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復健科的搜尋結果,共172筆
35歲的溫小姐在餐飲業工作,工作時不慎被開水燙傷背部,診斷為背部2至3度燒燙傷。在傷勢穩定後,由苗栗縣政府勞青處轉介至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職業醫學科就診,透過詳細的評估後,訂定個別化的職能復健訓練計劃。經過生理強化48小時、心理強化12小時的訓練後,溫小姐已能重新回歸職場。
69歲潘姓老翁日前外出不慎摔落一層樓高水溝底部,頭部重創昏迷不起險癱瘓,所幸及時送醫,在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團隊精準高位頸椎手術後康復,奇蹟似的能重回田裡務農、上下樓梯。院方表示,潘翁在零時差的手術前後完整照護,加上家屬積極配合,才能在3個月內迅速恢復。
扁平足是一種足弓塌陷的先天性足部疾病,因為足弓塌陷時像鴨母蹄,所以又稱「鴨母腳」。恩主公醫院復健科醫師薛千川指出,30%的孩童有足部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是扁平足,若沒有在兒童時就接受治療,可能會造成行走上的困擾。
電影《愛情藥不藥》安海瑟薇飾演一名帕金森氏症患者,為了不造成男友的照護負擔而提出分手。什麼是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的成因又有哪些?從身體某一部分有不自主的發抖,到站立或走路時身體前彎,有時越走越快向前衝。為什麼帕金森氏症像「抽疊樂」一樣,漸漸地奪去患者的完好健康?一起來關注困擾少數高齡長者的神經性退化疾病-帕金森氏症。
奇美醫院南科診所在地深耕逾20年,因應周邊居住及就業人口快速增加,今年新增心臟血管內科、胃腸肝膽科、精神醫學科改為紓壓門診、復健科及兒科等5大門診科別,另外在南科診所斜對面、3000多坪的土地,奇美醫院正籌畫設立「南科醫院」,今年底相關審核通過的話,可望2年後落成營運。
彰化70歲的郭姓阿嬤全身痛了30年,各科都看遍了,被評估是纖維肌痛症,疼痛科醫師要她與疼痛共存,她輾轉找到擔任衛福部彰化醫院高壓氧中心主任的骨科醫師陳柏辰,接受建議嘗試高壓氧治療,效果良好,疼痛緩解,也改善了失眠的老毛病。
40歲的小朱兩周前突然臉歪嘴斜伴隨右側肢體無力,緊急呼叫救護車送至頭份市為恭醫院急診室,經醫生救治後診斷為急性腦中風並伴隨右側肢體無力,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小朱加入「急性後期之醫療整合照護計畫」,透過團隊訂定符合個人化需求治療計畫,讓病人能在黃金治療期限內,接受高強度復健及整合照護。
從事電線工程技師的蕭先生,每天因工作需要連接電線而長時間使用手腕和手指,在5個月前逐漸出現左手第1至4指手指麻木的現象,嚴重時干擾睡眠和影響平日生活(如開車),經過骨科和復健科診斷為腕隧道症侯群,因其不想開刀,醫師建議可採用針灸或傷科推拿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全新打造「智能復健中心」,引進由奧地利研發的復健機器人,針對病人步行能力、手臂及手部功能提供精準、高強度、高重複性訓練,有助於腦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腦性麻痺等神經系統疾患病人復原。副總統賴清德20日出席揭牌儀式,引用復健前輩一句話「醫學為生命增加歲月,復健讓歲月增添生命」相贈;同時指出,中山附醫有豐富經驗及最先進智能科技,未來對民眾在復健上的幫助將更大。
