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德經濟的搜尋結果,共463筆
美國經濟數據表現佳,通膨恐仍將維持高檔,不過銀行接連出現狀況,聯準會腹背受敵,股市震盪加劇,台股則在彈升後轉趨震盪,個股依題材仍具表現空間,然也需留意風險與持股比重控管。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8日與來訪的德國總理蕭茲舉行會談後出席兩國多位部長與會的會議,議題包括東亞局勢等。日德發表共同聲明指出,將加強經濟安保合作,對抗中國的意味濃厚。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日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其中一大重點是穩經濟。學者7日分析指出,大陸經濟將面臨六大困難,包括即將接任總理的李強與常務副總理丁薛祥,因之前沒有國務院工作經驗,恐難有效協調各方。
德國工商會(DIHK)預估,最晚在今年底以前,俄烏戰爭就會讓德國蒙受高達1600億歐元,約1710億美元的損失,金額約占整體經濟成長4%。試算下來,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的人均GDP,將大減2,000歐元左右。
Dynata做的國際調查顯示,多數的德國人擔心高通膨,超過半數的民眾認為,上升的物價讓他們陷入財務困境。
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德國對華貿易逆差愈來愈大,經濟上對中國依賴程度創下歷史新高。這種趨勢引起不少經濟專家的憂慮,德國經濟研究所專家認為,現有的數據應該警惕,德國對華貿易正在「全速朝向錯誤方向發展,「一旦台海出現軍事衝突,德國經濟就容易受到敲詐」。
關於中國在美洲地區的偵察氣球風波尚未平息,歐洲的德國方面又發出針對北京間諜行動的新指控。德國聯邦憲法保護局局長說,中方在德國的間諜行動重點已經從過去的經濟領域擴展到了政治領域,令人擔憂。
歐元區2022年第四季經濟意外成長,令市場一掃對於經濟恐於冬季陷入衰退的擔憂。鑒於經濟強韌程度優於預期,加上通膨維持高檔,普遍預估歐洲央行(ECB)本周與3月例會都將升息2碼。
在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惡化並經歷疫情衝擊之後,其未來經濟發展是否能恢復過去榮景成為各界關注的問題。德媒引述智庫專家與政府機構的分析稱,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繁榮盛世已成過去,未來要達到GDP年增長率近5%會相當困難,大約只能在低速增長的2~3%間徘徊。
大陸17日公布,2022全年GDP增長3%。中國網引述大陸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17日表示,大陸生活秩序逐漸恢復,為經濟增長創造更好的條件,2023年大陸經濟一定會整體好轉。
暖冬化解能源危機,歐洲經濟展現韌性,歐元後市看升,美銀與德意志看年底升至1.1美元。
德國財政部長預計,德國2023年的通膨率將下降到7%,在2024年和之後將繼續降溫,但是相信較高的能源價格將成為一種新常態。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今天表示,如果俄羅斯主動結束在烏克蘭的戰爭,德國與俄國便有望重新恢復經濟合作。
通膨、升息貫穿整個2022年,今年期貨線上論壇邀請國票期貨總經理周武華、臺灣期貨交易所結算部經理許鈴佩、芝商所集團資深經濟分析師Erik Norland、德交所集團首席經濟分析師Olivier d’Assier、歐交所大中華區副總裁洪湘雅、元富期貨總經理黃正雄、兆豐期貨總經理凌墉宏等國內外著名期貨交易所與期貨商代表探討通膨與升息對期貨市場的挑戰與因應之道,分享業界實務觀點。
加拿大外長喬利說,將安排更多軍艦通過台灣海峽,以確認台海是「國際水域」。法國總統馬克宏訪美時與拜登討論兩岸議題,重申維持台海局勢的和平穩定至關重要。德國綠黨哈貝克領導的經濟部認為,北京最遲將在2027年併吞台灣,德國不能太依賴中國經濟。德不孤必有鄰,既然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關切、支持台海安全,讓台灣有更多安全感,那麼,蔡政府是否應調整兩岸政策,強化兩岸和平,讓世界對台灣放心?
被媒體披露的德國機密戰略文件顯示,德國經濟部將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性,收緊對華業務,減少對德中經濟項目的政治支持,此一「內部中國政策指南」經媒體報導後引爆極大爭議,德經濟部長哈貝克因此挨各界批評為「過於片面」、「脫離現實」與「意識形態驅動的、無能的中國政策」。
周五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十月出口下跌,超過預期。目前通膨高漲,供應鏈的緊張,都拉高了該歐洲最大經濟體在冬季衰退的可能。
德國首都柏林的議會今天成立友台小組,共有跨黨派16名議員加入,未來將全力推動台德關係,讓柏林成為德國第4個設有友台小組的地方議會。
德國媒體引述該國經濟部一份對華戰略內部文件顯示,中國可能會在2027年前發動對台攻勢,德國現在就應開始減少對華經濟依賴的程度,以免屆時受到中國的脅迫。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22日保證,德國正在推動貿易多樣化,並稱柏林幾十年來對俄羅斯能源供應的依賴是一個「錯誤」,強調類似的情形不會再發生。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同日表示,將重新評估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且將限制德企對中的投資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