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大糧倉計畫的搜尋結果,共32筆
說起大寮就會想到紅豆,配合大糧倉計畫,大寮區農會將於29日舉辦「大寮區國產紅豆促銷活動暨家政成果展」,會中除明星商品,重點就是「紅豆水」拍賣會,還有紅豆入菜創意料理競賽,就是希望能將大寮最濃情蜜意的紅豆推廣出去。
陳尊賢表示,針對在氣候變遷下,農業部門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增加土壤碳匯的相關技術推動,關鍵目標在於推動農地的面積數量。
為活化農地使用,農委會農糧署2015年開始推動大豆栽種,近幾年在台中海線種植面積已達70公頃,近日更進入採收期,無奈的是,因進口大豆銷售價格較台產大豆便宜,使得民眾採購本土大豆的意願較低,地方農會特別呼籲政府協助,避免因銷售不佳影響農民栽種意願。
農糧署為提升台灣雜糧自給率、落實大糧倉計畫,22日在雲林縣北港鎮舉辦「產銷履歷大豆年終採收感恩記者會」,強調面對今年疫情對原物料進口貿易的風險,以及現今氣候變遷愈來愈極端,國產雜糧的種植生產已是目前政府重要的任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自105年起推動「大糧倉計畫」,輔導休耕地活化及水稻田轉作雜糧,而臺中市政府農業局配合中央政策活化農地,輔導轄內臺中市農會、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大甲農業生產合作社及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等契作主體,推動非基因改造大豆契作計畫,透過補助產銷履歷驗證費用、用藥與栽培管理課程,及契約收購方式鼓勵農民二期轉作非基因改造大豆,以達源頭管控,並增進地利、提高下期作水稻生產量;以水旱田輪作方式減少農藥用量、實踐合理化施肥。
農糧署大糧倉計畫推廣國產雜糧,5日在雲林縣斗六市環保運動公園舉辦「糧辰即食,糧心好FOOD」食農教育親子野餐體驗活動,透過寓教於樂方式,讓民眾更認識國產雜糧的種類、生產情況及營養價值,促進國內雜糧消費市場。
據農委會統計,我國全年稻米生產面積約達27萬公頃,已超過我國人所需的稻米量,農糧署署長胡忠一今天表示,若再加計每年進口的稻米,全年稻米約過剩30萬公噸,成了全民負債。
今年截至目前尚無颱風來台,水庫用水頻拉警報,桃竹苗日前實施二期水稻停灌讓農民叫苦連天。農委會今(3)日表示,2015年首度在桃竹苗種植旱作大豆,二期水稻改種大豆後每公頃用水量最多可省下約8800公噸,相較水稻省水達5成、每公頃多4萬元收益,今年為因應乾旱將擴大辦理。
台灣稻米自給率充足,竹北市農會輔導農民自2018年轉作黑豆,今年面積估計有30公頃、黃豆約10公頃,黑豆需水量為稻米的20%,下月進入採收期,須乾燥為宜,不過農民也面臨銷售問題,農會透過各式加工品、黑豆漿進入校園等,協助推廣黑豆。
中央2015年推廣大豆雜糧種植並採保價收購,台中許多農民投入種植並添購近千萬元農機。台中市議員林汝洲21日指出,大豆種植面積與收購價格自2018年以來連年下降,造成農民投資千萬機具血本無歸。市府農業局長蔡精強說,將3管齊下協助農民。
中央2015年推廣大豆雜糧種植並採保價收購,造成農民一窩蜂的種植並購買上千萬元的農機。台中市議員林汝洲今天在市議會質詢時踢爆,大豆種植面積與收購價格自2018年以來連年下降,農民投資千萬的機具血本無歸,出車率甚至不到2015年的兩成!農業局長蔡精強說,將會同農會來協助解決。
代理摩斯漢堡的安心(1259)響應農委會農糧署「大糧倉計畫」,支持協助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12日舉辦的「農情厚意、不可限糧」五穀雜糧米漢堡競賽,希望能讓更多學生跟餐廳廚師認識國產雜糧,進而在未來餐點中發想使用,共同為提升糧食自給率盡心力。
為推動大糧倉計畫,提升國產糧食自給率及對國產雜糧的認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8日請來台灣國寶霹靂布袋戲素還真,號召國產雜糧優質供應單位、食品相關業者及通路商,共同宣示組成「雜糧國家代表隊」推動國產雜糧。
為了鼓勵雜糧耕種,新竹縣新豐鄉、竹北市種植黑豆面積總計45公頃,不過農民投入心血種植,卻也面臨銷售問題,農會輔導加工做為醬油、烘焙,或是與學校合作,讓學生喝得到黑豆漿,成為解決方式之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近年配合大糧倉計畫,推動國產雜糧產業發展,建立北部地區大豆綜合栽培管理技術。於北部沿海第2期稻作產區,輔導大專業農以機械化省工方式,進行大豆栽培,每公頃平均產量由1300公斤提升至2200公斤,栽培面積則由2015年59公頃增加至2018年530公頃,成長近9倍,逐步朝集團化生產模式邁進。
為展現國產大豆多樣化的食用性及提高消費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輔導中華民國農會於今(20)日在臺北城邦書房舉辦「食豆煮易」國產大豆網路食譜募集成果發表記者會,現場除發表超過百道國產大豆創意料理及網友熱愛的前十名人氣料理之外,還邀請營養師、生產者及銷售通路一同座談分享國產大豆六大益處,以及破解網路謠傳的豆製品五大迷思。
農糧署東區分署配合中央大糧倉計畫,輔導鳳林農民栽種大豆,同時與鳳林、萬榮、光復等鄉公所合作,規畫在本學期每周三提供,三鄉鎮內21所國中小的小朋友一瓶豆奶,農糧署長胡忠一3日到鳳林國小告訴學童好消息,期盼學童飲用健康國產豆奶,自小培養對在地食材的信心與感恩,帶動國產雜糧發展,增加收益。
雲林縣串聯國中、高職到大學一條龍式培育農業人才,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今年獲准增設農業科技系,首度招收2班共70名學生,1為進修部1為日間部,前者每周4天在農場實作,後者除了每周6小時實習課外,大四整年農場實作,校方希望培訓出真正的「農民力」。
近年民眾對食安問題更加重視,對非基改大豆的需求日益增加,每年自國外進口的非基改大豆已突破9萬公噸,農糧署透過大糧倉計畫,推動稻米轉作雜糧,生產品質穩定的產銷履歷大豆,目前年產量約在4000多公噸,有連鎖茶飲業者與在地農民合作,推出非基改豆漿飲品,未來將同步在全台223家門市開賣,讓消費者能更安心、便利的享用本產豆奶。
雲林縣推動農業人才的「3X3+4攜手計畫」29日舉行說明會,除了簡報計畫精神及內容外,農業師傅也分享與學生工作心得,強調有了專業後,年薪百萬不是夢。該一條龍式的農業教育高職端今年開始特色招生,7成學生未來不必統測就能透過獨招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