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導入行動支付的搜尋結果,共177筆
創社將近90年的淡水一信,深耕地方金融,不僅受到地方民眾肯定,在過去20年屢獲有金融業奧斯卡獎之稱的「台灣傑出金融業務菁業獎」,今年再度以「資訊管理e化,值得信賴的在地金融」榮獲第11屆菁業獎「最佳合作金融獎 特優」。淡水一信表示,時代在改變,淡水一信也與時俱進加入科技力,包括推出多元化社區管理費代收服務平台、ESB企業匯流排中介系統、網路銀行系統不斷優化、推動行動支付等具體措施,提升地方數位化使用量能。
數位經濟時代到,台鐵、健保署雙雙推升行動支付服務。台鐵局12月起增加街口支付、LINE Pay等9家支付業者可在台鐵電腦售票窗口使用,並於17日開始在4車站試辦;而健保署規劃在各大醫院導入行動支付功能,民眾前往合作院所時可以省去在批價櫃台排隊的麻煩,用手機就可以繳費。
公股銀行積極強化行動支付。臺灣企銀指出,目前提供客戶於街口、一卡通、愛金卡等電支機構「Account Link」綁定服務。而臺企銀的台灣pay行動支付,截至今年8月底,交易筆數近125萬筆,較去年同期成長120%,交易金額達近20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66%。
11月1日就是萬聖節,新北市經發局29日將在板橋府中商圈舉辦「2022府中搞什麼鬼」,除變裝踩街遊行、不給糖就搗蛋等趣味活動外,今年首度以「百鬼夜行,恐懼狂飆」為主題,推出免費卡丁車體驗活動,繞行府中商圈全程約500公尺,21日中午12時開放報名,限額300名,駕駛須年滿12歲。
積極強化電子支付,公股銀行衝刺。華南銀行統計,綁定對象包含Apple Pay、Android pay、台灣Pay(華銀支付)等行動支付,合計已超過160萬戶。第一銀行台灣Pay截至7月底,消費、繳費及繳稅交易筆數近175萬筆。彰化銀行行動網銀結合台灣Pay,截至8月底止,行動網銀戶數已達121萬戶,較去年底的105.8萬戶,增加15.2萬戶,成長率約14.37%。
後疫情時代來臨,為鼓勵醫院投入行動支付、減少接觸風險,衛福部委託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執行醫療費用多元支付提升計畫以及行動支付導入流程優化改善競賽,6日成果揭曉,高醫附醫、高雄及林口長庚醫院的行動支付使用量拿下前三名,並由部長薛瑞元頒獎。
疫情驅動消費支付行為改變,消費者對於具有非接觸式、交易便利的行動支付工具使用意願提升,也進一步帶動行動支付產業蓬勃發展。觀察近期大廠布局動態,主要可歸納三大發展趨勢,分別是支付業者朝向服務多元化、支付金融化方向布局,以及協助商家數位化。
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瑞典是全球「無現金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瑞典央行統計,目前現金交易只佔該國整體經濟的1~2%,預計明(2023)年就會成為完全的無現金社會;澳大利亞政府當局卯力支持數位支付,預計至2025年現金交易佔比將降到2%;南韓早在2020年就廢除硬幣,已朝無現金邁進;中國目前行動支付使用率達86%,數位人民幣(E-CNY)已在上海、深圳等地試點試行,今年更是將使用場景擴大到北京冬季奧運上,供各國參與選手使用,期間更締造高達20億數位人民幣的交易流通金額。Pay經濟強勢興起,全球邁向「無現金社會」,比想像來得快。
成立超過20年的俏媽咪親子生活館,在桃竹地區擁有三間超過百坪寬敞的賣場,是親子家庭絕佳的購物場域。2020年疫情發生之初,俏媽咪親子生活館的消費者主動要求使用無接觸支付,為因應客戶需求,俏媽咪開始導入各種支付工具,在導入臺灣雲市集中的「中華電信多元支付雲端平台」之前,收銀台至少需放置五台不同的支付設備,結帳流程混亂,急需整合。
電子票證支付二合一時代來臨,一卡通董事長李懷仁指出,一卡通今年將射出三箭搶攻電子支付和電子票證商機,第一箭是支付行為的垂直整合及數位轉型;第二箭是深化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同時配合中央的數位政策;第三箭則是擴大交通整合,並找到「含金量高、黏著度高」的使用者。
