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後產能的搜尋結果,共947筆
美國商務部21日依據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發布關於「晶片法案激勵計畫」中「安全護欄」的擬議規則通知稱,晶片廠商若領取投資補貼,為避免中國間接受益,今後10年在中國半導體的先進製程產能將不得增長5%以上,傳統製程產能不得增長10%以上;規定也限制,企業若要對中國等特定國家的廠區進行技術升級,也需經美國許可。
二極體廠德微(3675)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開始規劃營運轉型,目前預計在今年第二季新機台將全數到位,下半年開始逐步放大新設備產能。法人推估,德微第三季起業績將有望開始明顯成長,且業績動能將可望旺到年底,下半年業績將繳出明顯優於上半年的成績單。
自行車三雄-巨大(9921)、美利達(9914)、桂盟(5306)去年前三季都賺逾一個股本,都想力拚續創新高,不料第四季受庫存攀升、客戶砍單、匯兌損失、業外收益不如預期等因素打擊,單季獲利大幅縮水,導致三雄去年獲利均未能刷新2021年締造的歷史佳績。
奇美實業轉投資大陸漳州奇美化工所新建的PS(聚苯乙烯)產線10日正式量產,全產線年產能35萬噸,可望於下半年全數開出,再結合鎮江奇美PS產能,將可強化集團對大陸市場的布局與客戶服務。新產能的加入,也讓奇美集團PS年總產能達到92萬噸,持續在全球ABS供應鏈站穩領先地位。
奇美集團表示,漳州奇美已於今(10)日宣布其新建之PS產線已正式量產,可望全產線達到35萬噸年產能規模,預計可於今年下半年全數開出,屆時可望結合鎮江奇美PS產能,進而強化集團對大陸市場的佈局與客戶服務,而該新產能的加入,可讓整個集團PS年總產能達到92萬噸新高紀錄。
受到市場需求不振、工作天數少等影響,載板三雄包括南電(8046)、欣興(3037)、景碩(3189)前二月營收均較2022年同期下滑。業者表示,上半年為傳統淡季,展望相對保守,但高速運算趨勢下,載板長線需求仍在,期望下半年進入旺季及市場需求回穩,能帶動營運回升。
中華汽車引進MG品牌車在台銷售超預期,自去年9月上市後,短短不到半年產線已經獲利。為滿足市場需求,中華車破天荒申請移工,據悉80位移工已到廠,預計將於6月上線,挹注品牌月交車量破1,000輛大關,加上零件供應增量、新車產能提升,以及新車型導入,中華車看好今年MG品牌新車銷量直上1.2萬輛。
大陸「能耗雙控」噩夢近期在水力發電大省雲南重演。當地由於降雨量減少,自今年2月下旬以來啟動大規模限電。雲南做為大陸高耗能行業密集地,有鋁企業者透露,部分生產已依照當地要求關停,目前運行產能大減40%,下游的四川和湖南等地也嚴陣以待。
國內半導體業不論是對台灣或是對全球供應鏈,都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不但產值於2022年達到4.72兆元,且附加價值率以58.2%計算,占我國實質GDP比重為12.64%,況且2023年台灣半導體業景氣雖然會出現趨緩,但產值依舊可望挑戰5兆元水準,顯示占我國實質GDP比重也將有機會在13%左右。
汽車剎車系統零件廠永新-KY(4557)去年大賺逾一股本,因應客戶訂單成長需求,近期重啟廈門廠擴產計畫,最快下半年就可動工,完工後可挹注年產能6億元。
記憶體需求低迷及價格大跌,記憶體廠華邦電(2344)去年第四季獲利衰退,單季每股純益0.14元,去年合併營收945.30億元,歸屬母公司稅後純益129.27億元,均較前年衰退,每股純益3.25元。法人表示,華邦電第一季營運面臨虧損壓力,但可望在第二季觸底復甦。
大陸快速解封縮短疫情高峰期,有助內需恢復,市場預估節後經濟逐步復甦,第二季起大陸GDP成長正向增長;台化(1326)、南亞(1303)回復產能搶市。南亞除可塑劑系列產品行情看漲外,台灣麥寮EG廠以供應內銷合約客戶及自用為主,部份產線維持停車;另近期行情谷底翻升,美國德州EG1重啟投產,銷售量提高。
印尼已繼越南之後,成為國內紡纖廠爭赴東南亞設廠的新熱門地區,力麗(1444)副總經理陳漢卿指出,集團印尼廠第二期工程可望在年底完工,屆時印尼廠織布產能將達到每月近650萬碼,比目前產能大增7成,營運動能躍進。
2022年汽車產業歷經疫情、物流、晶片荒、俄烏戰爭、美中對抗等種種考驗,生產供應秩序大亂下,各車廠窮於應付各種變數,儘管後疫情時代,民眾報復性購車需求出籠,但2022年全球汽車銷售量卻不增反減,勉強守住8,000萬輛規模。台灣也飽受新車供應不足的衝擊,2022年的新車銷量跌破43萬輛,年減約4.5%。
近日外媒報導美國第3大電腦商戴爾公司要逐步將供應鏈移出中國,成為蘋果移出中國供應鏈後另一項震撼中國產業界的舉措。中方對此的評論著重在西方國家不應「孤立中國」或「與中國脫鉤」,這種以中美戰略競爭的角度看待外商的投資策略轉變,顯然錯看了外商轉移供應鏈的避險需求。大部份外商轉移中國供應鏈既非為了孤立中國,亦非要與中國脫鉤,而是基於避險需求要分散供應鏈,這種策略也是當下國際投資界與產業界最流行的「中國+1」概念。
惠特科技(6706)於1月12日舉行位於台中工業區的營運總部大樓動土典禮,由董事長徐秋田及總經理賴允晉主持,邀請投資臺灣事務所營運長陳明珠、程泰機械董事長楊德華、鼎元光電創辦人傅佩文、麗明營造董事長吳春山等貴賓及惠特董事共同參與。
因應客戶分散生產需求,宣德(5457)宣布將擴增40%台灣組裝業務,並切入少量多樣的醫療、工業、低軌衛星等新藍海領域,布局第二成長引擎,預計台灣營收比重將提升至15%~20%。
神準(3558)去年受惠網通需求大增、缺貨潮趨緩,每股獲利上看逾2股本,堪稱台股網通2022年準獲利王,更是罕見網通廠年賺進超過2個股本的公司,眼看美中科技戰加上缺工問題迫在眉睫,董事長蔡文河表示,神準目前已經瞄準北越設廠,期望在農曆年後4月敲定簽約,未來若越南產能到位,神準整體產能可以上看350~400億元規模,另外,考量桃園華亞新廠和越南設廠燒錢,神準今年資本支出上看20億元,為股本的4倍之多。
富豪對遊艇的需求暢旺,作為遊艇王國的台灣,2022年遊艇實質出口金額2.5億元,年增10.62%,但因缺工、設備交貨延遲,出口數量反而從2021年的94艘減至83艘,由於2023年生產出貨的訂單,都是2020年和2021年接獲,因此2023年出口可望更好,未來3到4年也已排好訂單生產期程,前景看俏。
台灣光罩(2338)受到中國疫情爆發導致子公司晶圓代理業務受到影響,去年12月營收呈現短暫下滑,但晶圓光罩訂單暢旺且產能維持全線滿載,2022年合併營收77.41億元、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