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大腸息肉的搜尋結果,共110筆
65歲的林先生平常有運動習慣,自認飲食清淡,50歲起每兩年接受免費大腸癌篩檢,直到新冠疫情期間中斷,沒想到今年8月再度檢查結果竟是陽性,進一步大腸鏡檢查發現2顆息肉,切除後化驗結果為惡性,確診為大腸癌一期。「我本來計畫10月要騎單車環島!」由於9月才剛開刀,不適合大量運動,他和太太改在11月開車環島,現在體力恢復如常,預計下個月還要繼續完成單車環島夢!
台灣知名漫畫家蕭言中11月18日因大腸癌病逝,享年58歲。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雖然大腸癌很可怕,但只要在45至50歲時做人生首次大腸鏡,就幾乎不會因大腸癌病逝,原因是95%的腸癌源於大腸息肉,只要在發現息肉時切掉,並定期追蹤,基本上50歲後罹癌機率就會降低。
南韓雙人男子組合One Two成員吳長勳不幸因大腸癌病逝,享年47歲。他的隊友宋虎範受訪時提到,今年初診斷報告出爐就已達末期階段,雖治療頗有成效,無奈癌細胞擴散太快,最終仍不敵病魔。大腸癌為國人好發疾病,醫師指出,若出現糞便帶血、變細、黏液多甚至惡臭、排便習慣改變、排便前嚴重腹部絞痛、有便意卻感覺排不乾淨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檢查。
一名60歲患者偶爾有少許胃痛,抽血檢查發現腫瘤指標輕微升高,進一步確認,在十二指腸壺腹處長出1顆5公分大的腫瘤。醫師指出,壺腹位於十二指腸、膽管及胰臟的交會處,若此處長腫瘤,可能會出現黃疸、貧血及腹痛等症狀,但都不明顯,想早期診斷仍得靠內視鏡超音波。
大腸癌已連續15年蟬聯國內癌症死亡首位,胰臟科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多歲患者來照大腸鏡,用AI偵測抓到不到1公分的超小息肉,切除後化驗竟然是「0期大腸癌」,直呼這個若漏掉,3年後一定是嚴重大腸癌。
54歲女星何如芸去年9月結束19年豪門婚姻,回復單身狀態的她將精力投入工作當中,近年在電視劇《炮仔聲》、《婚姻結業式》、《一家團圓》、《加油喜事》都有精彩表現。近日, 何如芸上節目分享身體狀況,坦言自己長期有胃病,一度懷疑自己了胃癌。
58歲的美魔女、演員李芳雯早期拍過許多內衣廣告,加上外型狂野艷麗,被封為「內衣皇后」。她一直以來飲食克制,沒想到卻在4年內長了12顆息肉,進行切除後她調整飲食,多選擇清淡食物,近日上節目分享近況,結果卻發現又冒出6顆息肉,令她相當困惑。
很多人都會觀察糞便顏色,一旦排出紅便,不免就會擔心是否罹患大腸癌的可能。對此,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表示,若大便呈紅色,也可能是食物染色所致,不一定是血便,並列出6種可能原因,包括色素與食物染色、痔瘡、肛裂、瘻管、發炎性腸道疾病及大腸息肉。她指出,要區分為血液還是食物染色,關鍵就在於有無疼痛,若伴隨痛感,務必要特別當心。
談到息肉,最令人擔心的一定是否會癌變?要不要切除?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大多數息肉是良性的,只需要定期觀察和復查;但有3種息肉值得警惕,分別為大腸息肉、胃息肉及膽囊息肉,小心容易有癌變風險。另外,想預防息肉的發生,醫師也提供5點建議,包括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避免過度攝取高危險食物、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男星涂晨洋曾演出許多熱門八點檔戲劇,儘管已51歲依然保養得宜,未料卻在今年發現罹患大腸癌。讓他相當感概的是,明明平常不碰菸酒,也幾乎都吃水煮,還有定期運動的習慣,沒想到仍被癌症盯上。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曾指出,大腸癌發展初期無明顯症狀,特別呼籲若為50歲以上、飲食較精緻、大腸癌家族病史等8類高危險族群,應盡早安排大腸鏡檢查。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連續15年位居10大癌症首位,年奪6千多條人命,而大腸息肉為大腸癌前兆,若可及早發現就能降低罹病風險。對此,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吳宗勤表示,大腸癌確有年輕化趨勢,大腸息肉年輕患者也不少。他並提到菸酒生、BMI超標、肉食主義者、長期外食族、警察、年長糖尿病患者、應酬滿檔的生意人等,可說是「息肉保證班」,值得特別警覺。
大腸癌已連續15年是國內新發癌症人數的第1名,在所有篩檢方式中,大腸鏡被視為預防及診斷的重要工具,其中有不少人因怕痛而選擇舒眠大腸鏡。對此,天莘大腸直腸外科診所院長陳威佑表示,有6族群不適合做舒眠大腸鏡,包括有麻醉過敏史、睡眠中止症、孕婦、嚴重氣喘、心臟疾病及洗腎患者。
一名女子為大腸癌高危險族群,曾接受一次大腸內視鏡檢查,但因息肉不大且僅1顆,就未多加理會;時隔數年再次檢查,竟發現9顆大小不一的息肉,其中更有一顆已朝大腸癌方向發展。收治該名病患的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大腸癌的發生與大腸息肉有密切關係,當腺瘤超過1公分不處理,癌化機率將隨時間而提升。他強調,大腸息肉發展初期未有明顯症狀,提醒50歲以上、肥胖、抽菸等8大高危險族群應盡早篩檢。
大腸癌已連續15年蟬聯國人新發癌症人數之首,據最新統計,民國109年國內大腸癌發生人數1萬6829人、死亡人數超過6千人。國健署表示,由於大腸癌早期幾乎無症狀,建議50歲以上者每2年進行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
一名35歲女子便秘2年多,近日做大腸鏡檢查發現長了上百顆息肉,其中有2顆已經產生癌病變,女子驚訝表示,平時都沒有亂吃,原本以為只是肚子痛、便秘,沒想到竟然變成大腸癌;醫師提醒,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遺傳的人,有一半機率會在15歲開始出現大腸息肉,40歲罹患大腸癌機率增加到95%。
大腸癌連續15年高居癌症患者人數之首,醫師指出,國人飲食西化、缺乏運動,使大腸癌發生率增加,雖然大腸癌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提醒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35歲起應定期做大腸癌篩檢。
知名作詞人李坤城1年前才向媒體透露,自己做完健康檢查一切正常,沒有三高且指數正常,生活上也維持少油、少鹽的清淡飲食,未料在7個月前發現大腸癌住院,昨傳出因癌細胞轉移肝與骨頭病逝。醫師分析,臨床上曾遇過有病患稱自己長期吃素,也罹患大腸癌,顯見飲食並不直接與大腸癌有關,反而是年齡、基因、家族史等因素,同樣不可輕忽。
日本電影配樂大師坂本龍一直腸癌病逝,享壽71歲,根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4年高居國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醫師表示,若出現大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大便變細小等7種症狀,要盡快就醫。
一名38歲女子平日嗜吃燒烤與油炸物,腹痛合併血便約一個月,原以為是痔瘡不以為意,直到情況嚴重才就醫,經大腸鏡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確診為已是大腸癌第二期。醫師表示,由於飲食西化,近年來越來越多無家族史的年輕人罹患大腸癌,因此若發現排便不順、少量血便、腹痛等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