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基改作物的搜尋結果,共102筆
雲林縣8、9年前曾復育黑豆,因產銷管道不順,農民轉為遲疑觀望;新冠疫情衝擊下,國外大豆原物料大漲,加上極端氣候轉變劇烈,旱災愈來愈頻繁,雲林農民又恢復信心轉作大豆,去年全縣黑豆、黃豆種植面積達500、600公頃,雲林縣府今年持續加碼每公頃補助1萬元,並媒合加工廠商與農民契約種植。
在全球糧食供應隱憂和區域性乾燥天候提升基改作物吸引力的影響下,巴西批准了抗旱基改小麥的種植與銷售,為這種一度被視為禁忌的作物帶來一大助力。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評估Bioceres的基改小麥沒進一步問題,為其在美國走向商業化的「關鍵一步」。
面對全球暖化加劇、人口增加及天然資源短缺,想確保糧食供應無缺,人類需要更便宜、更永續經營的作物生產技術,致使基因編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成為國際潮流。基因編輯技術(gene-editing techniques)由於係針對物種本身的基因進行編輯和調控,可開發出與傳統育種結果無異之新品種,被譽為是近代一偉大的生物科技。目前在已有的多種基因編輯技術中,CRISPR/Cas9具有設計簡便、效率高、成本低等特點,一般不插入外源基因,最終得到的產品和傳統育種產品具極大的相似性,可大幅減少育種所需時間及空間(專家指出培育一個新品種,雜交育種需要8~10年,基改育種需要8~12年,基因組編輯技術只需要4~6年),在動植物遺傳改良等領域得到迅速應用,可望成為應對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的新利器。
俄羅斯、烏克蘭戰爭恐衝擊國際黃豆、小麥、玉米供應及價格,農委會近年鼓勵國產黃小玉,台東縣池上鄉農會與在地小農契作了20公頃的黃豆,並把舊穀倉修建成黃豆主題餐廳,鼓勵更多農民加入黃豆種植行列。池上鄉農會強調在地生產黃豆新鮮、絕對是非基改作物,消費者也能吃得安心。
屏東縣萬丹紅豆已成為紅豆代名詞,紅豆除了可做紅豆餅外,還可以做成紅豆魚鬆、紅豆面膜、紅豆化妝水!
我國文心蘭外銷日本每年可達5億元產值,台大植物科學研究所教授葉開溫,花了3年研發基因改良白色花種的「蜜雪文心蘭」,有望讓銷日文心蘭產值倍增,達10億元以上規模,但即使通過農委會田間試驗,卻仍無法做商業推廣,拒絕授權農民種植,葉開溫直言,農委會太保守,應開放一點才賺得到錢。
竹北市農會今(4)日在台北花博園區的北區農民行銷專區活動推廣種植的黑豆作物,農糧署表示,國內目前逐漸將多餘水田轉種其他進口作物,一方面運輸航程、成本、碳排均減少外,也讓國人吃到最健康有機的食材。
「109年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相關措施即將開始受理申報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表示,該計畫每年全國統一於1月受理申報作業,考量申報期間適逢春節假期,特別延長受理期限,自明(2020)年1月2日至2月7日止,請符合資格且有意願參加的農友,務必把握於申報期間,攜帶證明文件到戶籍所在地公所、農會完成全年兩個期作申報作業。農糧署說明,包含明年最受農民朋友關注的「農業環境基本給付」、「水資源競用區耕作制度轉型措施」及其他各項獎勵措施,都必須於期限內完成申報,請農友特別注意。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提供全國農民優良種子,並不斷推陳出新供應新品種作物種子及種苗,目前推廣的雜糧作物種子以硬質玉米、高粱、綠肥等為主,近期更推出硬質玉米新品種台農七號,特性為生長勢強健,產量較台農1號高約20%,且適合大面積種植,成為農民栽培新選擇。
種苗改良繁殖場近日推出硬質玉米新品種台農七號,特性為生長勢強健,產量較台農1號高約20%,且適合大面積種植,生長勢強健,屬中早熟型,生育天數約120天,產量較台農1號高約20%,每公頃乾籽粒可收約7200公斤。
我國文心蘭外銷日本每年可達5億元產值,台大植物科學研究所教授葉開溫研發基因改良白色花種的「蜜雪文心蘭」,有望讓銷日文心蘭產值倍增,達10億元以上規模,且已於今年通過農委會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卻仍被以國內尚未立法管理基改作物為由,拒絕台大授權農民種植,讓他深感政府是「反基改」意識形態作祟。
現代人注重養生,吃喝都開始追求少油、少糖,不過隨著食品科技日新月異,為了兼顧食物的美味,許多標榜「無糖」、「低脂」的食物,無形中可能摻了更多添加物,每吃一口都在縮短壽命,吃多了恐會致癌。
德國化學企業拜耳公司(BAYER)以630億美元收購孟山都種子公司(Monsanto ),存續117年的「孟山都」商標名也將走入歷史,因為這個名字被嚴重汙名化。
食安新爭議!嘉義朴子前年曾爆發進口基改玉米混充成國產貨事件,沒想到,農糧署今年檢測國產玉米時,又發現來自朴子的玉米含基改成分。農糧署強調,當地庫存的200公噸玉米已全數查扣,未流入市面,若種苗場提供基改種子給農民,將可罰100萬元。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等團體,今(19)日上午在台北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舉辦全球反基改運動基者會,以響應每年全球共同的反孟山都(March Against Monsanto)行動,立委陳曼麗、李彥秀皆出席,在烈日底下高舉標語,表示未來也將持續監督政府,維持嚴格把關基改食品的方向。
近來網路謠傳「美國正式宣布基因改造食物含有嚴重的毒素」、「甜玉米、紫地瓜都是基因改造食品」、「條形碼以『8』開頭的是基因改造食品」。衛福部食藥署澄清強調,美國、歐盟、日本等先進國家,均核准基改食品原料,甜玉米、紫地瓜則是作物本身品種特性,和基改無關,更沒有「8開頭就是基改」一事。
桃園市農業局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合作,在新屋區、觀音區一代推動種植非基改大豆,為了讓雜糧產業能有更好的理集貨加工能力,農業局在2016年補助新屋區農會設立北區非基改大豆雜糧集貨處理中心,去年底完工後將在本月7日啟用,未來可每天最多可處理20公噸北部地區生產大豆,貯藏量能達到800公噸,並進行烘乾、選別、包裝、倉儲、冷藏等一貫化生產流程。
台灣稻米由政府保價收購,農民為增加收入,多重量不重質,致稻米產量過剩,全年消費量僅100萬公噸,產量卻高達150萬公噸。為此,農委會今年推出稻作直接給付政策,每公頃補助1萬至1萬3500元,鼓勵農民收成後直接銷往市場,使產銷回歸市場機制。
2016年南極監測站發現,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00 ppm(百萬分之400),這是400萬年以來,二氧化碳濃度最高的時代。許多關於二氧化碳增高的研究都集中在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不過植物與農業學者還發現,大氣裡過高的二氧化碳,將會影響我們糧食作物的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