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尉任之的搜尋結果,共116筆
文化部駐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期引介台灣新一代傑出的青年藝術家,並宣揚版畫之美,首度自辦畫展,邀請旅法台灣藝術家尉任之先生來港舉辦個人版畫展,本週四(4月27日)由M+水墨藝術策展人馬唯中與藝術家尉任之對談,4月28日起至5月17日於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展出,展期間將舉行開幕、兩場藝術家導覽活動等。
【書評】
法國小說家喬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將1978年出版的《生活使用手冊》獻給過世不久的師友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這部小說描寫巴黎一座公寓大樓九十多個住戶的生活,部分章節來自1950年代佩雷克和幾位朋友在巴黎查理曼街16號共同生活的經驗,6棟20世紀初修建的磚造大樓合成的查理曼街16號,正巧也是筆者蟄居多年的住所。
翻讀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作品,很像聆聽蘇聯/後蘇聯作曲家溫伯格、史尼特克深刻又疏離的室內樂作品,它們自發的情感反映了一個焦慮不安又充滿悲劇的時代。
這是我亞美尼亞之旅的第一個午後,雖然後來跑遍了這個高原上的小國,但它有著太多無法到達的角落,我始終覺得自己不夠瞭解它……。
亞塞拜然人喜用石榴粉,喬治亞人則偏好新鮮的石榴汁,看他們在餐盤上毫不猶疑地撒石榴粉或澆石榴汁,對他們有這麼美味又用之不竭的食材不覺心生羨慕。
對我來說,亞美尼亞最美麗的兩件事物,是文字與石刻,它們也代表了這個貧弱民族發聲與傳承的渴望。
二十世紀,喬治亞文是代表獨立的文字,在蘇聯的最南端,跟亞美尼亞文一起屹立不搖。
2011年4月24日,我們離開聖地埃奇米亞津的時候,凱倫(Karen)臨時提議去他家午餐──復活節的午餐。我們接受邀請的話,他就不會錯過重要的家族聚會,他這樣表示。
拉丁文的Post Scriptum(簡寫P. S.),也就是「後跋」、「補記」的意思。當代烏克蘭作曲家席維斯卓夫(Valentin Silvestrov)寫過一首給小提琴和管弦樂的大型交響曲《呈獻》,厚重、繁複、陰暗,寫完之後感到不足,又寫了給小提琴和鋼琴的奏鳴曲《後跋》,短小、輕盈、流暢,恰如臨別的迴光。
無論如何,天秤越來越朝進行這些歷史調查所帶來的記載的改變傾斜:這也指出,葉卡捷琳堡的屠殺戲碼遠超過一個簡單的社會新聞,有它深刻的政治、歷史意涵。
在今天的亞美尼亞,我看到過多的淚水,流淌在祖先理性與充滿智慧的文明上。
古老的文字、宗教、音樂、風俗,合成一個古老的亞美尼亞,以致這個國家所有的事物,包括憂鬱與鄉愁中,都含有一些「老」的成分。
柯米塔斯在巴黎用鋼絲錄音機留下一份珍貴的錄音,在他的吟唱中,我們彷彿看見了一個旅人,孤獨地凝望著故鄉的高原。
對他們來說,似乎必須保有「以死亡對抗死亡」的信念,才能孕育再生的種子;新生必先復活,或許就是為甚麼復活節如此重要的原因罷。
赫莉普希梅的先生過世很多年了,兒子去了法國,但孫女決定回故鄉讀大學。她兼營民宿的目的無非找點事做,順便幫幾位當司機兼導遊的親戚拉點生意。
一起旅行的好友費智不喜歡葉里溫,他說這座城市沒有重點,很難產生聯結。
我將永遠是你們來自亞美尼亞雅赫丹的葉卡特琳妮.亞歷山卓洛夫娜──。這封信結尾,她這樣寫著。幸運的人應該是我們吧,因為沒有她,我們不會認識這段被遺忘的歷史。
從破裂的窗戶憑弔這個室內,就像參觀一個關於家族與記憶的裝置,以致我產生一個錯覺:如果哪天妮琪跟外祖母回到雅赫丹這間老屋,時光可以馬上與1992年撤離的那一天相接。
峽谷圍繞的自然環境相當優美,可是,沒有工作,農業又不受重視,誰能在雅赫丹這種鄉間村落定居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