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徐直軍的搜尋結果,共38筆
大陸通訊設備巨頭華為突破美國封鎖,推出Mate 60系列搭載中芯7奈米晶片引發關注,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日前指出,只有堅持使用國產晶片,才能讓技術慢慢進步,他也坦言目前國產晶片與國外相比確實有差距,就如同「小學生面對博士生。」
中國財政部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8月累計,大陸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兆1796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66.8兆),同比增長10%,其中靠大陸國內增值稅增長70.7%,拉高增幅。此外,華為最新上市旗艦手機Mate 60 Pro搭載的大陸國產7奈米製程晶片,與先進晶片頗有差距,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北京強調,如果華為不去用大陸國產晶片,這個差距永遠是差距,要慢慢追上去。
華為新手機受全球關注,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華為已經上調Mate 60 Pro下半年出貨預估20%至約600萬支,並稱2024年華為對於高階手機零組件的採購量為3,000萬~4,000萬支。
財經雜誌「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其中華為排名暴跌15名,首次跌出前100名,顯示面臨美國制裁打擊,手機業務大幅衰退,確實影響到華為的整體實力。事實上,高層也坦言,華為整體營運依然受到嚴峻的外部環境與非市場因素干擾。
大陸資通訊設備業者華為28日公布,2023年第一季營收年增0.8%至人民幣(下同)1,321億元,淨利率2.3%,創下近五年最低水準。陸媒估算,華為第一季淨利年減46.1%至30.38億元左右,淨利之所以銳減,可能與該公司不斷加強基礎軟硬體的研發投入有關。
受到拜登政府一波波制裁衝擊,華為去(2022)年營收僅微增0.9%,但淨利暴跌逾68%,創史上最慘烈紀錄。華為這次財報發表會以梅花為背景圖,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坦言,嚴峻的外部環境和非市場因素,持續影響公司營運,不過他強調,今天的華為就像梅花,因為經歷嚴寒淬煉而飄香,面對巨大壓力,華為有信心戰勝艱難困苦,持續生存和發展。
大陸媒體今日傳出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內部會議上透露重大技術進展,指稱華為在EDA等3大半導體工具軟體上均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將完成對其全面驗證。
拜登政府禁止對大陸出口「晶片之母」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讓大陸沒有軟體設計3奈米及以下先進晶片,但危機就是轉機,陸媒報導,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首次披露軟體設計工具最新進展,稱華為已在晶片領域完成14奈米以上EDA工具國產化,今年將完成全面驗證。
華為日前在深圳華為阪田基地舉行產品研發工具階段總結與表彰會,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及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孟晚舟多位高管出席大會為研發工具團隊頒獎和授旗。徐直軍更誓言打造從沙子、礦石到產品的領先、產品研發工具,徹底擺脫對西方產品開發工具的依賴,突破烏江天險,實現戰略突圍的口號已吹響。
中國大陸資通訊大廠華為挺過美國多方制裁,2022年全年預估營收達人民幣(下同)6,369億元,扭轉先前收入下滑態勢。華為也不吝回饋員工,最新公布的2022年度分紅方案為每股1.61元,不僅高於2021年,預估分紅總額將破600億元,讓不少華為員工甚為驚喜。
大陸華為公司多年來持續推動光纖寬頻升級,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中國國內寬頻應用已經跨越了傳統的銅線寬頻,進入全面普及的千兆光纖寬頻時代。華為讓每個用戶在家庭任何地方都能通過Wi-Fi 6接入,做為為光纖寬頻體驗的基本要求
大陸科技巨頭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發表2023年新年致辭,預計華為2022年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下同)6,369億元,經營結果符合預期。參考早前公布,華為2021年全年收入年減28.6%至6,368億元,顯示華為2022年收入止跌回升。
大陸通訊巨頭華為被美國制裁數年之久,手機業務受到晶片供應限制大幅萎縮,先前頻傳華為將轉投資造車領域,進軍電動車市場,儘管該公司多次出面闢謠,但仍引起市場無數揣測,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重申無意造車,坦言「我們很明白在求生階段,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美國2020年嚴厲斷供晶片後,華為以往的營收主力智慧型手機業務名存實亡,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日前表示,2021年華為手機收入將減少300億至400億美元。
大陸資通訊設備大廠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17日表示,預計年底將有至少3億台設備將搭載其自行研發的鴻蒙系統;不僅如此,華為在雲端服務市場布局亦不容小覷,目前已有41個國家簽署合作協議,顯示華為已挺過美國抵制,重振發展步伐。
大陸科技巨頭華為28日公布2021年首季財務數據,在出售榮耀品牌等影響下,華為期間營收大幅衰退16.5%,不過淨利潤較2020年同期大幅反彈27%,成為亮點。
全球晶片短缺問題嚴重,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指出,美國對大陸企業制裁,是引發全球晶片荒的主要原因。他認為,美國對華為貿易限制破壞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信任關係,因此很多國家開始推動自己製造晶片,避免出現斷貨風險。
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集團2021年在智能汽車部件研發投資將達10億美元,推出汽車品牌「華為inside」。他並重申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的決策,從2018年至今沒有改變。
華為12日舉行全球分析師大會。華爾街見聞報導,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2021年華為的目標還是活下來,但希望能活得好一點。面對未來發展,華為將加大了研發投入,並公布五大關鍵戰略,其中汽車領域也是布局點。徐直軍表示,雖然不造車,但華為也想跟車企合作開創一些好的商業模式,會選擇合作夥伴深度合作。今年第四季,「華為inside」標識的智慧汽車將陸續推出。
華為近期頻繁對雲端業務調整,繼一周前華為取消雲與計算BG,更名為「Cloud BU」後,近日華為再次動刀,任命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擔任華為雲董事長,並由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擔任華為雲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