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媒體中心的搜尋結果,共110

  • 口罩產生塑膠微粒會傳病毒? 專家:無直接證據

    口罩產生塑膠微粒會傳病毒? 專家:無直接證據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連續14天下降,國內17日新增1萬5173例本土個案,另新增267例境外移入個案、78例死亡個案。近期有研究指出,口罩降解會產生懸浮空氣中的塑膠微粒,被認為可能傳播新冠病毒,但國內公衛學者指出,目前尚無直接證據,提醒民眾不需過度或延伸解讀。

  • 科學家新視野-新能源正夯,台灣布局氫能還缺什麼?

     氫能因為具有能長期儲存、容易調度、發電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的特質,而成為全球關注的化石燃料替代能源。從「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與「關鍵戰略」將氫能視為獨立的戰略,設定執行目標,也看出政府逐漸將氫能視為一項重要的能源選項。然而要將氫能作為落實「淨零」的關鍵,台灣準備好了嗎?

  • 竹市建華國中學習新軸心 「墨霜樓」共創獨特校園文化

    竹市建華國中學習新軸心 「墨霜樓」共創獨特校園文化

    新竹市政府推動「新校園運動」是建華國中建校80年來最大規模的校園改造,其中「墨霜樓」是為解決教室不足而新建的數位媒體中心,內含雙語教室等8間、4間辦公室,代理市長陳章賢表示,希望把文化與歷史融合於新建築之中,共創獨特校園文化。

  • 名記者播世足場邊倒地猝逝 死因出爐 妻嘆:CPR也救不回

    名記者播世足場邊倒地猝逝 死因出爐 妻嘆:CPR也救不回

    美國知名體育記者華爾(Grant Wahl)9日在卡達世足賽報導阿根廷對上荷蘭一戰期間突然倒地,經過搶救後仍不幸身亡。他的妻子、美國知名流行病學家剛德(Celine Gounder)14日表示,丈夫是死於主動脈瘤(aortic aneurysm)破裂,就算施以心肺復甦術(CPR)或電擊也無法挽救性命。

  • 科學家新視野-減碳如何接軌國際?台灣尚缺即時科學數據

     每年氣候峰會開幕之前,許多國際學研單位會陸續發布氣候變遷的最新研究與評估報告。這些報告以「實際掌握的科學資料與證據」告訴大眾,我們離暖化有多近,也讓國際社會知道距離限制全球升溫在攝氏1.5度有多遠。除了了解全球的情況,各國也需要依靠這些科學證據,釐清國內主要的排放源,評估減碳政策成效,才能對症下藥。

  • 布林肯將訪中國 深化美中溝通避免競爭變衝突

    布林肯將訪中國 深化美中溝通避免競爭變衝突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今天表示,他聽到許多國家樂見美中兩國領導人的會面,各國都希望美中負責任地處理彼此的關係,因此他明年的訪中行程將會深化彼此的溝通,避免競爭關係變成衝突。

  • 科學家新視野-刺胳針委員會報告:全球應對COVID-19 是大規模的失敗

    科學家新視野-刺胳針委員會報告:全球應對COVID-19 是大規模的失敗

     世界各國逐步邊境開放,解封出入境條件,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月25日再次提醒各國對COVID-19勿掉以輕心。國際期刊《刺胳針》(Lancet)今年9月中針對近三年的COVID-19疫情,提出一份全球總檢討報告,回顧COVID-19疫情以來,全球應對疫情時,眾多決策層面的重大失敗與檢討改進方針。透過報告與專家看法,重新審視全球與台灣被疫情衝擊下,有哪些實際作為與可改進之處。

  • 第四屆「中華文化研習營」正式開營 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

    第四屆「中華文化研習營」正式開營 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

    日前由天津市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主辦的第四屆「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在天津盛大開營。相關台資企業負責人、臺籍醫生、教師和在津就讀的臺灣學生等各界代表參加了開營儀式。天津市台辦副主任原清出席了開營儀式並致詞。

  • 第七屆「愛媒·講」未來媒體人體驗營正式開營 用創作記錄天津故事

    第七屆「愛媒·講」未來媒體人體驗營正式開營 用創作記錄天津故事

    第七屆「愛媒·講」未來媒體人體驗營活動在天津正式開營。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等高校的臺灣學生以及臺灣青年代表參加了開營儀式。天津市台辦副主任原清出席了開營儀式並致詞。

  • 科學家新視野-小農也能參與碳交易? 申請成本是重點考量

     國際上對減碳的呼籲與訴求增高,「淨零」、「碳權」等概念也受到各界的關注。跨國企業自主提出減碳目標,也要求供應鏈需要分擔減碳的責任,達成產品、產線的碳中和。農委會更宣示台灣2040年要達成農業部門的淨零排放。台灣農民有機會一起參與減碳過程嗎?

