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大豆進口量的搜尋結果,共78

  • 陸10月出口連六黑 進口轉正

    陸10月出口連六黑 進口轉正

     受全球利率攀升及國際戰事拖累,大陸出口連六月下降。海關最新資料顯示,以美元計,10月大陸出口年減6.4%,降幅較9月擴大且遠遜於市場預期的年減3.5%,但汽車出口保持強勢。10月進口受內需帶動,意外由9月年減6.2%轉正至年增3.0%。

  • 陸半導體器件進口 上半年大縮水

     中國政府13日公布的2023年6月份與上半年外貿數據顯示,受美國政府科技制裁的結果,全球晶片最大進口國-中國的進口量明顯下滑。以美元計價,今年上半年中國的半導體器件進口額年減幅近2成,6月份年減幅則是超過2成。這凸顯在中美晶片戰下,中國相關行業正遭遇寒流。

  • 陸5月大豆進口1202萬噸創新高 大幅增長衝擊市場

    陸5月大豆進口1202萬噸創新高 大幅增長衝擊市場

    大陸央媒《經濟日報》4 日報導,根據大陸海關數據,5月中國大陸進口大豆1202萬噸,同比增加24.3%,刷新月度進口歷史最高紀錄。1月至5月累計進口量為4231萬噸,同比增加11.2%。業內人士表示,6月大豆到港量可能進一步增至1300萬噸左右。在去年大陸國產大豆產量創紀錄,並出現結構性過剩的情況下,大豆進口大幅增加,原因何在?會不會對大陸國內市場造成衝擊?大豆進口穩定性如何保障?

  • 陸甩進口依賴 穀物市場迎動盪

     由於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和中美對立,為保障糧食安全,中國正在改變農業政策,包括努力提高依賴進口的大豆和玉米自給率。不過,減少進口不僅會打擊海外生產者的耕種積極性,還會抑制穀物上漲,市場行情劇烈波動的風險或會提高。

  • 中國大陸擺脫「爆買」穀物 日媒:市場行情或驟變

    中國大陸擺脫「爆買」穀物 日媒:市場行情或驟變

    作為全球最大的穀物進口國,中國大陸提高大豆和玉米自給率的農業政策正在改變市場。日媒分析稱,中國大陸減少進口將抑制穀物的漲價,同時也將打擊海外生産者的耕種積極性。如果供應能力下降,在收成不好的情況下,行情劇烈波動的風險可能會提高。

  • 陸前4個月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5.8% 延續穩中向好

    陸前4個月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5.8% 延續穩中向好

    大陸海關總署9日對外公布,前4個月,中國大陸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5.8%,穩中向好勢頭進一步延續。

  • 供不應求 雲林黑豆及黃豆鹹魚翻身

    供不應求 雲林黑豆及黃豆鹹魚翻身

     雲林縣8、9年前曾復育黑豆,因產銷管道不順,農民轉為遲疑觀望;新冠疫情衝擊下,國外大豆原物料大漲,加上極端氣候轉變劇烈,旱災愈來愈頻繁,雲林農民又恢復信心轉作大豆,去年全縣黑豆、黃豆種植面積達500、600公頃,雲林縣府今年持續加碼每公頃補助1萬元,並媒合加工廠商與農民契約種植。

  • 國產大豆供不應求 雲林黑豆、黃豆鹹魚翻身

    國產大豆供不應求 雲林黑豆、黃豆鹹魚翻身

    雲林縣8、9年前曾復育黑豆,因產銷管道不順,農民轉為遲疑觀望;新冠肺炎衝擊下,國外大豆原物料大漲,加上極端氣候轉變劇烈,旱災愈來愈頻繁,雲林農民又恢復信心轉作大豆,去年全縣黑豆、黃豆種植面積達500、600公頃,雲林縣府今年持續加碼每公頃補助1萬元,並媒合加工廠商與農民契約種植。

  • 大陸海關總署公布前11月外貿進出口詳情 總值同比增長8.6%

    大陸海關總署公布前11月外貿進出口詳情 總值同比增長8.6%

    大陸觀察者網報導,大陸海關總署網站7日消息,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38.34兆元(人民幣,下同),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8.6%。其中,出口21.84兆元,增長11.9%;進口16.5兆元,增長4.6%;貿易順差5.34兆元,擴大42.8%。按美元計價,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5.78兆美元,增長5.9%。其中,出口3.29兆美元,增長9.1%;進口2.49兆美元,增長2%;貿易順差8020.4億美元,擴大39%。

