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局部抗戰的搜尋結果,共12筆
今(7)日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屆滿83週年,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吳斯懷在臉書PO文保衛歷史真相、保衛良知與道德,提醒大家勿忘國恥。
因為《塘沽協定》與《河梅協定》的簽署,蔣中正委員長的抗日決心一度遭到全國民眾質疑。但是張夢辰以過來人的身份,表示這兩份看似喪權辱國的文件確實給中國爭取到更多整軍備戰的時間,而且也挽救了不少無辜百姓的生命。畢竟當時就連裝備訓練最為完整的中央軍,都抵擋不了日軍的攻勢。
明天就是九一八事變86周年紀念日,今年起大陸全面啟用歷史新教材,並首次將1931年九一八事變列為抗日戰爭起點,相較過去把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列為起點,整整提前6年。新教材抗日戰爭的分量也從3課增為5課,增改了十幾處,且增加中共在抗日戰爭裡的角色。
中共教育部於今日正式宣佈,要將教科書上「八年抗戰」的內容改成「14年抗戰」。此一做法,自然有政治上的目的,那就是向世人宣佈中國共產黨比中國國民黨更早參加抗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發表停戰詔書,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唯一的條件,就是保留天皇制度。隨著天皇一聲令下,在各地作戰的700萬日軍,先後放下了武器,日本駐中國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在得知投降以後,還瘋狂的大喊:「百萬大軍尚在,何以言降?」那麼在這個局面下,日本為什麼要投降呢?
昨天是二戰結束,盟軍接受日本投降紀念日,中華民國政府因為這場中國人用鮮血換來的勝利,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廢止了世界列強與滿清政府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中國獲得了應有的尊嚴與國際地位。
「七七事變」7日屆滿78周年,位於盧溝橋旁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特別舉行抗戰勝利紀念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參觀這項展覽並表示,「要牢記由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他還說,銘記歷史的目的,就是為了開創未來,「不能忘記它,忘記它就意味著背叛,通過這次展覽讓大家受到教育」。
在抗戰勝利69周年紀念日即將來臨之際,重慶市啟動了于右任官邸的修復工作。該官邸是曾經的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民國時期四大才子之一的于右任在抗戰時期位於陪都重慶的居所,位於重慶南山舊時別墅群內,抗戰結束後一直荒廢至今。
只有中日之間有不斷的緊張關係,不戰不和──今日所謂冷戰是也──才對他們絕對有利。
編者按蔣介石日記(1917-1972)自2006年公開之後,詳實的軍事、外交等決策,為中國近代史研究開展新的視野。1919年出生的郝柏村半生戎馬,見證了國共內戰和八年抗戰。繼2011年出版了《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1945-1949》,最近再度由天下文化出版《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以95高齡完成60萬字,希望為後世留下歷史原貌,也為兩岸的歷史詮釋權廓清迷障。本版特予摘要節刊。
照片上那些乾枯如枝柴般的父輩新兵,裸露的上身,除了佝僂的骨架,真是瘦到連一點肉都沒有。那樣的體力,不要說端著槍衝鋒格殺,空著手能走幾里路?於是,我們連孩子都上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