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後續治療的搜尋結果,共246

  • 《興櫃股》全福神經營養性角膜炎孤兒藥 如期申請美二期臨床

    全福生技(6885)今(31)日宣布,開發中治療神經營養性角膜炎(Neurotrophic Keratitis, NK)新藥BRM424繼去年底獲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Orphan Drug Designation, ODD)後,如期向美國FDA申請二期臨床試驗。若FDA經30天審期無回覆意見,該二期臨床試驗將於上半年啟動。

  • 白血病藥CAR-T 有望過四關納健保

     治療白血病頗具效果的再生醫療製劑CAR-T,有望納入健保。健保署長石崇良30日透露最新進度,目前廠商已經提報醫療科技評估報告,現在準備開專家會議討論是否進入下一階段納入健保的規劃。

  • 對抗兩大婦癌 及早部署保障

    對抗兩大婦癌 及早部署保障

     癌症連40年位居國內十大死因之首,衛福部前年發布「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十大癌症死因,女性癌症就占兩項,分別為第四名乳癌及第十名卵巢癌,婦癌對女性健康影響不容小覷。壽險業者建議,女性除必備實支實付或住院日額醫療險,也應及早規劃癌症險、實物給付型防癌險或重大傷病險等保障,轉嫁治療癌症經濟風險。

  • 腸躁、頻尿竟是椎弓骨折 醫推這治療免開刀

    腸躁、頻尿竟是椎弓骨折 醫推這治療免開刀

     45歲余姓男子長期有腸躁及頻尿症狀,求醫都找不出病因,後來出現下背痛,檢查才發現他的椎弓已骨折,但男子不想開刀,南下高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診治,院長楊椒喬更發現男子椎弓骨折合併腰椎滑脫且壓迫神經,導致腸躁與頻尿,建議他以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治療,2個半月就解決男子多年困擾。

  • 腸躁、頻尿恐是「這裡」骨折釀禍 醫推這方式免開刀

    腸躁、頻尿恐是「這裡」骨折釀禍 醫推這方式免開刀

    45歲的北部余姓男子長期有腸躁及頻尿的症狀,多次求診都找不出病因、更無藥可解,後來更出現下背痛症狀,診斷出來發現男子的椎弓已經骨折,但男子又不想開刀,於是南下到高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診治,院長楊椒喬發現男子不只椎弓骨折,還合併腰椎滑脫且壓迫神經,導致腸躁與頻尿,因此建議他以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治療,一次解決男子所有困擾。

  • 7旬翁心臟衰竭瀕臨換心 奇美醫強化治療團隊助重生

    7旬翁心臟衰竭瀕臨換心 奇美醫強化治療團隊助重生

    70歲黃先生前年某晚睡到一半無法呼吸,送醫急診被告知心臟衰竭,已到了須心臟移植的地步,一度緊急插管並使用強心升壓劑治療,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功能強化治療團隊介入照護後,穩定病情,出院後銜接心臟衰竭急性後期整合照護,透過跨領域團隊照護及後續門診追蹤,落實居家生理監控及居家心肺復健,黃先生未再住院,他形容「黑白人生回到彩色」。

  • 三類保障 強化女性癌險

    三類保障 強化女性癌險

     據衛福部發布《婦女需求趨勢研究報告書》發現,女性乳癌、卵巢癌及肺癌死亡人數均有上升趨勢。壽險業者建議女性族群,除了必備基礎醫療保障,如實支實付醫療險或住院日額醫療險外,更應及早規劃「癌症險、實物給付型防癌險或重大傷病險」等保障,以轉嫁治療癌症的經濟風險。

  • 癌症最奪命 提前部署更安心

    癌症最奪命 提前部署更安心

     癌症已連續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2022年更有多位藝人因罹癌病逝,讓民眾再度正視癌症對生命的威脅。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治療癌症的方式日新月異,伴隨而來的是鉅額的醫療費用,可能會拖累家庭經濟。壽險業者建議,民眾應提前部署防癌保障規劃,並養成健康的飲食、運動習慣,才是遠離癌症、對抗癌症的最佳解方。

  • 陸3歲男孩罹「兒童癌症之王」 醫藥費90萬家長急籌錢

    陸3歲男孩罹「兒童癌症之王」 醫藥費90萬家長急籌錢

    中國湖南省衡陽市一名3歲男童,因反覆發燒和嘔吐,加上不愛走路,檢查發現罹患俗稱「兒童癌症之王」的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目前為止已經做過7種療程的化療,後續還有25個療程放射性治療以及造血乾細胞移植,加上抗感染、抗排異治療,所需花費保守估計要20萬人民幣(約90萬新台幣),讓父母十分心疼。

  • 9旬奶奶拐到腳就骨折  竟是「骨質疏鬆」惹得禍

    9旬奶奶拐到腳就骨折 竟是「骨質疏鬆」惹得禍

    苗栗縣91歲游姓老婦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但平日裡都能正常的生活作息,一日在家行走時不小心拐到腳,當下感覺左大腿疼痛不已,家屬將她送至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確認為股骨頸脆弱性骨折。先由骨科醫師安排手術治療,術後當天左大腿的疼痛感就消除許多,之後轉入復健病房,進行復健科急性後期照護計畫(簡稱PAC),由物理治療師、營養師、護理師、個管師透過專業合作,幫助游奶奶順利恢復行走功能,出院後也能回歸後續日常生活。

