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國際安全的搜尋結果,共655筆
大陸官媒《人民日報》20日於三版發表俄羅斯總統普丁署名文章,標題為《俄羅斯和中國——面向未來的夥伴關係》。就中方對俄烏戰爭的態度,普丁感謝中方採取平衡的態度,理解其歷史背景和真實的原因,並歡迎中方願意在解決危機方面發揮建設性的作用。普丁強調,俄羅斯對以政治外交方式解決「烏克蘭危機」保持開放的態度,並批評西方挑起「烏克蘭危機」,不斷火上澆油。
台灣生存面臨複合性威脅,包括外交空間、氣候變遷的降水改變等不一而足,其中以軍事力量最為直接而嚴重,因其具備在短時間改變政治現狀的能力,因此台灣需認真思考,應對各種威脅的優先順序,因為我們時間有限。在戰爭與和平間,我們可思考墨家兵法的「自衛維和」,應可充分形容台灣的處境與應對方向。
促成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和解,可說是習近平「西方外交戰略」的首勝,它的重大意義是一帶一路除了中歐班列之外,還可從巴基斯坦經伊朗、沙國直通非洲,讓美國在追逐歐亞大陸「世界島」的競爭中落居下風,而俄羅斯經過俄烏戰爭的消耗,已經無力逐鹿「世界島」,中國有機會成為歐亞大陸唯一稱雄的國家。
此次大陸「兩會」依然延續去年中共20大的特色,安全議題儼然成為會議主調。兩會期間,國際媒體除了關注大陸經濟發展、軍費支出外,更多的是熱議大陸關於俄烏戰事、美中對抗和台灣問題的政策談話。在北京今年以來接連發表文件反擊美國圍堵中國後,7日再一次透過外交部長秦剛不改「戰狼風格」的記者會,一次性推銷中國全球安全倡議概念,向國際強力反擊美式的「中國威脅論」。
10日,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達成協議,中沙伊三方簽署並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沙伊雙方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外界普遍對中國的斡旋者角色給予了頗高評價。
此次大陸「兩會」依然延續去年中共20大的特色,安全議題儼然成為會議主調。兩會期間,國際媒體除了關注大陸經濟發展、軍費支出外,更多的是熱議大陸關於俄烏戰事、美中對抗和台灣問題的政策談話。在北京今年以來接連發表文件反擊美國圍堵中國後,7日再一次透過外交部長秦剛不改「戰狼風格」的記者會,一次性推銷中國全球安全倡議概念,向國際強力反擊美式的「中國威脅論」。
英法關係緊張已久,睽違5年,英國首相蘇納克10日赴巴黎與法國總統馬克宏舉行第36屆英法峰會。根據聯合宣言,雙方重申台海穩定的重要,呼籲兩岸問題和平解決;英法將協調在印太區域部署航空母艦。另外,兩國承諾合作應對俄烏戰爭為歐洲與國際安全帶來的挑戰,並呼籲中國善盡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責,勿向俄國或其代理人提供物質援助。
據接受相關簡報的人士說,澳洲將向美國採購多達5艘維吉尼亞級(Virginia-class )核動力攻擊潛艦,並於2030年以前接收。而這將加速並鞏固美國帶頭抗中的澳英美(AUKUS)軍事安全合作夥伴協議。
荷蘭貿易部長施賴內馬赫表示,因應國家和國際安全考慮,最快夏季前限制對中國大陸出口先進晶片技術。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今回應,中方對荷蘭方面以行政手段干預限制中國大陸和荷蘭企業的正常經貿往來表示堅決反對,已向荷方提出交涉。
2月21日,中國外交部發布了《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文件》闡釋了中國對全球安全困境的看法,表述了中國立場,引起世界高度關注。在俄烏衝突加劇,世界深感憂慮之際,中國的倡議得到了大部分國家的認同與支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則站在另一個極端。他們按照「逢中必反」的原則,以「抱團方式」,通過「媒體轟炸」,對《文件》進行曲解、詆毀。美國除了拜登總統「閃訪基輔」,繼續鼓吹烏克蘭「一戰到底」之外,還利用當前中美戰略競爭進入高危狀態的局勢,擺出加劇在台海對中國進行戰爭挑釁的姿態。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朱傑進2月28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2月24日至25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總裁會議在印度班加羅爾舉行。G20財長會討論了全球經濟增長、開發中國家債務、氣候融資、國際稅收、數位貨幣等全球經濟治理重要議題,取得廣泛共識。遺憾的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執意要將俄烏衝突這樣的國際安全問題納入G20議程,破壞了G20峰會機制建立以來所堅持的「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的機制定位和「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機制精神,使得G20財長會未能發表「聯合聲明」,而只能以印度主席國的名義單獨發表了「主席總結」。
俄侵烏屆滿週年,中國學者分析,美國因這場戰爭在政經方面最獲益,俄國則因深陷戰場泥淖而持續被消耗與牽制,恐將喪失世界一流大國地位,這是俄羅斯最大的戰略損失。
夏威夷智庫「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近日發布特別報告指出,無論美國是否出手干預台海衝突,萬一中國攻陷台灣,後果將驚天動地(earth shattering):中國可一勞永逸地超越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實力和影響力,「中國治世」(Pax Sinica)的時代可能會降臨,北京及其盟國將更積極追求自身利益,亞洲國家則會被迫走上核擴張之路,區域和國際安全環境將更加危險。
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全文21 日公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當地時間18日在德國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發表主旨講話時透露,中國國家習近平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和平與發展兩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已有100多個國家和聯合國在內多個國際組織支持,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中國將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為解決全球安全難題提供更系統的思路,更可行的舉措,今天公布全文。
華德動能採用之鋰電池為日本電池生產大廠AESC在日本生產製造,並依循「聯合國UN38.3: 鋰電池運輸安全測試規範」與「日本產業標準JIS C 8715-2:工業用二次鋰電池安全測試規範」進行電池芯安全測試,確保電池芯安全性。同款電池並已配置於全球超過65萬輛電動載具上,迄今並無任何電池起火事故。
據美國之音報導,澳洲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疫情期間嚴厲的封控政策導致中國在亞洲的綜合實力大幅下降,令其趕超美國的進度停滯不前。儘管報告說,按照目前的趨勢,中國不太可能到本世紀末超過美國,但是報告也注意到,去年底中國忽然放棄了「清零政策」,而「重新開放可能成為其重振旗鼓的重要機會之窗」。
原本2月5、6日兩天要到北京訪問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卻因為一顆中國氣球飄到美國上空,導致布林肯決定叫停該項行程。布林肯的理由是,中國出動情搜監控飛行器到了美國領空,這是「不負責任」、也「不可接受」的,這種作法侵犯美國主權、違反國際法。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承認一艘用於氣象等科研的民用無人飛艇,由於受西風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嚴重偏離預定航線。中國對此事件說「飛艇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表示遺憾」。一顆「民用」氣球飄到美國上空,真的會嚴重到影響美中關係嗎?
大陸外交部網站3日消息,中國外交部長秦剛2日在北京與第77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克勒希舉行會談。秦剛指出,中方將以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為契機,加快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共同推進全球安全倡議,攜手應對國際安全新挑戰。克勒希稱,聯合國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會有任何偏離。
朱峰是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專攻東亞地區安全、中國外交與國際安全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