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平均水準的搜尋結果,共388筆
當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5.25%至5.5%,已觸及22年來新高,儘管外界多預測升息已來到尾聲,無論是從頑固的通膨數字、參考聯邦基金利率或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減去通膨率後的實質利率水準,均顯示高利率環境將維持更長時日。
升息進入尾聲,美國投資級債發行量也跟著回溫,歷年9月往往是投資級債供應最強勁的月份之一,投資級債的供應量平均可達1,380億美元,市場預期今年發行額將回穩至1,000至1,200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810億美元,但仍低於2017年以來平均水準的1,380億美元,顯見未來還有成長空間可期。
上半年景氣復甦趨緩拖累,台塑四寶前三季獲利進度遠落後年終獎金公式基準,不僅不及去年4.06個月,目前表現恐僅符合3個月保障低點,全年能否力拼3.5個月,視第四季營運動能展望。
面板價格漲勢在9月告終,預告了第四季旺季不旺。今年年終旺季促銷保守,品牌廠面板備貨提前縮手,市場研究機構IDC指出,第四季大尺寸面板出貨不增反減,預估電視面板出貨季減2.2%,IT面板更有兩位數的季減幅度。
新聞提要■美國通膨居高不下,勞工換工作願意接受的最低薪資創下歷史新高水準,年薪逼近8萬美元。
雖多數人認為第四季鋼市復甦機會大,但其中仍存在隱憂,最明顯的就是限產一事,時序已進入9月,但大陸鋼廠未有明顯減產跡象,第四季能否落實將成為關鍵,專家認為高爐不是說停就能停,一定得要循序漸進,如此一來是否真能將粗鋼產量控制在去年水準還很難說。此外,目前已有大陸低價鋼品來台投石問路,悲觀者認為重蹈去年下半年「價崩」的覆轍不無可能。
中美科技戰越演越烈,大陸官方數據顯示,為了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突破之意),2022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突破3兆元(人民幣,下同),提升幅度為近10年來第二高。與此同時,越南則對大陸的高科技表達興趣,越南總理范明政在會見大陸通訊巨頭華為高層時表示,希望華為深度參與越南數位化的發展進程。
上海航交所公布最新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為999.25點,2023年以來SCFI指數維持在900~1,100的區間之內,大致回歸到2018~2019年疫情前時代的運價水準,顯示疫情期間塞港對運價的紅利效果早已結束,航商獲利表現也逐步收斂至疫情前平均狀況。
大陸經濟復甦不如預期,也衝擊到中租控股股價,中租控股5日法說會,法人關心其在大陸營運狀況及延滯率,中租控股副總經理樊梅芳表示,大陸延滯率雖上升,但仍維持歷史平均水準,整體利差正逐漸回穩中。
大陸經濟不如預期復甦也衝擊到中租控股股價,中租控股在5日於台灣證券交易所法說會上,中租控股在大陸營運狀況以及延滯率是法人及投資人關注的焦點,中租控股副總經理樊梅芳表示,大陸延滯率雖上升,仍維持在歷史平均水準,整體利差正逐漸回穩中。
近期全球在通膨因素下,終端消費力道縮減,福興(9924)主要客戶實施庫存調整,營運受到壓力,還好積極切入北美地區中小型客戶供應鏈,小幅貢獻出貨,今年業績估小幅衰退,明年將重返成長。
美國前財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警告,近來10年期美債殖利率升勢還會進一步持續,且它所造成的壓力,恐令該美債殖利率將大幅超出過去20年水準,他預測未來十年10年期美債平均殖利率將上看4.75%,甚至更高。
今年來資金亦持續湧向債券資產,連帶債券ETF買氣也跟著大噴發。統計投信發行的債券ETF中,受益人數在5,000人以上共13檔,當中12檔的受益人數成長幅度都超過100%,產品類型以長天期美債ETF最受青睞,及產業型投資級債ETF,同樣受投資大眾關注。
受到炎熱高溫及雨水影響,大陸水泥業下游需求表現不佳,7月水泥報價持續走跌,法人預期,第3季大陸整體水泥均價將呈季跌的情形。今日台泥(1101)承壓,股價在平盤下方游移,亞泥(1102)漲幅則在1%左右。
近期東協股市漲跌互見,越南最強,泰國落後,其他菲律賓、新加坡、印尼小漲。投信法人表示,雖然東協市場仍持續受國際股市動向與些許不確定性干擾,但隨通膨趨緩,央行升息循環已接近尾聲,經濟增長前景仍穩健,且企業獲利明年可望有明顯增長,後市表現仍不看淡,建議透過東協相關基金參與布局。
民生消費到底多缺人?台北文華東方酒店人資總監劉富美透露,缺工導致飯店房間無法全開,餐廳也縮減營業時段,熱門旺日必須用400至500元高薪搶工讀生。
財政部公布八大公股行庫111年承作青安貸款成績,全年共撥貸戶數1.7萬戶、金額894億元,為近四年來最高,也終止連續五年負成長,而且去年平均每戶貸款金額達520萬元,是首次超過500萬元水準。
從銀行業陷入動盪到經濟疑慮揮之不去,華爾街股市僅管面臨重重阻力,但今年上半年仍然交出了相當亮眼的成績單。
美國聯準會(Fed)升息的後遺症已逐漸顯現!綜合外媒報導,大型企業破產聲請件數正在加速成長,並且直追美國過去兩次經濟衰退時期水平。該現象也凸顯在聯準會激進升息下,愈來愈多美企營運已經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