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國銀的搜尋結果,共3,853

  • 台資銀行前進美國 助攻科技業力量加倍

    台資銀行前進美國 助攻科技業力量加倍

     若以美中貿易戰為分水嶺,2018至2022年台灣赴美投資金額為83億美元,較2013至2017年的22億美元成長約3倍,速度驚人,其中最大的投資額來自包含半導體和電動車等電子製造業。在此同時,台資金融業也積極前進美國,希望能就近服務客戶。

  • 公股銀:網路攻擊量年增一倍

    公股銀:網路攻擊量年增一倍

     駭客攻擊銀行網站行動加劇,據公股銀行透露,今年約比去年同期多出一倍。公股銀強調,目前都攔截成功,但後續將升高防護等級,避免遭實質攻擊,初步統計,整體國銀網站遭駭客攻擊量,每日大大小小合計近千次,各銀行都成功阻隔,但也顯示資安的迫切性。

  • 公股銀7月發卡市占 14年新低

    公股銀7月發卡市占 14年新低

     疫情後第一個暑假,國銀在信用卡業務上積極搶客,但據金管會統計,7月公股銀行單月發卡量在所有發卡行中占比低於5%,創近14年最低。公股銀主管分析,主要是民營銀行加大發卡量,相較之下公股銀預算較少,但仍想辦法積極留客。

  • 搭供應鏈南移順風車 台資銀行亞洲盃先馳得點

    搭供應鏈南移順風車 台資銀行亞洲盃先馳得點

     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全球化發展讓各國重新調整腳步,供應鏈出現解構與重組,全球投資者和外商正悄悄從中國轉移陣地,新南向國家成為潛力無窮的新興市場,金融業也趕上這波南移趨勢,不僅擴大經濟腹地,也就近助攻台企布局重點市場。

  • 去風險浪潮下 台資銀行海外版圖遷徙中

    去風險浪潮下 台資銀行海外版圖遷徙中

     隨著台廠供應鏈的多元分流布局,國銀與更多國家資金往來更加密切,等同擴大金融服務業的經濟腹地,提供其發展的新契機,相信抓住「去風險De-risk」的思維,國銀海外版圖也將更寬廣。

  • 國銀7月外幣存款 增速趨緩

    國銀7月外幣存款 增速趨緩

     國銀外幣存款7月增速趨緩,據金管會統計至7月底,國銀外幣存款餘額達13兆8,939億元、月增0.6%或829億元,單月增加數遠低於6月的1,716億元,增速明顯減緩。國銀預估,下半年隨企業營運資金需求拉高,外幣水位將再下滑。

  • 前銀監會主席:加強區域內跨境金融合作  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

    前銀監會主席:加強區域內跨境金融合作 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

    前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16日在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會議上表示,中國金融開放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地緣政治風險對全球金融穩定構成威脅、全球金融週期呈下行態勢,以及國際金融治理體系面臨挑戰。他也指出,要加強區域內跨境金融合作,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 中信連三奪刷卡王 北富銀搶第三

     聯名卡讓8月信用卡市場大洗牌。國泰世華銀行信用卡8月停卡逾334萬張,中信銀行信用卡8月則刷出604億元,連續三個月蟬聯刷卡量第一名,國泰世華銀則以560億元居第二,台北富邦銀行在Costco(好市多)卡開用後,8月刷卡量飆上468億元,拿下信用卡單月第三名。

  • 公股銀Q4獲利 聚焦SWAP、利息收入

     國銀看好今年全年獲利將創新高,其中公股銀雖看淡房貸與土建融成長動能,但各家在SWAP(換匯換利)收益上皆有斬獲,公股銀指出,第四季主要獲利來源應也同樣是SWAP以及利息收入;另外,多家公股銀財管業務、聯貸案等有不錯成績,預期手續費收入亦可挹注獲利。

  • 《金融》國銀對中小企新增放款 前7月達標率53%

    金管會公布國銀對中小企業放款最新狀況,截至2023年7月底,國銀對中小企業放款餘額為9兆4849億元,月增達536億元、為今年第三高,累計前7月國銀對中小企業放款新增2015.61億元,較全年新增3800億元目標達成率53.04%。