年齡增長等原因可能導致「肌少症」,造成肌力下降、行動不便、甚至失能。多數肌少症的患者會出現體重下降、腿圍變細的情形,然而有些患者看似肥胖,實際上卻是肌少症;這是因為雖然肌肉萎縮,取而代之的則是脂肪組織堆積,因而形成所謂的「肌少性肥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楊蕙黛主任將於本文詳細說明有關肌少症可能會影響的範圍及治療方法。
為加強腦中風病人的吞嚥功能,減少鼻胃管留置,以降低吸入性肺炎發生率並提升病人生活品質,台中榮總整合多個科別成立「吞嚥障礙跨領域照護團隊」;64歲林大哥因右側小腦中風後,失去了正常吞嚥的能力,他帶著鼻胃管到台中榮總接受復健治療,經不到半年時間成功拔除鼻胃管,並能與心愛的家人一同品嚐他最喜歡的小吃和貢丸湯。
35歲林先生是上班族,半年前跳投籃失敗導致右臂劇痛,以為是梨狀肌症候群前往中醫、復健科及骨科求診,症狀仍然反反覆覆,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腰椎間盤突出症併神經根壓迫。醫師提醒,臀部疼痛不一定是梨狀肌症候群,但由於該症狀網路資訊多,容易使患者被誤診。
(今日大暑、才過九時窗外即是蒸燃之牢、醒了很久、什麼都不太能做的日子先等到的是溼氣、室溫三十三溼度七十餘,一早開啟空調嗎、母親還在節電忍耐咧、諸如此類的情緒小機制此起彼落搔刮神經、頸與腰的骨刺幽幽困擾著、喔不、是藉口而我靠藉口寬慰自己,為何不行、離開疲憊十餘年的工作讓人疲憊、離開愛情更是)
不少上班族都有出現過手麻症狀,手麻時就會忍不住「甩手」,認為可以幫助舒緩,醫師不建議這樣做,因為甩手可能導致神經壓迫更嚴重,可以將手掌往後輕壓,讓手背及小手臂呈現90度,手麻狀況就會消失;不過最重要的是平時維持良好姿勢,並做舒緩運動幫助改善。
彈力帶不止能健身!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11日由復健科腦中風病友聯誼會,帶領病友們進行肌力訓練,教導患者正確使用彈力帶輔助運動,幫助患者引導出好的伸展運動、提升動作品質,進而提升復健療效。
民眾若發生腦中風,復健是治療不可缺少環節。衛福部桃園醫院表示,中風病人床邊的運動訓練可以多做抬臀運動,可以增加骨盆穩定度,並提醒中風的初期要強調動作的正確性,因為錯誤的動作就會讓大腦養成錯誤的動作模式。
先前一名45歲男性,平時熱愛打棒球,五年前因左膝半月板破裂進行修復手術,但最近右膝也開始出現走路無力等症狀,特別是在激烈運動後,疼痛緊繃感更加明顯。到醫院復健科檢查後發現,前十字韌帶嚴重拉傷、積水,經醫師診斷需進行PRP增生治療,來改善疼痛、修復組織提升關節穩定。
新竹1名45歲男性,平時熱愛打棒球,5年前因左膝半月板破裂進行修復手術後,最近右膝也開始出現走路無力等症狀,尤其是在激烈運動後疼痛緊繃感更加明顯,到醫院復健科檢查後才發現,前十字韌帶嚴重拉傷、積水,經醫師診斷需進行PRP增生治療,不但改善疼痛、修復組織,提升關節穩定。
高雄長庚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已成立20年,整合骨科、復健科、中醫科、身心科與放射診斷科,提供職業選手們良好醫療照護,榮獲2022年國家品質標章(SNQ)認證,更獲得代表台灣第1的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銅獎,職棒選手林智勝、標槍選手鄭兆村昨日也現身分享接受治療的經驗。
出血性腦中風為國內重大死因之一,其中出血血量、部位、是否引發腦水腫、水腦,進而導致腦壓升高,是決定出血性腦中風病人預後的重要因素。即時正確的診斷並進行開顱手術,可有效改善病人預後。開顱手術是依照出血部位和深度來判斷,部分病人以3-4公分的頭部傷口進行微創手術,並透過腦內視鏡,減少手術中腦部周圍組織的破壞,不僅縮短手術時間,也減少手術失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