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微菌研究的搜尋結果,共22筆
這些研究很驚人吧!而且大腦的健康不能全靠單一菌株。腸道內有數萬億種不同的菌,只要不過量,就沒有害處。事實上,它們的能力很驚人,可以讓你內外健康、狀態良好。消化食物、釋放奇妙的化學物質、從腸道提供關鍵訊息到大腦。我們現在明白,心情要穩定,有賴於胃腸道裡住著不同類型的好菌,也就是所謂的微生物群多樣性。
「去呷賽啦!」已變成民眾的玩笑話,但根據醫療進步,如今「呷賽」真的能治病了。高醫岡山醫籌設營運處執行長吳登強在醫療科技展上發表「呷賽」與治病的奧妙關係,吳登強解釋,民眾平日所吃的益生菌僅能補充少數的腸道好菌,而糞便內的細菌量高達10的12次方,且在台灣腸道微菌叢植入術已通過特管辦法,未來「呷賽」真的能成為醫療妙招。
科學家在加勒比海法國屬地瓜德羅普(Guadeloupe)一處溼地發現至今已知全世界最大的細菌-華麗硫珠菌(Thiomargarita magnifica),這種細菌長約1公分,有如人類的眼睫毛,肉眼可見。
抗生素治療可以抑制細菌生長,但當抗生素濫用、具有抗生素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的微生物數量增加繁衍,會使得抗生素治療策略效果降低。根據英國政府委託研究估計,2050 年全球可能有 1,000 萬人死於抗藥細菌感染,例如院內感染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艱難梭狀芽孢杆菌(C. difficile)。
慢性腸道發炎患者逐年增加,且目前尚無法根治。最近國內研究團隊發現,若剔除一種特定基因,或植入一種全新發現的菌種,有望增強腸道屏障作用,維持腸道微菌叢的平衡,幫助病人擺脫肚痛、腹瀉、血便的長年困擾。
廣義來說,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功能絕對不是只有運送食物和消化吸收這麼簡單,「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說的就是腸道與腦部之間的緊密關係。若是腸道發炎引發「腸漏」(leaky gut),就會連帶引發大腦傷害形成「腦漏」(leaky brain),腦部恐慢性發炎,成為巴金森氏症的高風險族群。
2016年,科學家在日本一處塑膠回收中心周圍的土壤和污泥裡,發現一種可以分解塑膠的細菌,這種細菌可以分解PET塑膠(Dacron,達克綸),它們演化出一種相當特別的消化酶。科學家認為日本發現的細菌應該不是特例,因此擴大調查,現在確實發現更多的分解塑膠的降解酶。
說起太空上的科學研究,第一個浮上腦海的往往是探索外空的物理研究。但除此之外,還有生物學實驗。根據《Nature》期刊所述,截至目前為止,在太空上執行的實驗超過 3,000 項,其中有 1,200 項就是涉及生物與生技領域,甚至超出物理實驗 300 項。
呼吸道感染治療新應用!台灣科技大學醫工所教授廖愛禾率領團隊,將超音波結合微氣泡疫苗與霧化式微氣泡藥物,把類固醇藥物吸附在微氣泡上,在微氣泡進入肺部後,藉由超音波能量打破微氣泡,釋放藥物,期望能迅速開發出新型冠狀病毒微氣泡疫苗與治療藥物的載體吸入器,相關技術也可以應用於毛髮生長藥品、內耳藥物輸送等醫療領域。
氣候變遷對全球威脅從未止息。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帶領研究團隊,成功創出全球首株「合成嗜甲醇菌」,此菌可利用由溫室氣體轉化成的甲醇,生產像是化學品、藥品及燃料等高價值含碳化合物,能為碳循環開闢更多可能性。研究論文今年8月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細胞》(Cell),被譽為「合成生物學的新標竿」。
人們對公衛日益重視,也突顯了發展「快速鑑定」技術的重要性。「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無論是針對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皆適用之。Ota Samek博士在捷克共和國科學院的科學儀器研究所帶領著一個生物光子學與微流控光學研究團隊,使用Renishaw 拉曼光譜儀系統測試新型葡萄球菌鑑定方法,為快速診斷和治療傳染性疾病打開了通道。
疫情在全球肆虐,大家戰戰兢兢,大專院校陸續將所學結合時下議題,做防疫相關的研究與防護用品。東吳大學微生物系就進行實驗,用棉花棒隨機採集生活中使用的物品上,究竟有多少細菌,而實驗結果顛覆許多人的印象。
要長保青春,不必花大錢買昂貴的保養品,也不必打肉毒桿菌做微整型,甚至不必上醫院拉皮。研究顯示,讓口內細菌保持平衡,就能讓人保持青春。
吃大便可以治病?沒錯。這幾年,用糞便治療已成為顯學,不少科學家一頭栽進糞便領域,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肥胖、腸胃道、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可能跟腸道菌相有關,以後這些病人吃「屎」就可以改善病情,甚至有治癒的機會。
原來吃糞治病是真的?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吳俊穎早在一年半前完成動物實驗,發現腸道微菌移植 (糞菌移植)可治糖尿病,唯申請人體試驗,卻礙於法令保守卡在衛福部,被美國、荷蘭研究團隊搶得先機;為迎頭趕上國際微菌研究熱潮,國內微菌研究專家18日共同成立台灣微菌聯盟,期盼透過建立人才、技術以及資訊平台與國際接軌。
微菌是造成人類很多疾病的重要原因,台中榮總胃腸科醫師吳俊穎今天在台灣微菌聯盟成立大會中說,從糞便萃取腸胃道微菌治療糖尿病已完成動物試驗,盼能早日完成人體試驗。
原來吃糞治病是真的?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吳俊穎早在一年半前完成動物實驗,發現腸道微菌移植可以治療糖尿病,唯申請人體試驗,卻礙於國內法令保守卡在衛福部,原本是全球首例卻被美國、荷蘭研究團隊搶得先機;為迎頭趕上國際微菌研究熱潮,國內微菌研究專家18日共同成立台灣微菌聯盟,期盼透過建立人才、技術以及資訊平台與國際接軌。
新研究顯示當細菌暴露在殺菌銀溶液下時,它們就會變成「殭屍」,即使在死亡後也會去殺死它們活著的同類。這項研究結果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銀溶液殺菌能有持久效果,並有助於提高抗菌藥物的效果。
報導/張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