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大腸壁的搜尋結果,共46筆
大腸癌蟬連15年國人新發癌症人數之冠,醫師表示,除了大腸癌外,民眾也要慎防高致死率的腸破裂,腸破裂原因包括大腸憩室症引發的憩室炎。據統計,60歲以上者5成有大腸憩室症,若發炎後會出現腹痛、發燒等症狀,但年長者常只是食慾不振,例如一名80多歲婦人曾因吃不下就醫,檢查發現是已爆發腹膜炎,因年紀大、免疫力差,之後仍離世。
苗栗縣58歲劉姓女子因為糞便有血數日,擔心自己是罹患大腸癌而煩惱不已,在家人陪同下到醫院就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為結腸憩室出血,醫師當下進行止血治療後,狀況立即獲得改善,也讓劉女鬆了一口氣。
大腸癌已連續15年高居癌症患者人數之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每年新增個案數1萬6829人。前美國芝加哥榮民醫院心臓加護病房主任謝安民寫下最新研究指出,新診斷大腸癌的病人中,年輕人比例增多了;也發現西式飲食加上少吃蔬菜、豆類,可能經過改變大腸內細菌的生態,產生某種大腸桿菌,導致大腸壁發炎,惡化成大腸癌。
嘉義縣阿里山82歲茶農阿伯,日前寒流來襲為了驅寒,特地煮了魚頭鍋暖身,吃完隔天開始覺得下腹隱隱作痛,痛了2個禮拜都沒有好轉,到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求診,透過大腸鏡檢查才發現是長4公分的魚刺卡在乙狀結腸,尖刺兩端還牢牢地刺在大腸壁上,經醫生小心取出魚刺,腹痛症狀立刻改善。
疫情期間,幼兒的身體變化讓家長格外擔心。但是威脅幼兒健康的病魔不只新冠病毒,新生兒「自發性胃穿孔」不但來無影,而且病程惡化極快速,常常在確診手術前後,就恐回天乏術,小小生命很快就結束了。長庚醫院小兒科顧問級主治醫師莊錦豪在《兒童與我:乘著歌聲翅膀的小兒外科醫師》書中,提到這個對新生兒內、外科醫師來說,都有如夢魘一般的急症。以下是重點書摘:
當出現便秘狀況時,千萬別靠吃瀉藥解決。台灣一名30歲女性長期有便秘困擾,常靠吃瀉藥、酵素才能排便,由於擔心患大腸癌,因此日前做大腸鏡檢查,雖然並未發現息肉、腫瘤、發炎,但大腸黏膜卻呈現「豹紋狀」,顏色黯淡又黑,醫師對此表示,這其實是大腸黑病變,又稱「黑腸症」(melanosis coli)。
大家都對黃金奇異果不陌生吧?黃金奇異果具有豐富的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能促進新陳代謝,也有提高免疫力等健康價值。前陣子,營養師在逛生技展時發現一項很有趣的保健食品原料,是由紐西蘭黃金奇異果濃縮乾燥而成。研究數據顯示,這種黃金奇異果濃縮成份可以提高腸道中很特別的「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含量,有助預防腸炎與腸癌。
郭先生近來排便習慣改變,而且還伴隨著腹脹、腹絞痛及解血便等情形,服藥之後症狀沒有改善,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就醫之後,經過腹部X光、電腦斷層及大腸鏡等一系列的檢查,確診為大腸腫瘤合併腸阻塞,考量腸道嚴重腫脹,無法立即手術,所以先施行內視鏡大腸支架放置術,以支架撐開腸道阻塞處疏通腸道,之後才摘除腫瘤。
日前一名本土劇女藝人自曝,原本就有胃腸脹氣的老毛病,前幾日因為「腸爆裂」住進加護病房,差點丟失寶貴性命,引發外界關注。醫師指出,人的腸道原本應該像個水管一樣暢通無阻,萬一有異物堵住或是腸子不蠕動,就形成腸阻塞,輕則脹氣、排便不順、便秘,嚴重的話可能腸壞死、穿孔破裂,的確危及生命。
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營養素的主要器官,也可說是維護人體健康的關鍵器官。至於小腸的弱化,往往是一大早吃的太少和飲食內容不正確而導致。
大腸直腸癌治療後2年內,復發機率高達40%,第一次復發後,每2、3年就會復發一次,結束治療後,飲食、生活該注意什麼,可避免復發?
排便太用力會得大腸憩室症,蔬菜水果吃得少,腸子蠕動得少,往往要用更大的力氣,才能把腸道裡的糞便往肛門口推擠,腸道才會出現一個個小洞;而一提到大腸憩室症,很多人都一個頭、兩個大,憩室到底是什麼啊?
蔡小姐是位辛勤的職場新鮮人,最近經常拉肚子,幾乎二、三十分鐘就要跑一次廁所,而且紫黑紅血汨汨流動在白瓷馬桶上,臉色慘白,才到急診室就診。就診時,醫師發現該名患者下腹部鼓脹,抽血發現蔡小姐已經有嚴重貧血,進一步大腸鏡檢查發現,患者不僅大腸直腸壁發炎、潰瘍,而且持續出血,嚴重可能休克致命。
台中8歲的王姓男童,日前出現嘔吐、肚子痛等情況,家人一度以為是腸胃炎,但就醫、吃藥卻未見好轉,經轉診至醫院接受X光檢查,赫然發現男童大腸內竟有磁鐵條及鐵珠,且腸道壁整層發炎、形成廔管,所幸經手術取出腸道內異物後,男童恢復良好。
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從2017年的就醫數據中,發現許多人都會不小心將物品塞進體內,其中直腸就是被塞入最多異物的地方,各種千奇百怪的東西都可能出現在這裡。最近,大陸也有一件離奇的病例,一名病患的腸子中竟出現了「整尾吳郭魚」,取出後還因腐爛不斷飄出惡臭,使得有些護士止不住嘔吐。
台中市就讀小學四年級的郭姓男童,日前出現腹痛、腹瀉及發燒情況,就醫診斷為腸胃炎,但住院治療1周仍未好轉,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罕見的「克隆氏症」作祟。醫師指出,「克隆氏症」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容易反覆發作,長期下來恐影響孩童發育。
一提到大腸憩室症,很多人都一個頭、兩個大,「憩室到底是什麼啊?」這也難怪,光從字面上,很難想像這到底是什麼毛病,只能猜想是出現在大腸的某種疾病。
有時候腹痛並非單純只是腸胃問題而已,可能與腸胃鄰近的肝、膽,甚至是心臟有關,不要輕忽看似平凡的肚子痛;所以,到醫院時,如何跟醫師陳述一些疼痛的關鍵訊息,對醫師在短時間內能夠正確的鑑別診斷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知名藝人罹患大腸癌的新聞頻傳,大腸癌已成了不得不重視的病症。事實上,早在九年前國人的大腸癌罹患率即超越肝癌,成為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因此腸胃的保健觀念與檢查習慣,顯得日益重要。
季節轉換之際,天氣忽冷忽熱,許多人出現頻繁腹瀉的症狀,以為是吃壞肚子或腹部受寒,但無論是哪一個季節,只要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且經常伴隨腹痛、體重減輕、血便或發燒等症狀,可能是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且還會提高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需特別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