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天堂不撤守的搜尋結果,共241筆
3月29日青年節剛過,筆者緬懷革命先烈之餘,不免感嘆在民國110年的今日,還有多少年輕人能體會當年林覺民提筆寫下《與妻訣別書》時,那份對於國家存亡的憂愁及故鄉愛人的思念,把他想對愛妻說的話寫進信中後從容就義的崇偉。信裡林覺民寫道:「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林覺民等烈士用生命喚醒國人,助中國擺脫不平等條約、衝破封建束縛,而深情淒美的一紙家書,讓後世永懷革命先賢為重興祖國、謀天下人之永福而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堅貞高潔。
美國及台灣在川普卸任後均設法調整與大陸之關係,只是做法有別。拜登與習近平在同為兩強副手時便有交往,正如拜登所說:「我跟習近平相處的時間,可能比任何世界領袖都還多,因為我擔任副總統時,曾與他有過24至25小時的私人會談,跟他旅行1萬7000英里。我很了解他。」兩人於上月長達2小時電話會談後,拜登更說:「習近平很聰明,也很強硬,他骨子裡並沒有民主。…我這麼說並不是批評的意思,只是敘述事實」、「我一直都對他說,我們並不需要衝突。」均可看出美國已做足準備,積極促成美陸和解。
據報載,文化部長李永得就現已存在的陸書事前審查規範表示:從童書《等爸爸回家》談起,大陸黨政軍出版品為文宣品,屬「認知作戰」一環;未來修法可能比照電影放映前之警語,於陸書加註其出版社性質屬解放軍、共產黨或社科院等讓民眾「識別」。對於文化部作法恐違憲之爭議,李部長不惜說出若違憲「下台負責也是天經地義」等語。
美國總統拜登甫上任即於1月26日簽署備忘錄,譴責新冠疫情期間針對亞太裔美國人的種族歧視和排外行為,並禁止聯邦政府使用「中國病毒」一詞,以避免進一步的種族歧視及仇外情緒。身為國家領導人的拜登此舉等同向世人宣布過去把歧視性「武漢病毒」、「中國瘟疫」、「功夫流感」等字眼掛嘴邊的美國政府,在川普、蓬佩奧卸任後已告終結,也還給了武漢、大陸遲來的正義和尊嚴。
近日筆者獲悉由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安守廉(William P. Alford)、前大法官羅昌發教授編纂,介紹台灣人權法治現代化之著作—《台灣和國際人權:一個轉型的故事》(Taiwan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 Story of Transformation),榮獲具百年歷史、聲譽卓著的美國國際法學會(ASIL)2020年度「國際法」特殊領域著作獎(Certificate of Merit in a Specialized Area of International Law)殊榮!
總統蔡英文的表姊夫吳明鴻在民國109年的最後一天「順利」接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長一職,引發各界譁然。此乃繼蔡總統任命其表姊為勞動部長之後,更嚴重的一次內舉不避親的爭議。而這項攸關行政訴訟終審法院院長人事案的安排,對司法威信之影響程度可謂司法浩劫!
今年2月,針對美國總統川普「濫權」與「妨礙國會」的兩項彈劾控訴,雖然最終均被宣告「無罪」,但在參議院審判過程中,曾在2012年總統大選敗給歐巴馬的共和黨大老?猶他州參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儘管深知「說實話」將招致同黨支持者毫不留情的攻擊,出於「良知」,羅姆尼選擇當美國史上第一位對同黨總統投下「有罪」票的參議員,也是共和黨唯一跑票者,這一幕令電視機前的筆者印象極為深刻。
據報載,以疫情為背景的大陸兒童繪本《等爸爸回家》,因書中提及「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等字樣,遭民進黨立委指為美化大陸疫情的大外宣。文化部隨後發函代理的出版社,以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為由「即刻起不得發行該書」,並要求各級圖書館下架。這樣的新聞最近已「見怪不怪」。先不論《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7條及相關辦法以宣揚「共產主義」或「從事統戰者」作為「許可」出版之規定已是違憲惡法,更甚,中華民國從1987年解嚴迄今,已從「法制」昇華至「法治」,文化部卻仍抱著解嚴前的思維不放、逃不出鳥籠的桎梏,著實可悲。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日前簽署完成,台灣卻被排除在這經濟規模最大、涵蓋人口最多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之外。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要加入RCEP要所有成員國同意,中國一定會要台灣遵守『九二共識 』、『一國兩制』,大家可以接受嗎?」另外對於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王部長樂觀表示:「我們是有很好的準備。」近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上鄭重表示:「積極考慮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筆者認為,為經貿發展造福人民,不論RCEP或CPTPP(一是魚,另一是熊掌),對台灣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109年度律師高考甫畢,呼籲檢討律師考試制度之改革聲浪又起。「考選制度」對專業人才養成舉足輕重,其中律師考試更是培養法律人才、推動司法改革與法治社會之重點。
