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大咖銀行的搜尋結果,共26筆
美國與歐洲銀行接連暴雷,即使在政府當局的介入下,暫時避免危機向外擴張,然而有專家認為,在美國與歐洲持續升息的背景下,市場恐慌情緒仍存在,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市場信心不足,主要央行應該要採取更多的行動,例如發表聯合聲明,避免一場潛在的危機與擠兌事件。
為了避免全球銀行業陷入更劇烈的震盪,在瑞士當局「強行指婚」下,瑞銀集團(UBS Group AG)宣布以30億瑞士法郎(約32.3億美元)股票收購競爭對手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Group AG),並同意承擔50億瑞士法郎(約54億美元)虧損。
美國矽谷銀行和Signature Bank都因倒閉被美國監管機構接管後,外界擔憂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恐成為下一個倒下的區域銀行。儘管該行宣布已獲得700億美元援助,但仍引發擠兌風波,市場高度恐慌。在拜登政府推動下,包括花旗、摩根大通等11家華爾街大行週四宣布,向第一共和銀行注資300億美元銀彈。
美國重量級銀行公布財報在即,受到利率上揚的影響,分析師預料銀行業者獲利將萎縮15%。此外,銀行業者的業績好壞,也將是觀察美經濟是否步入衰退的重要指標。
永豐金控及子公司近日連續獲得「全球銀行及金融評論」與「國際商業雜誌」兩家國際媒體六項大獎,獲獎內容包含公司治理、資安、傑出創新、最佳數位創新體驗、年度證券經紀商品牌、最佳綠色金融等,再度獲得外界的肯定。
小編今(1)日精選5件不可不知的國內外財經大事。標普全球評級最新發布「2022台灣銀行業國家風險評估(BICRA )報告」,顯示台灣銀行業的國家風險評估為第4組別,經濟風險程度3級,產業風險程度5級。報告中的各項評估之一:金融機構國內資產年成長率,2021年高達15.7%,相當異常的高,顯示當年海外資金流入、銀行業自營業外獲利是正常年度的3倍,估計2022年在優勢盡失下,預估該值將跌回到5%。
近期比特幣、以太幣暴跌,使得部份基於分散風險、先前為私銀客戶配置5%的跨國金融機構,已無法為客戶作到「風險調整後的收益」,決定依循相對穩定的DeFi系統、USDT穩定幣,研商推出自己的加密商品。
台塑旗下台塑河靜鋼鐵25億美元(約715億台幣)聯貸案完成,超額認購1.5倍,由台塑河靜鋼鐵邀集各大銀行包含台銀、兆豐銀、一銀及華南銀統籌主辦,共計有1、20家銀行參貸,有機會成為今年首季最大案。
亞馬遜、臉書等科技巨鱷對金融服務呈現具體的布局計畫,彎道超車申請成立產業銀行(industrial bank)及產業放款公司(industrial loan company, ILC),直接切入全球消費個人及中小企業融資客群。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分析,依據台灣目前金控法及銀行法,並未准許產業銀行的架構。
中央銀行2020年底陸續祭出多項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外界也多用央行再度出手打炒房形容。事實上,細究央行這波的管制重點,與其說是打炒房,打炒地其實才是央行的終極目標。換言之,這波央行心中的頭號戰犯不是過往所說的投機客,反而是建商,還有借回流投資之名、行養地炒作之實的台商。
大到不能倒的「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責任大、但也可享政策優惠。金管會6月底公布五大D-SIBs銀行包括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北富邦、兆豐及合作金庫,19日金管會再祭出「差異化管理」四大誘因,包括增設國內外分行、轉投資核准、試辦業務、申請新種業務作為鼓勵,但要吃「蘿蔔」前,五大銀行需符合增提4%資本的條件,暫時還「看得到吃不到」。
受惠桃園捷運綠線開工,桃園藝文特區的豪宅、豪辦聚落已成為桃園商務和財富核心,高端店面市場大咖買方搶進,近一年來已有七件億元店面成交,其中,「中悅一品」店面日前以1.39億元成交,屋主轉手獲利超過7,000萬元,持有八年獲利翻倍。
嘉義地檢署偵辦快取寶吸金180億案,主嫌負責人孫岳澤夫妻逃亡通緝中,1日追加起訴嘉義市議員蔡文旭等18人涉嫌銀行法,每人吸金從250萬至2.7億不等,蔡文旭喊冤說,自己和2名友人一起投資,不算違反銀行法。
繼2016年法商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設立台北分行,又一家外銀將來台申設分行。金管會銀行局局長邱淑貞8日透露,將有一家來自東南亞、全球前500大的銀行來台申設分行,這也是該國首次有銀行登台。她表示,該銀行從二、三年前就開始與金管會接觸,預計今年底前可申設。
國銀也可以成為投資國外債券的「大咖」。金管會3日公布,放寬銀行兼營債券自行買賣時持有同一債券的額度,由現行指撥營運資金(類似股本)的20%,擴大核算基數(類似淨值扣轉投資)的10%,單一銀行額度由2~6億元,擴大為100~200億元,讓銀行購買單檔債券由「小咖」變「大戶」。
美股上周歷經10年來最糟糕的1周後,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還親自出馬致電給美國6大銀行執行長,此舉原本希望安撫市場的不安,但此地無銀三百兩,反而被專家質疑,可能還有更嚴重的問題尚未浮出檯面。
亞洲私人銀行調研機構APB最布的最新統計指出,2017年亞洲財富管理產業由UBS為首的20家國際銀行業,吃下2兆美元的資產規模,與2016年的1.55兆美元相較,年增率逼近三成,豐收的業務成果來自第一線5,843位財管客戶關係經理(RM),每位RM平均管理資產達3.41億美元,展現高度工作績效。
外資券商撤台又一波!繼巴克萊證券後,加拿大豐業銀行也擬退出台灣市場,近日外資圈更傳出某美系大咖也在計畫出走。
金管會副主委桂先農15日提醒國內金融業者,國際金融正面臨5大挑戰,包括股匯市波動加劇、金融法規監管趨嚴、數位化趨勢、非金融業大咖成為競爭對手、人口變化及氣候變遷,其中,對台金融業的大挑戰,除銀行業過度競爭外,銀行業的資產報酬率(ROA)是亞洲倒數第3名,獲利能力堪憂。
金融科技(Fin-Tech)在全球風起雲湧,國際銀行視為新市場的決戰地,繼花旗銀行延攬英特爾(Intel)高階主管Renee James加入花旗董事會,澳盛銀行今天也宣布,成功挖角Google澳紐區執行長Maile Carnegie,將領導澳盛集團全力投入數位銀行(Digital Banking)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