  • 俄烏戰事衝擊糧食供應 中美互指責

    俄烏戰事衝擊糧食供應 中美互指責

     俄烏戰爭持續,俄羅斯與烏克蘭作為全球兩大糧倉,引發全球糧食供應仍舊緊張,中美也引發糧食議題爭端,美方官員近日接力批評中國在全球糧食危機期間,採取的囤糧行為,呼籲加大出口和釋放糧食儲備。中國則反批美國哄抬穀物價格「不負責任」。

  • 陸大豆進口驟減 豬價恐漲

    陸大豆進口驟減 豬價恐漲

     受到加工利潤低的影響,大陸10月份的大豆到貨量估計約500萬噸或以下,這將是兩年半以來的最低水準。這種情況將加劇關鍵動物飼料原料豆粕的供應緊張,進而推升大陸豬肉價格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 大陸專家解讀糧食禁令 骨牌效應波及中國

    大陸專家解讀糧食禁令 骨牌效應波及中國

    大陸《環球時報》2日報導,小麥、玉米、葵花籽油、大米、糖等等,俄烏衝突3個多月來,大約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推出農產品出口禁令,糧食禁令產生骨牌效應,多名大陸專家稱,全球糧食供需基本處於平衡狀態。中國基本口糧完全能實現自給,目前的糧食保護主義風潮不會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但作為糧食進口大國,大豆、玉米、油料等廣義糧食的需求,需要中國進一步在海外拓展進口管道,以規避動盪不安的國際市場所帶來的風險。

  • 糧戰衝擊 陸轉向巴西買玉米

    糧戰衝擊 陸轉向巴西買玉米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重創全球運輸穩定,加上國際糧倉俄烏年初爆發戰事,導致各國掀起新一波糧戰。原先自美國和烏克蘭進口玉米的中國,近日罕見轉向巴西採購。此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糧食進口國,其糧食儲備充裕,2021年穀物進口總數達到歷史新高,卻也因此引發囤糧爭議。

  • 大陸發布《農業展望報告》 預計2031年糧食自給率逼近9成

    大陸發布《農業展望報告》 預計2031年糧食自給率逼近9成

    在俄烏衝突引發全球糧食危機之際,大陸官方今日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報告表示,去年大陸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6.83億噸,比上年增長2.0%,預計2031年糧食自給率將提高到88.1%。

  • 巴西乾旱 傳陸增購美國大豆

     先前受美國航運延誤影響,中國轉向購買巴西大豆。統計2022年前兩個月,中國自巴西進口大豆規模年增241%,自美國進口量則下降16%。然而,乾旱氣候使巴西大豆的採收和出貨雙雙延緩,造成中國大豆面臨供應緊張,再度轉向進口便宜又快速的美國大豆。

  • 陸出口強勁 前二月年增16.3%

    陸出口強勁 前二月年增16.3%

     大陸海關總署7日公布,2022年1~2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年增率放緩至16.3%,但優於預期,整體外貿表現「開局穩」。市場分析,出口增長放緩顯示全球供應鏈正逐步修復,後續最大變數則是俄烏衝突,大宗商品價格快速攀升恐擾亂外貿情勢。

  • 大陸農業農村部部長:油瓶子裡盡可能多裝中國油

    大陸農業農村部部長:油瓶子裡盡可能多裝中國油

    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23日)召開發布會,介紹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要下大力氣調整結構問題,下大決心擴大大豆和油料的生產,能夠多種一畝是一畝,多收一斤是一斤,油瓶子裡盡可能多裝中國油。

  • 中國擴產大豆 列重大政治任務

    中國擴產大豆 列重大政治任務

     繼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到要擴產大豆後,大陸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再度強調要擴種大豆油料,並列為明年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可見在國際情勢變化下,大陸力圖提升糧食自主的決心。

  • 兩大原因 中國自美進口大豆或縮減兩成

    由於航運延誤、中國需求減弱等,中國2021/22年度從美國進口的大豆預計大幅下降。據路透報導,分析師和大型進口商稱,在9月開始的銷售年度,中國自美國的大豆總進口量可能不到3000萬噸,至少下降20%。

  • 陸出口站高崗 10月年增27.1%

    陸出口站高崗 10月年增27.1%

     大陸海關總署7日最新公布,以美元計,大陸10月出口年增率達27.1%,雖較上月下降1個百分點,仍遠勝市場預期。10月進口年增長20.6%,雖比市場預期為低,但仍比上個月加快3個百分點。整體而言,外貿仍保持強勁走勢。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