近日,筆者收到一封從高雄寄來的信,落款「九六老兵」吳OO親筆。緣起於吳先生看了筆者10月5日〈先正視中華民國 再談統一〉投書,特來函鼓勵叮嚀。信中字裡行間念茲在茲國家大事,筆者拜讀再三感觸甚深。
近日捷克議長率團來訪中華民國,更在立法院裡發表演說,演說的最後仿效當年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於1963年訪問西德時,為表示對柏林人的支持所言「我是一個柏林人」,因此自稱「我是台灣人」。然而,演講完畢捷克議長也不忘特別強調雖自稱台灣人,卻不認為違反「一中原則」。另外,上月底所舉行的美台經濟合作展望線上研討會,與會的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在演說中強調,美國長久以來的「一中政策」並無改變,美國對台灣的主權問題也不會表示立場,會持續與台灣保持友好的「非官方關係」。
近日兩件事都與「中華民國」有關。其一,外交部去「中華民國化」,在官方臉書輕率明示本月索馬利蘭台灣代表處揭牌因未有「中華民國」國號而認為少了不必要的贅字、感到「酥胡」;其二,筆者重讀去年底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所撰《正視國府渡海遷台的日子》一文。對比之下,兩者對於「中華民國」的解讀與觀感截然不同。在楊教授筆下是一個讀書人對於中華民國近代史的忠實陳述並且替看似落難的「中華民國」打抱不平。
據報載,本月1日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機關報《法制日報》創刊屆滿40周年,為使報紙名稱更能體現「中央精神」,就在這天《法制日報》經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司法部同意,並報新聞出版署批准更名為《法治日報》。自1980年1月1日創刊、深具黨國色彩的報紙,在慶祝辦報40年之際,將「法制」一詞由「法治」取代,雖僅只是一字之別,卻讓30年來幾度期望到失望的筆者,願意再相信一次,畢竟兩岸法治若能彼此借鏡、互相砥礪,才是全體華人之福,國家之幸。
近日接連兩周立法院臨時會熱鬧非凡,前有監察委員人事審議,後有《國民法官法》漏夜表決,雖然討論的內容不同,痛心的是這會期立法院一貫的態度可謂「使命必達」!然而,此現象讓筆者細思極恐,難道在一黨獨大後的民主進步黨許多該有的程序正義已淪為不必要的堅持?哪怕只是過場、走個形式都嫌多餘,程序正義不復存在,民主已成為名存實亡的口號,我們離獨裁還有多遠?
許玉秀前大法官投書,指蔡總統於今年3月接見司改倡議團體時,因溝通不良把現任大法官、司法院前祕書長呂太郎找來「喝斥」,引發各界議論,法界譁然。許前大法官對此詫異,沒有辦法想像如此場景會發生在包括她在內的任何一位前任和現任大法官身上,認為此舉顯已逾越總統該遵守的「憲政分際」。當天與會的民間司改會董事長林永頌亦表示,「我不是沒有看她那麼凶過,但當天口氣真的很不好」。
自2月(農曆新年假期)至今,部分具中華民國血緣的學童仍滯留大陸無法回台,也就是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口中的「小明」。這些「小明」是台灣地區人民與陸籍配偶在大陸所生的小孩,他們在台設有學籍、加入健保,以居留方式在台灣生活。他們只是在年假期間到大陸探親,卻因為疫情爆發已長達半年無法回台團聚。無論各界如何聲援,仍喚醒不了陳部長、蘇院長、蔡總統的同理心。日前多位小明的父母至疾管署陳情,看著這些為人父、母的在大熱天裡高舉「防疫不斷親情、兩地相思好無情」、「總統部長解禁令、孩子平安回家聚」,讓筆者感嘆疫情已趨緩到部分地區商務客都能在近期解禁,近日更已開放2238名境外生返台,台灣地區人民的骨肉回台團聚為何仍遙遙無期?
又到一年一度畢業季,恭喜各位同學完成人生階段性目標!因為新冠病毒的侵襲,不只畢業典禮有別於以往,校園外的世界也格外動盪不安。全球近八百萬人確診、四十餘萬人喪命,封境更使經濟停滯、企業停業或破產,衍生勞工失業等問題。嚴峻就業環境、計劃被打亂或許令畢業生們焦慮沮喪,但筆者卻要鼓勵大家:在展開人生新階段之際,將這份未知及挑戰,視為人生的一份禮物!因為身處逆境更可能激發潛力,認真思索人生方向。往年常寄語畢業生,談到抱持熱情、好奇心以及慎始慎終的重要。今年除了鼓勵同學積極向上,老師有另外兩點期許和祝福,希望與即將踏入社會、面對更多未知和變數的各位共勉。
據報載,人民代表大會於5月28日在北京通過關於制定「港版國安法」的決定,未來預計最快6月將正式通過立法,並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之中。2003年,港府曾欲依《基本法》第23條制定國安法,引發港人抗議而未果,此時人大直接制定國安法的決定再次令爭議浮上檯面。此外,由於《基本法》第39條規定,對香港居民權利與自由之限制,不得違反《聯合國兩公約》(特別是《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這也使外界擔憂人大通過國安法會否影響公約所保障之言論、集會與新聞自由等權利,逐漸改變鄧小平上世紀對「一國兩制」的承諾。
中華民國在台灣,由法律人擔任總統,即將邁入第6個4年,也就是,蔡總統即將開始她的第2個4年連任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