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失智症權威的搜尋結果,共17筆
富邦人壽率保險業之先,去年於新北偏鄉地區導入協尋科技化概念,讓百位失智者或有走失之虞長輩藉由獲得智能定位手錶守護,安心外出享有尊嚴的健康生活,同時家屬照護壓力更獲得減輕,相關公益行動成果10月7日於新北「不老長智村」發表會展示亮相,並獲新北市市長侯友宜親頒感謝狀給予肯定。
據推估資料顯示,台灣失智人口十年內將拉升近46萬人,屆時每百位國人中就有二位失智症患者,因應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富邦人壽與商周於4月26日共同主辦「日本連線2022:反轉失智 老樂時代─健康趨勢線上論壇」,總計達4.5萬人次線上參與。
據推估資料顯示,台灣失智人口十年內將拉升近46萬人,屆時每百位國人中就有2位失智症患者,因應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富邦人壽與商周於4月26日共同主辦「日本連線2022:反轉失智 老樂時代─健康趨勢線上論壇」,總計達4.5萬人次線上參與,邀請日本失智領域權威長谷川嘉哉醫師主題專講,以及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曹汶龍主任、永和耕莘醫院神經內科方識欽主任、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張淑卿秘書長等國內多位醫師專家,共倡台灣失智照護對策,廣獲民眾關注線上提問熱烈。
疫情升溫,若因防疫完全不與人往來,恐拉高失智風險。富邦人壽20日公布其近2,800分線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61%的受訪者生活中都有失智危險因子,如工作壓力大、生活型態不正常、新陳代謝異常、營養不良及人際關係不佳,都會拉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根據研究,人類的腦細胞活性在20歲左右來到顛峰,接著隨著年齡增長,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和促進腦細胞活化的營養素,都會逐漸減少。功能腦神經專家李政家博士指出,「身體出現任何情緒或病痛,大腦都會先知道;不只如此,絕大多數的疾病,會從大腦變弱、退化、失能等隱而不顯的蛛絲馬跡中看出端倪。」因此,在超高齡社會來臨之際,養護身體健康的同時,務必強化並維持腦力,才能期待有尊嚴而行動自如的健康餘命。
日本、台灣都使用的「失智量表」,其創始人長谷川和夫醫師於11月19日辭世,享耆壽92歲。他一生潛心研究失智症,臨終前自己也成了患者,卻依然抱病探索著失智的真相。
唱歌可以快樂健腦!《康健雜誌》和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3月24日舉辦2021翻轉長照趨勢論壇,在論壇中場休息和結束時,金嗓電腦科技公司董事長蔡世寅推出伴唱機,帶著全場歡唱卡拉OK。他說,唱歌不只能點燃歡樂的氣氛,也能讓人透過歌詞記憶練習,預防失智症。
作者/劉秀枝出版社/寶瓶文化
從現在起,我決定要「快樂老」。
一名60多歲,已退休的大學校長,從年輕時就是高知識份子,近期不斷出現忘記最近的事,卻可向家人侃侃而談老同學、學生近況的狀況。因家人察覺他已多年未聯絡老同學、學生,感到不對勁,堅持帶他前往求診,才發現他已罹患中期失智症。
磁量生技的免疫磁減量檢驗技術享譽國際!今年第三季與瑞典哥德登堡大學簽約,由全球知名失智症生物標記專家Kaj Blennow博士主持「免疫磁減量阿茲海默症血液檢驗對歐洲民眾的臨床應用性研究」會議,除了哥德登堡大學,還吸引英國、西班牙、德國及芬蘭等頂尖阿茲海默症醫學單位參與該計畫。 磁量生技總經理楊謝樂博士表示,該項計畫將有助於快速建立歐洲臨床數據,讓醫師瞭解「免疫磁減量檢驗技術」(IMR)在臨床診斷上的使用時機,早日實現高便利性、低成本與低風險的阿茲海默症篩檢。
輕度認知障礙會不會變成失智?大台南熱蘭遮失智協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指出,他的門診登錄失智症逾3000例,另有高達200例介於認知障礙與失智臨界點,其中大概6成可能在5年內變成失智,建議必須一直長期追蹤,才能掌握病情演進。
杏輝(1734)醫藥集團昨日舉行「憶起杏福-投資記憶存摺」生醫論壇,會中各專家及業者分別與社會大眾分享大腦生理結構與記憶生成、失智症危險因子、預防失智症的方法等三個方向的知識與經驗,期盼帶給社會關於失智症預防的正確知識與觀念。
世界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失智,失智症已成現代人聞之色變的新世紀病。罹患失智症者多為老人,但現在醫學已發現,早發性失智也可能提早在40歲就來臨了。面對失智症的威脅,日本失智症名醫認為,提早預防才是當務之本。他建議,平時沒事不妨多按摩耳朵,藉此活化腦部血流,就可達到很好的效果。
養生意識抬頭,現代人愈來愈懂得清淡飲食,但近來網路流傳一則短文及影片,似乎打破了這樣的飲食思維。文中指稱,「科學家已經證明了飲食清淡其實正是造成目前老人癡呆症的主因,」以前的老人不會罹患失智症,正是因為忙於農事後急需補充鹽分,不像現代人從年輕開始就吃得很清淡,體內長期缺少氯化鈉。
國際失智症權威蔡立慧今天說,隨人口老化,失智症患者增,目前動物實驗發現用電刺激可緩解症狀,看見未來失智症曙光。
國內失智症權威有「雙劉」,意涵「北劉秀枝,南劉景寬」,前者是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前主任,後者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劉景寬;劉景寬不但是腦神經科專家,更是一位對高醫充滿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