  • 代糖更健康?研究:恐增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

    代糖更健康?研究:恐增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

    添加糖可能對人體造成負擔,但改用代糖就能無憂享用甜食嗎? WHO近來發布報告指出,代糖帶來的減肥效果有限,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可能增加。法國超過10萬人的追蹤研究結論一致,甚至還看見與癌症風險有關。營養專家怎麼看待這些研究報告?

  • 科學家新視野-人工角膜研究發展跨大步

     目前的器官移植手術中,雖然角膜移植手術已經是近期成功率較高的,但因為捐贈的角膜數量有限,需要角膜移植的病患常常要等待許久。8月一篇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的研究有助於解決此問題,研究團隊運用生物工程技術做出角膜,成功的移植給人類病患,提供1種可行的角膜替代方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請益生物工程、眼科生物力學以及眼科醫療的專家,解析這項結合了生物工程與臨床應用的技術進展和潛能。

  • 陸中小學「開學第一課」安排種菜、做飯  寫入新課表

    陸中小學「開學第一課」安排種菜、做飯 寫入新課表

    據中新社報導,大陸中小學今年秋季甫開學,「勞動課」可謂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新學期開始,勞動課已經寫入不少學校的新課表,一些中小學還在「開學第一課」安排了種菜、收割、做飯...等項目。

  • 美駐中使領館連發推文 批中國企圖改變兩岸現狀

    美駐中使領館連發推文 批中國企圖改變兩岸現狀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造訪台灣後,中國在台灣周圍舉行軍演,美中關係再陷緊張。美國駐中使領館今天連發推文抨擊,中國企圖改變兩岸現狀。

  • 科學家新視野-碳費還是碳交易? 專家:應先反思哪種工具能達到減碳目標

     在2050淨零排碳的訴求下,為符合國際供應鏈的要求,如何獲得碳權?怎麼達成碳中和?成為熱門的話題。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接受我們的訪談時,曾提出目前碳費與碳交易制度規劃上,可供反思之處。

  • 科學家新視野-科學謠言與它們的產地

     新冠疫情在全球延燒近三年,讓有關病毒、疫苗和藥物的謠言累積到前所未有的數量;也因為民眾對「新的變種」、「新的技術」有未知的恐懼,加速謠言的傳播速度。從觀察新冠疫苗謠言的傳散過程,發現散播謠言的驅動力來自「我相信」;擴大散播範圍的成功要素則是「好理解」。因為我相信這則好理解的重要訊息,所以我決定把這則訊息轉貼出去;人們無意識製造出謠言也可能是基於同樣的道理,我以既有的認知搜集有利於我的信念的資訊和證據,而生產出一篇不真實的資訊。

  • 科學家新視野-釐清感染COVID-19與糖尿病的關聯性

     COVID-19全球大流行至今年5月,臨床上觀察到有糖尿病史或高血糖問題的病患,感染COVID-19後病況較差,重症和死亡風險也較高。

  • 史話》李登輝力阻兩岸強勢經貿關係(戚嘉林)

    史話》李登輝力阻兩岸強勢經貿關係(戚嘉林)

    1979年1月1日,中國大陸宣布停止炮擊金門等島,實施和平統一台灣的政策,並呼籲兩岸發展貿易,進行經濟交流。中國大陸外經貿部並於同(1979)年5月頒布《關於開展對台灣地區貿易的暫行規定》,視兩岸貿易是「台灣回歸祖國過渡期間的貿易」,從而開啟兩岸貿易之門。當時,在法律上,台灣仍禁止兩岸貿易,台灣商人(以下簡稱台商)乃透過香港間接地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據統計,台灣經由對香港進出口而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金額,1979年時為0.78億美元,但1986年時已增至9.56億美元。

  • 國際臨床數據不足 學研界籲謹慎評估

    國際臨床數據不足 學研界籲謹慎評估

     衛福部ACIP昨通過讓6到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但國內對於接種何廠牌的兒童疫苗仍有不同看法,且爭論不休。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認為,無論是BNT還是莫德納疫苗,國際臨床試驗等相關數據不足,呼籲政府謹慎評估疫苗對孩童真實效力與副作用。

  • 科學家新視野-加速新冠藥物台灣在地研發 考驗公部門整合能力

    科學家新視野-加速新冠藥物台灣在地研發 考驗公部門整合能力

     全球新冠肺炎流行兩年後,儘管疫苗仍然是控制疫情傳播最主要的方法,仍迫切需要更好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痊癒。像治療流感一樣的口服藥物,似乎是個能減少症狀、並防範傳染他人的有效方式。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