國家風險統計,國銀外國債權直接風險餘額為3,638.42億美元,季減70.82億美元,其中美國連續第3季居前十大曝險國第1位,大陸則仍居第2位,但已連續9季呈現減少的趨勢。
央行公布第2季國銀的國家風險統計,對大陸曝險連續7季下降,更在睽違4年之後,退居前十大的第2位,由美國重新站上第1位,且不論直接風險或最終風險,均來到2014年9月底以來的最低水準。
金管會出手管控效應,加上大陸經濟表現不佳,國銀第3季對大陸曝險連4季下降,且來到2年新低,根據中央銀行公布第3季底國銀國家風險統計,直接風險或最終風險仍以大陸居第1位,但總額各降至409.84億美元及701.24億美元。
中央銀行公布第2季底國銀國家風險統計,全體國銀第2季底跨國國際債權直接風險總額2,898億美元,季增達2.08%或59億美元,主要因銀行部門債權增加所致,前十大曝險國家中,不論直接風險或最終風險,仍以大陸居第1位,但餘額呈現雙降,分別為484.57億美元及828.66億美元,其中最終風險已連續3季下降。
央行公布3月底本國銀行跨國國際債權直接風險總額為2803億美元,較103年12月底增加3.24%,主要係銀行部門債權增加所致。3月底跨國國際債權直接風險前十大國家(地區)依序為中國大陸、盧森堡、香港、美國、英屬西印度群島、英國、開曼群島、新加坡、澳大利亞及日本,合計2135億美元,占我國跨國國際債權直接風險總額之76.16%,其中對中國大陸跨國國際債權「最終風險」餘額797億美元(約2.5兆台幣),直接風險為474億美元,較103年12月底減少3.63%。
惠譽信評今天將公布一份,台灣銀行業在中國大陸的最新曝險分析報告,預估目前約900億美元的台灣銀行業對大陸曝險額度,會在2016年翻倍達1800億美元,約新台幣5兆4千億元,等於我單一對大陸的國家風險,就遠超過目前我國對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的風險總合。
隨兩岸經貿往來日趨密切,大陸成為國銀最大的債務國。央行統計顯示,台灣對大陸的跨國國際債權餘額,從2008年底的34.8億美元,至今年9月底增加約9倍達351.3億美元;尤其9月底最終借款人國別重新歸類的「最終風險餘額」正式突破500億美元達510.1億美元,擠下原居第一位的盧森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