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尉天驄的搜尋結果,共20筆
已故作家尉天驄2019年曾重新整理其生涯唯一小說集《到梵林墩去的人》,並在久病之際親自出席新書分享會。遺憾的是,半年後的年底12月17日,尉天驄與世長辭。留下的新版《到梵林墩去的人》,值其逝世2周年,聯合文學出版社舉辦《對遠方的追尋‧讀劇活動》,邀請資深廣播人李若梅,以及專業劇場演員樊光耀、呂名堯等,以讀劇形式演出。
流水般一個時代─懷尉天驄老師
台灣文學拓荒者、文學評論家尉天驄(見圖,本報資料照),昨(17)晨於台北萬芳醫院病逝,享壽84歲。尉天驄曾主辦《筆匯》、《文學季刊》、《文季》等雜誌,啟蒙台灣文壇,更長年任教,作育英才。黃春明曾表示,「在文學界和路上,他就是我的恩人跟貴人。如果沒有他,今天的黃春明不知道會在哪裡。」
台灣文學拓荒者、文學評論家尉天驄,今(17)晨於台北萬芳醫院病逝,享壽84歲。尉天驄曾主辦《筆匯》、《文學季刊》、《文季》等雜誌,啟蒙台灣文壇,更長年任教,作育英才。黃春明就曾公開表示,「在文學界和路上,他就是我的恩人跟貴人。如果沒有他,今天的黃春明不知道會在哪裡。」
文壇拓荒者尉天驄今天清晨在台北萬芳醫院病逝,享壽84歲。尉天驄在2014年出版「荊棘中的探索」後,7月在家附近遭摩托車衝撞,當下昏迷,歷經一場大手術後住院休養復健,必須以輪椅行動。今年6月時,1970年出版的「到梵林墩去的人」,由聯合文學集結早期短篇小說成新版,尉天驄仍坐著輪椅親自出席發表會。2011年尉天驄的散文作品「回首我們的時代」,刻寫近代台灣文壇23位作家的文情軼事,是作家與作家間最深情的記憶之書。
高齡84歲的作家、文學評論家尉天驄因為五年前遭逢車禍,行動不便,極少出現在公開場合。近日由於早期短篇小說代表作集結重新出版,難得舉辦座談會,親自和讀者見面,談他發表於60年代、具有現代主義色彩的小說《到梵林墩去的人》。收錄的同名短篇小說,用兩人乍看荒謬的對話,以「梵林墩」象徵對烏托邦的追尋。
高齡84歲的作家、文學評論家尉天驄因為五年前遭逢車禍,行動不便,極少出現在公開場合。近日由於早期短篇小說代表作集結重新出版,難得舉辦座談會,親自和讀者見面,談他發表於60年代、具有現代主義色彩的小說《到梵林墩去的人》。收錄的同名短篇小說,用兩人乍看荒謬的對話,以「梵林墩」象徵對烏托邦的追尋。
為選拔賢能、獎勵學術研究,「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20日舉行第37屆會員大會,進行理監事改選外,由現任理事長、主辦單位義守大學校長蕭介夫主持,會中頒發「傑出成就獎」予吳清基名譽教授、劉扶東院士與尉天驄名譽教授,肯定三人畢生奉獻。
作家陳映真病逝,他的作家好友黃春明今天表示,今天中午獲知消息,「很難過,心情不怎麼好」,作家尉天驄說,「陳映真不僅小說寫得好、思想也很強烈,有強烈浪漫主義」。
出版理想破滅
5寧波西街再過去的南昌街和牯嶺街,是當時台北市有名的舊書集市。到了週末,街道上到處都是舊書畫的攤位,穿梭其間是各式各類的文人。他們各憑自己的嗅覺,尋找喜愛的寶物,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風景。在這些舊書攤之間,也有一兩家有名的書店出現其間,像妙章書局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有一次我竟然在那裡找到全套三○年代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有關中國社會史論戰的《讀書雜誌》,因為價錢太高,只好向朋友借錢買了回來,並和書店老闆成為朋友。
愛情的政治味
俗話說「人多菜就香」,那時大家喜歡到我家湊合著做菜,每次毛蟲來,都指定要我做回鍋肉。這些年來很多朋友都有了家,聚會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但大家都忘不了毛蟲,這實在是因為他是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料,沒有他生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在寧波西街二十六號這樣一個可以隨意交談的地方,文學是大家共同的凝聚點,用文學來觸探社會真實的一面,社會的真實面同時也豐厚了大家的文學。我們出門往往是不上鎖的,朋友們來了,即使我們不在,他們也會在前面客廳裡抽抽菸、喝喝茶,然後揚長而去。
在那廳堂裡,內心總是有懼怕的感覺,到底怕什麼呢?卻又捉摸不著。或許由於這點神祕,這點敬畏,這點好奇,一個一個串起來,在這日常的生活構築起一個好像抓得到又不一定抓得到的,似夢非夢的世界。
很長一段時間,整個家族由我的曾祖母管理,她是鄉間一個有名的老婦人,雖然我這一輩很少人真正見過她,但是她的丰采卻不斷被大家談論著。我作品中不期然寫出的農村婦女形象,也就是從她身上得來的想像。
現高齡80歲的作家尉天驄去年7月車禍,手術後休養復健大半年,今年2月過年前將出院返家。日前他愉悅暢談病中所感,表示住院以來不憂不懼,還日日夜夜思考著人類文明的新出路,「只希望能繼續寫作。」
個性直爽真誠的作家尉天驄在文壇人緣好,他從1950至1980年代,主辦過《筆匯》、《文學季刊》、《文季》等雜誌,啟蒙台灣文壇,他在木柵的家則成文友們歡聚吃飯聊天的藝文沙龍。他是政大中文系第一屆學生,畢業後也任教政大直到退休,今年適逢政大在台復校60周年,5日舉辦「尉天驄與戰後台灣文學發展」講座,黃春明、奚淞、季季、陳芳明等藝文界友人齊聚憶往,溫馨熱絡。
學者尉天驄5日在台灣文學的研討會中,暢談其對戰後台灣文學的看法。(季志翔攝)
近年許多資深作家著書回憶往事,為台灣現代文學的早期發展,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圖畫。除了鄭樹森《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還有尉天驄出版《回首我們的時代》、隱地《遺忘與備忘:文學年記(一九四九~二○○九)》、陳芳明的《昨夜雪深幾許》和季季《行走的樹》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