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德國德意志銀行的搜尋結果,共130筆
美國矽谷銀行因流動性不足無預警倒閉,因矽谷銀行與近半數美國創投支持的新創公司都有業務往來,令台灣民眾擔憂是否引發全球性金融風暴。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張其祿、總召邱臣遠今(21)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重新調整金融風險評定、調升資本適足率、充分揭露風險,提供更多事前預警,並研擬提高存款保險額度上限,為可能發生的連鎖風險打好預防針。
瑞銀集團(UBS)同意以30億瑞士法郎收購陷入危機的瑞士信貸,瑞士監管機構將瑞信價值170億美元的AT1(應急可轉債)債券註銷,升高外界對全球銀行業體質的擔憂,並拖累歐洲銀行股與相關債券周一(20日)再度遭遇雙殺。
瑞銀集團(UBS)同意以30億瑞士法郎收購陷入危機的瑞士信貸,不僅無法平息對瑞信風暴繼續延燒的不安,反而更加升高外界對全球銀行業體質的擔憂,並拖累歐洲銀行股與相關債券周一(20日)再度遭遇雙殺。
這一周全世界的焦點都在矽谷銀行(Silicon Vally Bank; SVB)破產事件!這家以矽谷創業圈為核心的地區銀行,算是美國的第十六大銀行,過去三年在疫情中科技業欣欣向榮,矽谷銀行也吸收了很多游資,這些低利吸進的存款,為了尋找投資回報,矽谷銀行,把這些錢拿去投資利率約一%的一到五年國債,但是去年一年的Fed暴力升息,一口氣升息七次,共十七碼,美國短債利率拉升到五%,債券價格大跌,SVB遭到重大損失。
美矽谷銀行、歐洲瑞信銀行相繼爆雷,金管會緊盯國銀以防被燒到。金管會主委黃天牧20日將赴立法院財委會進行專題報告,報告中顯示,金管會將緊盯五件事包括:國銀流動性、客戶集中度、有價證券投資、海外曝險與海外重大信用風險個案事件的觀察及通報。
繼矽谷銀行破產後,瑞士信貸又來添亂。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這兩大銀行爆雷,可視為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的餘波盪漾,一年升了18碼,一定會有事。他坦言,瑞士中央銀行金援瑞士信貸,根本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而德意志銀行股價不到10歐元,市值與德國經濟體規模完全不相稱,顯見歐洲銀行業經過歐債危機,體質愈來愈弱。
華爾街巨頭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發表年報,承認內部控管無效率、致使過去兩年的財報存在「重大弱點」,同時最大股東拋出不會注資的震撼彈,重擊瑞信股價,15日盤中崩跌27%,創歷史新低,而且一度熔斷。
華爾街巨頭瑞士信貸財務吃緊多時,值此美國矽谷銀行倒閉引發骨牌效應的敏感時刻,其最大股東拋出不會注資的震撼彈,不僅重擊瑞信,恐進一步推升歐美銀行危機的高壓。
據熟知相關事務的人士透露,德國國鐵(Deutsche Bahn)已經選擇了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三家銀行,負責管理該公司旗下物流公司信可(Schenker)的出售事項,估計出售價格最高在200億歐元。
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周四指出,由於較高的利率,讓該行第四季淨利增加12%,優於預期。德國商業銀行目前正進行大規模重整。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訪華備受爭議,德國及歐盟內部質疑他將商業利益優先於對華戰略,更指其短視近利。不過車廠賓士(Mercedes-Benz)執行長康林松(Ola Källenius)對蕭茲此行表示贊同,認為退出大陸是「絕對無法想像」的舉動。
台銀鳳凰城代表人辦事處於今年6月於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正式開業,呂桔誠在受訪時首度對外談及他對台銀進軍鳳凰城設置辦事處的策略與構想。台銀是首家於亞利桑納州開設據點的外資銀行。鳳凰城亦為美國第三大電子工業中心、半導體產業重要聚落,據了解目前已確定超過10家台資企業,會隨著台積電在當地設廠而進軍鳳凰城,台銀在此設立辦事處,可就近聯合紐約分行、洛杉磯分行,共同支持台積電及其相關的半導體供應鏈台廠海外布局的腳步,並建立更到位、密切的合作關係。
德國總理蕭茲4日率團訪問北京一天,並先後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總理李克強會談,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及中共二十大後,首位訪華的西方領導人。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柯比對蕭茲訪中行表示尊重,並稱美國不要求各國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
德國總理蕭茲昨抵達北京訪問一天,這是新冠疫情爆發、中共二十大閉幕後,首位訪中的七大工業國組織(G7)領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蕭茲時說,政治互信破壞很容易,重建卻很難,需要雙方共同呵護,中德應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共同抵制陣營對抗等因素干擾。會後,蕭茲重申,德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他也對兩岸的穩定及和平表達擔憂,強調台灣現狀的任何改變都必須是和平或雙方同意。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4日率團抵達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習近平表示,中德在變局、亂局中更應該攜手合作,建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蕭茲此行為新冠疫情爆發三年以來,首位訪中的G7(七大工業國)領導人,此行引發各界關注。
這是二十大後,第一位訪華的歐洲國家領導人,也是疫情後,G7第一位訪華的國家領導人。
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面臨嚴重能源危機,導致企業成本壓力飆升,通貨膨脹無法下降的嚴重後遺症,即使德國政府已經祭出紓困措施,幫助民眾與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但有不少企業仍傾向將業務轉移至生產成本較低或歐洲新興經濟體發展,接下來恐爆發出走潮,中小企業甚至面臨存亡危機。
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歐洲的能源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但其根源實際上可以追溯到衝突前幾年,歐盟致力於迅速綠能轉型 ,這導致歐盟區對於俄羅斯天然氣進口的依賴性,一直到新冠病毒大流行也是如此。
俄羅斯無限期切斷對於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令歐洲各大銀行趕緊備妥發電機等替代電力方案,同時盡一切所能節約電力,以因應冬季停電危機與能源配給制度的到來。
中美關係緊張,歐洲金融界也開始警惕可能衍生的經貿風險。德國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現任執行長齊芬(Christian Sewing)7日表示,中美緊張日益加劇,為德國經濟上依賴中國帶來風險,呼籲政界領袖應加快德國經濟跟中國「脫鉤」。他也提醒,不應錯誤地將中國和俄羅斯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