  • 耳鳴合併耳悶持續未改善 醫示警:恐1癌症上身

    耳鳴合併耳悶持續未改善 醫示警:恐1癌症上身

    搭飛機的時候或電梯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因為氣壓的變化而感受到耳悶、耳鳴的症狀,短暫的症狀可以用吞嚥來恢復正常;有些人卻是因為疾病,長期受到耳鳴的困擾,常見會造成耳鳴的疾病像是中耳炎,經過藥物治療就能痊癒。不過,耳鼻喉科醫師提醒,還有一種疾病恐怕是耳鳴族群萬萬料想不到,那就是令人聞風喪膽的癌症之一「鼻咽癌」。

  • 南山美元利變險 首罹癌添保障

    南山美元利變險 首罹癌添保障

     通膨高漲、手上資金有限,現代人最好買一張保單多功能較有保障。南山人壽指出,南山人壽持續精進商品設計,近期於銀行通路推出「南山人壽新多美好美元利率變動型終身保險(定期給付型)」,用斜槓精神創新保單設計,除壽險保障,也提供「首次罹患癌症保險金」給付,在照顧家人同時,也為自己強化癌症保障,一張保單即享有多重保障,滿足自益、他益的雙重需求。

  • 8成膀胱癌患者都有1狀況 醫:腰、下背痛務必警覺

    8成膀胱癌患者都有1狀況 醫:腰、下背痛務必警覺

    泌尿道上皮癌是台灣常見癌症,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泌尿道上皮癌病人以膀胱癌為多,一年有約2400名膀胱癌新發個案,當年因膀胱癌而喪命者,也有超過千人,對台灣家庭、健康照護負擔影響不容小覷。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蘇祐立說,早期膀胱癌(表淺型)治療相對單純,通常開刀就有不錯的效果;但膀胱癌麻煩之處在於容易復發,也有遠端轉移風險,病人就算完成首次治療也務必定期追蹤。

  • 他長期鼻竇炎「突上排牙爆痛」 醫一查嘆:已罹癌3期

    他長期鼻竇炎「突上排牙爆痛」 醫一查嘆:已罹癌3期

    據估計,台灣一年就有430萬人因為鼻竇炎就醫,平均每5人就有1人,比例相當高,耳鼻喉科醫師表示,慢性鼻竇炎若長期不治療,罹患鼻咽癌的比率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曾有一名患者長期鼻竇炎未治療好,某日突然因上排牙齒劇痛,就醫檢查發現已是鼻咽癌3期了。

  • 頭份為恭醫院協助中風病患 找回生活基本能力

    頭份為恭醫院協助中風病患 找回生活基本能力

    38歲的陳姓男子因上班忙碌經常熬夜,三餐不正常,平時也沒有運動的習慣,月前突發腦中風,經送入頭份為恭醫院住院後,經過6週的高強度復健,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高壓氧及中醫針灸治療,陳先生目前已恢復獨立執行基本日常生活能力,漸漸朝著回到職場工作的目標前進。

  • 婦女骨痛就醫竟是晚期肺癌 靠免疫療法新組合重獲新生

    婦女骨痛就醫竟是晚期肺癌 靠免疫療法新組合重獲新生

    40多歲林小姐家庭與事業兩頭燒,但身體頻頻出現疼痛,原以為是太過疲勞,但休息後狀況未改善,就醫才發現是肺癌晚期,且轉移到骨頭。所幸找到免疫標記,靠免疫療法新組合治療縮小腫瘤明顯,身體的疼痛感也消失,病情得到穩定控制。專家表示,組免疫療法新組合一方面從促使T細胞成熟的上游(抗CTLA-4)抑制癌細胞,另方面從增進T細胞辨識癌細胞能力的下游(抗PD-1)對抗癌細胞,透過上下游圍堵的方式,讓癌細胞無所遁形。

  • 好不了的關節痛與扭傷 恐是不正常血管在作怪

    好不了的關節痛與扭傷 恐是不正常血管在作怪

    45歲的黃小姐因跌倒導致右肩膀與腳踝受傷,即使黃小姐在受傷的第一時間已配合中西醫的建議積極治療,但看似痊癒的受傷部位仍隱隱作痛。強烈的疼痛感,使黃小姐無法使用右手牽孩子走路、步行更是走沒幾步就得坐下來休息。所幸她陸續在去年跟今年於三總的整合疼痛治療中心,進行創新的導管微創治療,從根本消除不正常的血管,方能重啟正常生活。

  • 仁新LBS-008 拚明年Q2完成三期收案

    仁新LBS-008 拚明年Q2完成三期收案

     仁新(6696)「一藥二用」策略奏效!總經理王正琪24日表示,LBS-008用於治療斯特格病變(STGD1),預計明年第二季完成三期臨床試驗收案,最快2024年期中分析,有機會成為全球首款治療該眼疾的口服藥物;而治乾性黃斑部病變也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啟動二/三期試驗,預計二年內完成收案。

  • 仁新急性白血病新藥 LBS-007申請澳洲臨床一/二期

    仁新醫藥(6696)旗下全癌症候選新藥LBS-007向澳洲CALHN人類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遞交治療急性白血病的一/二期臨床試驗審查申請 (IND),搶攻癌症用藥未被滿足醫療市場。仁新總經理王正琪表示,LBS-007是運用新一代抗癌標靶CDC7所開發的嶄新小分子新藥,臨床前研究顯示可用於治療多數癌症,有信心加速LBS-007的臨床試驗進程、爭取及早上市。

  • 五成乳癌患者需化療「半套」降階治療 副作用減輕

    五成乳癌患者需化療「半套」降階治療 副作用減輕

    「化療是妳對抗癌症時的武器!」本身也是乳癌癌友的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許多癌友抗拒治療,是因為掉髮、不孕等這些副作用使他們卻步,後續未知的治療歷程是許多癌友對疾病最大恐懼,但現在已經有許多副作用緩解藥物,此時加強醫護溝通,才能降低不了解化療所產生的恐懼感。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