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大陸快遞業的搜尋結果,共73筆
大陸快遞業近年競爭愈加白熱化,爭奪戰場由陸運網路轉到天上,紛紛投入航空貨運領域,爭奪牌照資源、建立航空公司、斥鉅資買飛機、建立自營機場。但空運業務前期投入和經營維護成本甚高,快遞公司的資金壓力不小,成為一場比拚口袋深度的競賽。
大陸快遞業巨頭中通快遞22日公布第三季業績,當季淨利潤為人民幣(下同)18.96億元,年增達65.1%,調整後淨利潤為18.73億元,年增63.1%。毛利率由2021年同期的21.2%改善至27.3%。期內,中通快遞營收為89.45億元,年增21%。包裹量為63.68億件,增長11.7%,市占率擴大1.3個百分點到22.1%。中通快遞表示,今年第四季前半段電商促銷期間的行業交易量呈現平穩,但隨後出現波動。
大陸物流進入淡季,再加上氣候高溫多雨,以及部分地區疫情再現,8月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46.3,較7月下滑2.3。另因疫情進行封控的地區陸續推動復工復產,但尚未完全恢復,使8月倉儲指數較7月下滑1.9至51.2。
大陸快遞業龍頭順豐控股28日晚間公布2022年第一季財報顯示,報告期內營收年增47.78%至人民幣(下同)629.84億元,淨利為10.22億元,大幅轉虧為盈(2021年同期虧損9.9億元)。
據大陸國家郵政局網站消息,監測數據顯示,今年「雙11」期間(11月1日至16日),大陸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攬收快遞包裹68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18.2%;共投遞快遞包裹63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16.2%。
以電商為主的年度消費重頭戲「雙11」前夕,美股上市的大陸物流業者百世集團和同業極兔速遞,於29日美股盤前共同宣布,達成戰略合作意向。百世同意其在大陸的快遞業務,以約人民幣68億元的價格轉讓給極兔。
在市場競爭愈加激烈,以及集團虧損面不斷擴大下,美股上市的大陸快遞物流業者百世集團決定將其大陸業務以約人民幣(下同)68億元的價格,出售給總部位在印尼、具有中資背景的同業JT極兔速遞。
大陸監管政策擴及快遞業,大陸網購大節「雙11」前夕,快遞費再次漲價,陸媒統計每單上漲人民幣(下同)0.3元,漲幅達一成以上,且在官方鼓勵漲價、打壓價格戰的基調下,旺季後費用會否回調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大陸快遞業龍頭順豐控股12日晚間公告指出,預計2021年前三季淨利為人民幣(下同)17.6億~18.6億元,年減67%~69%。該公司預計第三季淨利為10億~11億元,年減40%~46%。
在大陸快遞業相繼上市之後,快運業也啟動上市之路。根據港交所資料,已經布局快運行業多年的安然物流,已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距掛牌上市僅一步之遙。另外,中通快運、順豐快運、百世快運等同業也都傳出有上市計畫。
據大陸央視報導,日前大陸主要快遞業者包含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等企業都紛紛發佈《全網派費調整通知》,並將從從9月1日正式實施快遞派費上調,用以補貼快遞員收入。此次調整主要也是響應大陸官方日前發布政策,同時市場觀察上調有助減輕大陸快遞業近年的過度價格戰,讓市場回歸理性競爭。
大陸快遞業龍頭順豐控股22日公布,2021年上半年營收在高基數情況下繼續增長,年增24.2%至人民幣(下同)883.44億元,但受到開拓多元業務的成本影響,淨利年減79.8%至7.6億元。
大陸快遞業價格廝殺血戰引發官方出手整頓,最新消息指出,百世快遞、極兔速遞因為低價傾銷被整治,被罰義烏部分分撥中心停運。
因應新冠疫情,大陸今年鼓勵民眾「就地過年」,此舉使全國郵遞需求急升。大陸國家郵政局16日公布,在農曆除夕(11日)至初四(15日)期間,全大陸郵政快遞業共接收、投遞3.65億件包裹,較去年同時期大增224%。
大陸國家郵政局統計,5月大陸快遞業務量完成73.8億件,較去年同期增長41%,快遞業務收入完成771億(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增長25%。大陸快遞業在疫情後期逆勢增長,業務量增速逾40%,創2018年2月以來新高,快遞業復工達產快於預計,好於預期。
大陸A股四家快遞企業2月經營業績近日出爐,其中三家通達系企業圓通速遞、韻達股份、申通快遞的貨單價量大幅下滑。僅順豐控股逆勢增長,速運物流業務營收為人民幣(下同)86.4億元,年增77.3%。
大陸快遞業接近全面復工,27日,順豐、韻達、圓通、申通相繼披露其1月經營數據,4家A股上市公司,1月快遞收入及業務量與去年同期相比,順豐控股實現增長,圓通、申通、韻達則下滑,而與上月相比4家全部下滑。
大陸快遞業巨頭順豐控股24日晚間公布2019年財報稱,受益於新業務收入成長,2019年全年營收為人民幣(下同)1,121.93億元,年增23.37%,成為A股首家年營收破千億元的快遞公司;淨利為57.97億元,年增27.24%。受此消息激勵,順豐25日股價一度漲逾8%。
2019年,大陸快遞業業務量達成逾6百億件包裹,但最好的時代也是分化的開始,隨著行業競爭不斷增大,大陸快遞業利潤不斷下滑,一批小公司接連倒下,加速行業洗牌,而同時,互聯網企業如小米、小紅書等新玩家紛紛進場布局快遞業務,行業呈現兩樣情。
「雙11」火爆來襲,與期待已久的商品一同被快遞小哥送來的,還有大大小小的快遞紙箱、泡沫塑料快遞箱、快遞袋、冰袋、填充氣囊、保溫棉等包裝。「雙11」11年來,人們在享受足不出戶即可居家購物便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包裝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