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客家媳婦的搜尋結果,共19筆
外公娶外婆時是個窮醫學生,還是鄉親集資才完成學業的。而外婆是富賈之家捧在掌心長大的,曾留學日本,是有見識的美麗女子,她和外公是自由戀愛結為連理的,公太會答應這門貧富懸殊的婚事,多是和自己白手起家擁有的創業氣魄相關,而外公也不負丈人慧眼,不止靠他醫學所長成家立業,也一生鍾情妻子一人,臨終前還戀戀尋找那早他二十年離世的妻子,外公是九十七高齡仙逝的。
客家委員會雖然近年力推客家文化與語言保存,但始終未送出《客家語言發展法》至立法院審議,遭外界抨擊,立法委員王婉諭31日提出數據指出,客家人能流暢使用客語者已不到5成,她表示自己在2021年11月就曾提出《客家語言發展法》,是全院第2個送出的版本,盼新竹縣成為真正的客家文化首都。
媳婦嫁進門,有些婆婆為了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會搶先來個下馬威,甚至會以習俗的名義來為難媳婦。一名網友透露,婆婆稱閩南人的習俗,就是入門後薪水要全部交給婆婆,讓全場傻眼,不料另一名網友則說,自己的客家婆婆也這樣說,狂酸「除了客家、閩南,還有其他族群的婆婆有這個習俗嗎?」
屏東萬巒媳婦楊進霞從對岸江西嫁來台灣,喜歡研究料理的她,將江西著名的小吃江西拌粉,以客家粄條及米苔目取代,配合家鄉口味調製醬料,搖身一變成為充滿台灣味的炎夏開胃料理,盼藉此推廣家鄉美食。
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準備滿桌佳餚吃團圓飯,但一道道年菜對媽媽們而言可是一大考驗,已經嫁做人妻的藝人路嘉怡,日前在臉書分享一道年菜,只見她手拿一大塊黑色食材,笑稱是「客家媳婦獲得婆婆饋贈」,並要網友猜猜到底是什麼,立刻引發議論。
客家染布特色鮮明,「藍染」更是客家文化代名詞,但其實許多客庄長輩從沒接觸過,除因為三餐打拚無暇耗時染布外,化學染衝擊也是主因之一,客家媳婦劉秋琴不捨傳統工藝消失,除自主鑽研還到客庄社區教學,盼延續文化生命力。
苗栗縣婦女福利服務中心傳承客庄傳統佳餚手藝,15日規畫客家月光餅DIY體驗,苗栗縣長徐耀昌等人與弘愛之家長輩、婦女,共同製作客家傳統美食,再現記憶中的美味。
開心做麵包學客語,新北客家事務局去年起開創社群客語二合一教學, 16、23日在淡水阿凡真烘焙坊,由吳寶春徒弟帶領利用客家特色在地食材,一同玩烘焙學客語,推動客語公共化;活動吸引民眾爭相報名,排隊已到第三梯,會後更開心出遊北海岸,體驗美好風光。
婆媳間的複雜心結,可說是不同世代皆須面對的千古難題,但在表演家合作社劇團的新作《媳婦的廚房守則》中,一頓飯菜卻讓這道千古難題迎刃而解,讓觀眾在瀰漫著飯菜香的劇場,藉著每一道美味的菜餚,共譜幸福家之味。
韓國瑜21日傍晚在臉書直播,與客家媳婦ㄚ樺媽媽一起示範客家料理,包括客家麻油雞酒、客家小炒、客家鑲豆腐等。
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第4檔看見客家蒐藏16日在台灣客家文化館開展,以跨越語言、享有「藥學詩人」美譽的詹冰為主軸,講述其一生故事及一輩子堅持「真、善、美、愛」的創作理想,展出詹冰詩作手稿等文史資料,展期自即日起至明年3月,內容陸續更新。
花蓮縣客家人口占全縣人口占35%以上,年度縣預算才1500萬元,對客家人太不公平。花蓮縣議員黃馨等人15日在縣議會定期大會中除了鼓勵客家事處長彭族拿出客家傳統剎猛打拚精神外,並建請縣府應寬列預算因應。
在台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的「楊記草仔粿」,由大陸媳婦傳承婆婆的客家好手藝,堅持採用自己種的當天現採香艾草熬煮,加上台東在地糯米製作的外皮,口感軟Q不粘牙,內餡飽滿,在鄉野間香傳近60年,是許多遊客必嘗的庶民傳統美食。
台3線駐地工作站即日起到31日,每周三至日下午1至5時舉辦「看見客家-阿婆的粄」影像及文物特展,今(19)日舉辦開幕儀式,邀請作粄經驗超過50年的阿婆們,教大家現場製粄,並娓娓道來從前的故事,讓民眾吃粄憶當年。
邁入第5屆的六堆客家美食展今年又見新產品,客家年輕一代將上一代的產品改良或創造,今年美食展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其中,黃豆泥和藥草手工皂在首日展中就吸引不少嚐鮮者。
為復興媽媽的味道,雲林斗六18個社區精銳盡出,婆婆媽媽大展身手,輔以專業擺盤與色彩搭配指導,2個月累積118道菜、18種不同特色食譜,10日走秀端出最自豪的滋味,市長謝淑亞先嘗為快,驚嘆:「這就是媽媽的味道、家的味道!」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苗栗分館金工坊工藝師施于婕擅長以金屬線工藝結和纏花元素從事創作,作品兼具傳統與現代美學,而纏花因地域性不同,分為客家纏花及閩南纏花(春仔花),「施于婕線飾藝術個展」即日起至3月31日在頭份市公所中正館展出,邀請民眾前來欣賞。
蔡英文全國客家後援會總會長葉菊蘭今天偕高雄市長陳菊到義民廟參拜,雙菊向客家鄉親喊話,呼籲力挺400年來第一位參選總統的客家女兒蔡英文,9立委也要全壘打,並強調新埔義民廟29名董監事連署挺綠是前所未見的。
苗栗縣美姿禮儀造型職業工會以客家文創規劃職訓課程,今天成果展,學員穿著桐花布料自製的客家旗袍亮相走秀,十分吸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