  • 《金融》2023國銀壓力測試整體過關 3家需強身才達標

    金管會因應2022年以來全球經濟金融情勢不確定性升高,為了解國銀風險承擔能力,對38家國銀辦理2023年監理壓力測試,結果整體國銀平均在2大情境下均達標過關。惟據了解,有3家銀行在「嚴重情境」下未達最低標準,在年底前完成資本改善計畫後即可達標。

  • 買iPhone15刷哪張? 國銀祭回饋逾7千超有感

    買iPhone15刷哪張? 國銀祭回饋逾7千超有感

     iPhone 15系列15日上市,國銀看準果迷商機紛祭優惠搶攻新商機,以最高規格、一支要價5.89萬元的iPhone 15 Pro Max 1TB來看,推最高600元至3,539元不等回饋搶市。

  • 銀、保今年抗壓測試 全數過關

    銀、保今年抗壓測試 全數過關

     銀行「抗壓性」揭露。金管會上半年要求38家本國銀行進行壓力測試,若以整體平均來看,國銀算是過關,但若檢視個別銀行,則在「較嚴重壓力情境下」,會有三家銀行無法通過測試,即可能需要增資或改善體質。

  • 國銀有信心 今年獲利衝新高

    國銀有信心 今年獲利衝新高

     國銀對今年獲利信心滿滿,全年獲利挑戰5,000億元新高。本報針對六家公股銀行、五家大型民營銀行進行問卷調查,受訪銀行「全數」認為今年獲利將創新高,過去曾出現銀行第四季大量增提備抵呆帳或轉銷呆帳,造成獲利回吐,銀行業都認為此情況今年絕不會發生。

  • 國銀強化風控 緊盯OBU業務

    國銀強化風控 緊盯OBU業務

     銀行積極強化風險控管,公股銀強調,考量台灣「國家洗錢資恐及資武擴風險評估報告」,將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業務評為非常高風險,增加評估OBU高風險客戶的占比,評估結果顯示,國銀OBU高風險的占比偏高,導致「客戶風險」上升。

  • 醫指付疑個資外洩 國銀加強監控

     與多家醫院合作支付的「醫指付」APP,12日驚傳個資外洩,導致民眾在APP中綁定的信用卡被盜刷。金管會表示,有30家銀行授權財金公司與醫指付APP簽約,目前不是30家都有發現盜刷,已有國銀自主加強監控,先阻擋高風險的海外網路盜刷商店,也請財金公司督促APP的營運商,了解個資外洩的主因。

  • 財管2.0鬆綁 2外銀可望加入戰局

    財管2.0鬆綁 2外銀可望加入戰局

     助攻銀行富人理財業務,金管會12日再鬆綁在台外銀申請財管2.0的門檻,可望吸引兩家外銀加入高資產客戶財管行列,即滙豐銀行台灣子行及法國巴黎銀行台北分行。

  • 《金融股》遠東銀H1獲利登第3高 今年拚締新猷

    遠東銀(2845)9日召開線上法說,受惠投資收益躍增,2023年上半年稅後淨利20.4億元、改寫同期第三高,每股盈餘0.5元。展望後市,由於前8月自結稅後淨利30.69億元、年增達28.79%,改寫同期次高,遠東銀對全年獲利持續成長、挑戰新高「審慎樂觀」。

  • 上半年金檢 國銀列16項缺失

     金管會上半年例行金檢報告出爐,其中針對國銀列出16項缺失,包含不當電銷、理專盜領、銀行對P2P客戶身份審查未確實等,對壽險列出8項缺失,其中與保戶較相關的,包含對高齡者保戶電訪中話術過於制式,與未了解客戶適合度就賣投資型保單。

  • 暫停升息有望 國銀欽點投資級債

    暫停升息有望 國銀欽點投資級債

     市場預期聯準會(Fed)9月可望暫停升息,投資人想趕在利率政策反轉前鎖住高利,除美元定存外,買債也是選擇之一。四大國銀建議,想把握升息尾聲時逢高鎖利買債,可選擇長天期的美國投資等級債,除可領息外,待明年聯準會降息也可望有資本利得空間,有望兩頭賺。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