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大漠敦煌的搜尋結果,共09筆
大陸新冠疫情解封之後的第一個暑假,各地景區湧入大量遊客,是疫情期間的好幾倍。敦煌甚至傳出駱駝因不爽工作量太大而鬧「罷工」,相關新聞還上了熱搜。鳴沙山月牙泉旅遊發展公司副總經理王有霞解釋,駱駝自古以來就有「沙漠之舟」的稱號,而景區的駱駝不僅有上下班時間,還會每天餵食飼料和飲水、限制騎乘人數,工作條件比古代好很多,請大家不用擔心。
大陸新冠疫情解封之後的第一個暑假,各地景區湧入大量遊客,是疫情期間的好幾倍。敦煌甚至傳出駱駝因不爽工作量太大而鬧「罷工」,相關新聞還上了熱搜。鳴沙山月牙泉旅遊發展公司副總經理王有霞解釋,駱駝自古以來就有「沙漠之舟」的稱號,而景區的駱駝不僅有上下班時間,還會每天餵食飼料和飲水、限制騎乘人數,工作條件比古代好很多,請大家不用擔心。
金鐘視后田麗今年過56歲的慶生方式很另類,日前她和三五好友到敦煌旅遊,大夥住月牙泉的沙漠星空帳篷,第一次體驗沙漠露營風情,白天騎駱駝穿越沙漠、欣賞大漠獨有的日落奇觀,晚上品嘗訂製套餐,抬頭還能看到滿天星辰,一望無際的遼闊和壯美讓她留下難忘回憶。
2015年2月,我大二,在北京學歷史,第一次參與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前往台灣,與台灣同學一起,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茶文化體驗之旅。時光荏苒,2019年的7月,我研二,依舊在北京學歷史,卻是最後一次參與兩岸文化體驗營,與舊友新朋,一起踏上了追尋長城的旅程。
東部地區,一個宛如臺灣後花園的存在,與相距三千公里的敦煌,遙遙相望。兩個理應難以連結的所在,2019年3月因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牽起兩處情緣。在為期兩週的展覽中,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展出逾百件出自敦煌研究院的複製品,其中85%更是如今敦煌瑰寶可移至世界各地展出的「數字敦煌」之歷年科研成果。
敦煌-大漠孤煙 藝術之都
同樣基於打造出「白天看景,晚上看劇」的旅遊選項,去年共計接待遊客90萬人次,位於河西走廊西端,古絲綢之路上中西方文化接觸、交融地點之一的敦煌,日前也推出大陸首見的沙漠實景演出《敦煌盛典》,投入經費、製作規模雖「小而美」,卻曾寫下單日票房2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佳績。
年近八十的中國美學家高爾泰,甫出版新書《草色連雲》,自述他這輩子和沙漠之緣──青年時期在夾邊溝的戈壁灘上勞改,中年在敦煌大漠中與文物相護守,老來旅居美國沙漠之州內華達。「加加減減滋味,我未老已經深諳:已省名山無我份,八十行吟跡近癡。」八十年歲月,他的癡不見容於世。世俗的名聲終究要以世俗的方式獲得,因此他的不被理解或說懷才不遇,也是必然的了。
提起敦煌,不少人會立刻聯想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陽關、玉門關,是絲綢之路上,敦煌地段驛站,過了兩關,就通向茫茫大漠。而古稱沙洲的敦煌,自然也成為中國重要的交通橋梁。時隔2千多年,敦煌不只是承載歷史,更記錄中國古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