以縣治特區為消費中心的嘉義縣太子商圈觀光發展協會,60多位店家成員因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停招退場,生意一度受影響,所幸馬稠後工業園區逐步開發帶來商機,漸漸補足消失的學生市場,現為迎接嘉義科學園區,店家積極導入行動支付等線上消費機制,也希望未來減少金錢接觸,降低染疫風險。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公布2021年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發現消費者首選行動支付的偏好度明顯提升,從2020年37%成長至50%,相反的,首選實體卡的比例從2020年35%降至2021年26%,可觀察到從2020年兩者偏好度首度黃金交叉之後,差距幅度急遽增加,短短一年已相差24%。產業分析師廖珈(王燕)表示,除了首選偏好,常用度也是重要指標,2021年行動支付常用度首次逼近七成(69%),追近第一名的實體卡(74%)與現金(71%),成為四大支付工具中唯一3年內連續成長者,與實體卡的差距從2019年26%縮短至2021年5%,反映出疫情因素加速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的習慣養成,如果疫情持續影響,行動支付常用度將有機會超越現金。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公布2021年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發現消費者首選行動支付的偏好度明顯提升,從2020年37%成長至50%,相反的,首選實體卡的比例從2020年35%降至2021年26%,可觀察到從2020年兩者偏好度首度黃金交叉之後,差距幅度急遽增加,短短一年已相差24%。
桃園市政府為推動智慧城市,2015年設置「智慧城市推動會」,今年更加入「女力」,希望透過遴聘11位來自不同地區的國內外傑出女性,加入桃園市智慧城市推動委員會,除可強化桃園與數位產業之間的連結,也宣示桃園的智慧治理,將兼容更均衡多元的性別觀點。
財政部南區國稅局指出,為加速我國行動支付發展,財政部提供導入電子支付且符合規定的小商家免開發票,即使該商家銷售額達20萬元,也可適用營業稅率1%至2025年12月底,自2026年後才需開發票並適用營業稅率5%。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政府推出振興五倍券,為協助在地小攤商爭取這一波商機,經濟部中部辦公室針對傳統市場及夜市使用行動支付的攤商補助每攤1800元,另外也對於市集自治會和管委會給予2000~1萬元不等的補助,鼓勵推廣行動支付,目前已經開放受理申請。
受疫情影響,全台使用行動支付的人數在半年內成長2倍,高達1400萬餘人,而偏鄉面對龐大商機也動起來,屏東枋寮鄉商家,從8間增至百間商家數位轉型成功,並進駐百貨公司開設「枋寮940神農物產館」推廣農特產。
受疫情影響,全台使用行動支付的人數在半年內成長2倍,至今高達逾1400萬人,而面對如此龐大商機,偏鄉也「行動起來」,當中屏東枋寮鄉成績顯著,在行動支付業者的協助下,從8間增至百間商家數位轉型成功,21日還進駐百貨公司開設「枋寮940神農物產館」推廣農特產。
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表示,小規模營業人(小商家)於實體商店銷售貨物或勞務,委託行動支付業者向營業人登記所在地國稅局申請接受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付款經核准者,自核准當季至2025年12月31日止,如每月銷售額已超過統一發票使用標準,可免使用統一發票及按稅率1%課徵營業稅。
台中市大甲第二公有零售市場今年邁入新建10周年,市府9日辦理「大甲第二市場10週年 手機pay菜尚好甲」活動,邀請大小朋友攜手一起逛市場。副市長陳子敬表示,現場除消費滿額送好禮及參加抽獎外,特別導入行動支付加碼回饋,讓婆婆媽媽人人一手拎菜、一手帶著獎品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