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彭博新聞社的搜尋結果,共30筆
儘管疫情已近爆炸式增長,但大陸仍一再拒絕接受美國提供的疫苗。美國之音引述彭博新聞社6日報導說,由於擔心出現新的變異毒株及其對經濟的衝擊,甚至導致全球疫情大流行捲土重來,美國已反覆通過各種管道提出向中國提供mRNA疫苗等援助,但是中國一直不願接受。彭博的報導顯示,美國試圖說服大陸的力度超過了以往所瞭解的程度。
不同於西方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策略,中國應對新冠疫情採取「動態清零」政策。西方媒體關切,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逐步開放,中國的防疫政策是否需要作出相應調整?大陸全國政協發言人郭衛民表示,中國的防疫措施相對成本低、成效好,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至於外界批評中國的防疫政策影響了全球的供應鏈產業鏈,郭衛民反駁,這與事實不符。
8月短短不到兩個星期,新冠病毒攻城掠地,再度改寫人類認知。人類自有疫苗史以來,從來沒有一種針對病毒的疫苗,打或不打如此讓人進退失據。
美國兒童確診、重症頻傳,被專家形容為一場幼童的瘟疫。有家長擔心,子女還沒打疫苗便回歸校園,就跟沒穿盔甲、卻還是上戰場一樣。該如何確保幼童安危?孩子什麼時候能打疫苗?
為衝刺國內疫苗涵蓋率,指揮中心昨天定調要用劑次人口比來取代第一劑疫苗施打率的統計,遭專家質疑全世界沒人這樣算。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回應,用劑次人口比來看整體的疫苗涵蓋率是總統的意思,但指揮中心並非因為總統要求而做,只是為了要讓數據在國際間能夠被看得更清楚。
立陶宛捐助台灣2萬劑AZ疫苗,回報台灣去年捐助的10萬枚口罩,讓人對這個東歐小國產生好奇心。立陶宛為挺過疫情、大刀闊斧推出經濟新舉措,是今年Q1唯一經濟沒有衰退的歐洲國家,同時也全力搶攻疫苗代工市場。
以色列、英國等疫苗施打率過半,紛紛邁向解封,新加坡也打響亞洲第1槍,宣布6月中後逐步解封;但同時,越南卻傳出2代的新型變種病毒,為何新加坡現在敢喊出放寬警戒等級,是過度樂觀、還是有備而來?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日舉辦《新冠肺炎疫苗發展的瓶頸及解決之道(九)-防疫升級!社區感染連環爆》視訊座談會,多位專家學者認為現在應該加大快篩量能,不要在醫院設而是在社區設快篩站,保護基層醫護也攔阻疫情擴散。
直到最近,台灣除了鮮少檢測,沒有地方監控,以發現潛藏的感染病例,還有幾近零疫苗接種外,在幾乎沒有設置其他任何防禦的狀況下,似乎十分有效地防控了新冠肺炎疫情。
著名財經媒體《彭博》(Bloomberg)周五(11日)表示,該新聞社的中國大陸籍女記者范若伊(Haze Fan),因涉嫌危害國家安全,在北京被當局拘留。彭博發言人表示,正積極與大陸當局溝通,會盡一切努力支援范若伊。
外媒日前報導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銘表示,由於貿易戰爆發,中國大陸作為世界工廠的時代已經結束。鴻海集團8月13日在公司官網對此消息予以否認,稱媒體發布的內容為自行揣測,屬過度解讀。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新聞秘書凱蒂·米勒(Katie Miller)確診新冠病毒後,彭斯已開始自我隔離。
前紐約市長彭博並未參與2月民主黨4個州的初選,但在全國民調上卻後來居上躋身第2位,這與彭博的選舉策略有關,也只有財力雄厚才辦得到。彭博的銀彈堪比川普總統的死忠粉絲,是他參選的一大助力。但彭博過去亦經常口不擇言,這點更與川普雷同,成為這次辯論會上對手攻擊重點。
身價億萬的媒體大亨彭博(Michael Bloomberg)24日(周日)正式宣布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這位財力雄厚、路線溫和的前紐約市長,決意在2020年11月擊敗現任總統川普。
終於正式開戰了!白宮24日不讓多家美國主要新聞媒體參與不開放攝影的新聞簡報,被排除者包括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紐約時報》等曾公開批評美國總統川普的主流媒體。這項封殺特定媒體的舉措,引發強烈反彈。
就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要對使用匿名消息來源的媒體加以懲罰後,白宮下午排除特定媒體記者,只邀請立場相近及部分主流媒體參與臨時非正式簡報。
為了「假新聞」問題,美國總統川普與媒體關係緊張,而周五雙方的緊張再度升級。白宮發言人史派瑟(Sean Spicer)當天禁止《紐約時報》、CNN、《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與《政治》(Politico)等媒體記者出席新聞簡報會,引發了強烈反彈。
巴克萊銀行(Barclays)周三表示將旗下風險分析及指數解決方案業務以6.15億英鎊(約8.04億美元)出售予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將從周一起,一連4天在賓州費城舉行,而紐約前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將在周三黃金時段的演說中,表態支持希拉蕊,讓她在準備獲民主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的重要時刻,適時獲得重量級背書。
除了以錄製影片的方式發表視訊演說外,馬英九還利用此次亞洲出版業協會舉辦「2016年度卓越新聞獎」的機會,接受了彭博社駐台分社主任毛德蕊(Debra Mao)的訪問,專門介紹民主制度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