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循環商業模式的搜尋結果,共75筆
中華開發資本與鴻海科技集團9日簽署合作備忘錄,規劃共同成立開鴻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期盼引領資金投入永續發展的綠能產業,提供企業亟需的綠電,同時創造相對穩定的投資收益,公司資本總額目標60億元。
上緯投控(3708)創新產品可回收熱固材料「EzCiclo 易可收」奪得國際獎項,董事長蔡朝陽說,熱固性複合材料的回收一直是複合材料行業面臨的一個問題,非常自豪邁出了第一步,這是開拓循環經濟一個很好的開始,將成為未來複合材料行業的巨大潛力,將持續開發更多元的熱固材料回收的解決方案。
「化腐朽為神奇!」台中市綠藤生機、寶綠科技公司,使用梧棲漁港內打撈回收的海洋廢棄物,製作成洗髮精容器及海廢再生料,不僅提高海洋廢棄物循環產品的經濟價值,也開拓更多元的商業模式;環保局指出,兩家公司榮獲「海洋廢棄物循環產品標章」表揚,肯定企業保護環境資源不遺餘力。
經濟部24日辦理「2050淨零轉型關鍵戰略-『商業節能戰略』社會溝通會議」。會議採實體與線上併行方式,邀請政府、民間團體、協會代表等總參與人數超過70人,該場會議為經濟部繼節能戰略(整體戰略)與工業節能會議後,第三場次的社會溝通會議,透過持續與公眾溝通,凝聚共識,以達成我國2050淨零轉型目標。
減碳已為國際重大趨勢,經濟部長王美花指出,減碳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是無法迴避的現實。目前企業、產業界減碳進程仍遠遠不足,因為台灣中小企業上百萬家,迫切需要「以大帶小」模式,經濟部的立場亦採取與業者共同合作,讓減碳更有成效。
經濟部4日舉行2022臺灣循環經濟週系列活動,在高雄展覽館舉行循環材料創新應用新路徑技術研討會。由今年度成功輔導千盟、中佑、竹路、元鼎4家廠商,發表創新循環技術研發成果及商機,聚焦如何透過循環新路徑,將鋼鐵、半導體、煉鋁等產業製程副產品或廢棄物,藉由創新技術進行跨產業材料循環應用,落實減廢、減碳、高值化的循環效益。各家廠商研發成果,亦於「TASS2022亞洲永續供應循環經濟會展─台灣永續主題館」中進行實體展示。
因應全球致力淨零目標,「循環經濟」成為重要關鍵解方並蔚為國際熱門議題;為推動台灣循環經濟永續策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中鼎教育基金會、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與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於10月5日及6日,在國立清華大學共同主辦「2022第六屆循環經濟綜合與創新解決方案國際會議」系列活動,線上結合實體活動吸引超過400位產官學研代表及意見領袖共同參與。
時尚產業正在經歷數位化轉型,朝著永續方向發展,變得更加包容和個性化,這為具有創新商業模式的企業帶來龐大的機會。我們找出未來十年裡對時尚產業影響最大的發展趨勢,以便於為客戶作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東協國家響應氣候行動,大力推進綠色轉型,也為台廠帶來向外拓展業務的切入點。產學界專家21日表示,當前包括智慧城市、電動車與交通建設、農業等面向都是台灣企業有望與東協國家加深合作的產業領域。
循環經濟救地球!
國發會公布台灣淨零碳排路徑圖,同時歐盟也發布綠色新政,歐洲經貿辦事處資深專家暨經貿組長雍青龍在論壇上,以「歐盟綠色新政」為題發表演講。雍青龍表示,受到氣候暖化影響,世界各國經歷破紀錄的熱浪與寒害,氣候中和不再是選項,而是必要之務,為此,歐盟因應氣候變遷挑戰,推動歐洲新政,引領歐盟走上綠色轉型的道路,最終目標是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
對於目前台灣農業碰到的困境,李志弘指出包括糧食自主率不到30%、農業操作人口非常老化等,這些都是相當嚴重的問題。而在糧食自主率無法提升、以及農業操作人口無法有效增加的情況下,意謂著後面的通路將無法有效拓展,這是目前急需處理的癥結點。他舉荷蘭、以色列為例,雖然這兩國糧食自主率僅20多%,但是它們的通路卻可以出口到整個歐洲。所以ESG商業模式如何轉化成可行的方案,是目前實際推動糧農循環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
為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制訂碳定價政策與碳稅相關制度。世界銀行報告指出,目前有64個碳訂價機制,今年仍有不少規劃持續增加中;預計可總管制全球21.5%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碳稅機制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對於溫室氣體排放成本方面,提供一項在國內商品和進口商品之間,建立公平競爭環境的經濟手段。但,碳定價真的能實現淨零碳排嗎?世界銀行指出,雖然各國政府喊出淨零目標,但多數的短中期目標與碳價,都只是包裹在政策之下的方案,對於要達到《巴黎氣候協定》所制定的目標,仍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光洋科(1785)於1978年成立,迄今將進行第三個轉型,第一個轉型是在1998年,從貴金屬回收轉型為功能性靶材,並跨足聲、光、電、磁、熱領域,進入光儲存媒體的發展,並從回收工藝轉向材料科學。
台糖公司落實循環經濟理念,投資興建牡蠣殼生技材料廠,回收廢蚵殼,萃取碳酸鈣製成產品再利用,嶄新的循環商業模式深獲肯定,並於5日獲頒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循環績優企業」一星級獎殊榮。台糖會持續努力,引領產業追求資源永續循環。
中衛發展中心首次與Pop Up Asia合作舉辦的「Asia 10 × 10 Demo Day」,已於10月27日登場。該活動從品牌、消費者和市場端三大面向探討亞洲生活風格產業新趨勢,強調「打造品牌個性」是永續經營的核心課題。並邀請「元泰竹藝社」、「卓也藍染」共同參與,從消費者的覺醒,解析創業者如何用創意實踐責任生產,與消費者共同展現對社會美好、環境永續的追尋,達到更符合期待的創作產品,發揮出正向、良善的影響力。
針對全球矚目的氣候變遷和碳排議題,G20承諾各國將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目標,由台灣永續供應協會主辦的2021年亞洲永續供應+循環經濟會展,就是要扮演我國的先鋒部隊,整合產官學界,從政策面和產業面,積極進行台灣的綠色轉型,進而在世界主流市場上取得優勢地位。
2021年亞洲永續供應暨循環經濟會展(TASS),將於11月10日至12日起,在高雄展覽館一連舉行3天,今年主題以淨零排放、再生能源、以及永續金融等三大主軸,鎖定跨產業、多元性、國際化三大面向展開,共有來自11個國家、超過百家業者,共襄盛舉。
於世界地球日上線的永續時尚品牌FYNE,強調使用回收料生產,當衣服不穿之後,還能再次被回收再生,落實永續循環,品牌總經理王志仁表示,只有打造方便回收的管道,才能使消費者、紡織廠踴躍參加,故以密度最高的超商為做為回收據點,方便消費者主動將淘汰的舊衣物回收。
近期受COVID-19疫情影響,台灣各產業皆受到衝擊,對於餐飲業、計程車業影響甚鉅;高雄市政府由「團結抗疫、互助防疫」的精神,整合資源推出「高雄好家載-防疫互助經濟」服務,將LINE公司、點餐平台/市場/夜市、物流業(計程車隊/機車快遞業)及一卡通公司整合,以數位科技、電子支付的力量支持防疫宅經濟,是一項讓市民、餐飲業/市場/夜市及物流業三方受益的互助經濟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