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心臟外科的搜尋結果,共95筆
國家品質認證黃金團隊 全方位守護您的腎臟健康
諾魯共和國總統昆洛斯(H.E. Russ Joseph Kun)一行人18日上午參訪台中榮總,由台中榮總副院長李政鴻接待,參訪「願景館」及8月剛開幕的「遠距照護中心」;昆洛斯表示,相當感謝中榮15年來不間斷地派遣醫護團隊支援諾國當地醫療,服務超過2萬1000人次,有效提升諾國民眾健康。
開胸手術十年大不同!蘇姓老翁七旬時曾因心臟二尖瓣膜重度逆流而開胸醫治,現在八旬年紀又因主動脈瓣狹窄必須手術,家人對老父要再度開胸大手術擔心不已!沒想到受惠於健保制度更新,老翁適用微創「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三天能下床走動,一周就能出院。
元宇宙是XR(AR/VR/MR)、Web3.0和區塊鏈數據加密、元宇宙平台三大技術整合,加上用戶族群行為和數據間相互融合後的新興生態系,受惠於新冠疫情的空間隔離限制,讓傳統保守嚴謹的醫療環境快速導入減少接觸感染風險方案下,開啟元宇宙技術驅動臨床解決方案的創新機遇。
台大醫院18日舉辦「國際機器人手術訓練中心」開幕暨5,000例機器手臂手術成果發表,台大總院自2011年引進第一台「機器手臂輔助微創手術」系統,近年癌醫中心及其新竹分院也跟進裝設,台大醫院已是目前國內機器人手術最專業的醫療體系。
68歲的吳小姐多年前發現唾液腺腫瘤,因為擔心後遺症,長達6年不願手術,直到腫瘤體積超過乒乓球,左臉頰越來越腫,終於決定接受機器手臂手術治療,搭配台大自行研發的系統,將傷口藏在髮際線後,幾乎看不到,台大表示,這是過去沒辦法達到的層次,目前該技術已取得全球專利並技轉。
43歲吳先生生活作息正常,兩個月前健康檢查,心臟超音波檢查時發現左心房內有8公分腫瘤,多數醫師建議採傳統心臟手術。台中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副院長鄭伯智表示可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微創心臟手術,術後第3天,心臟超音波證實心功能良好,病理報告也確認診斷左心房黏液瘤,當天下午即辦理出院返家,目前回診與生活都一切正常。
花蓮一名小男嬰「小湯圓」,出生後診斷罹患「右心室雙出口」,出生14天由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外科團隊,進行肺動脈繃紮術(PA banding),並且安排1歲時,進行花蓮首例的10公斤以下小兒心臟完全矯正修補手術。術後一年了,小湯圓與媽媽帶著滿滿的感恩回到花蓮慈院,感謝醫療團隊的用心守護。
苗栗60歲謝姓男子、52歲劉姓婦女都有心衰竭症狀,經醫師評估後,建議他們更換新式心臟瓣膜來解決病症,因此由心臟外科、麻醉科、開刀房醫護團隊共同合作,成功為2位病人完成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並在加護病房及一般病房接續照護下,恢復狀況良好、順利平安出院
56歲的王女士是先天性心臟病患者,7歲時接受心內膜墊缺損手術,但仍有殘存的二尖瓣膜逆流,因為疾病關係,身材十分瘦小,但多年來除了激烈活動外仍能正常過日子,直到近幾年開始易喘、身體水腫,卻因為小時候的手術經驗讓她卻退,後來終於正視問題,經醫師評估後再次手術,順利改善心臟衰竭導致的肺積水及肺動脈高壓問題。
由秦嵐、魏大勛主演的陸劇《關於唐醫生的一切》現正熱播中,秦嵐在劇中飾演醫術超群的心臟外科醫師唐佳瑜,空降到全是男醫生的心臟外科,成為院內首位女主任,也與魏大勛飾演的暖男醫師葉弈明在工作中擦出曖昧情愫。
國軍高雄總醫院葉彥良醫師去年主動申請支援金門醫院心臟外科,1年時間即將屆滿,在立委陳玉珍的爭取和協調下,軍醫局同意繼續調派醫師跨海支援,醫療作業不會出現人力不足情況,讓鄉親健康獲得更好的保障。
70歲羅先生,罹患風濕性心臟瓣膜疾病,99年接受開心瓣膜置換手術,110年底因置換的生物組織二尖瓣膜逐漸退化,發生嚴重逆流導致心臟衰竭。台北榮總心臟瓣膜團隊為他執行「經導管心房中隔二尖瓣膜置放手術」,手術後第1天即可下床活動,5天後康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
21歲的陳先生,3年前自越南來台工作,去年健檢時發現胸部X光異常,後來呼吸越來越不順,走路也開始會喘,確診罕見肺疾「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雙側肺臟嚴重受損導,致雙側氣胸,接受胸腔鏡手術後雖有改善,但因肺臟破壞太嚴重,需使用高流量的氧氣、持續胸腔引流,遲遲無法出院,肺臟移植是他最後的希望。
2022年1月,美國外科團隊完成一項歷史性的手術:將基因改造的豬心,移植到一名57歲男子身上。台灣心臟外科權威魏崢認為,如果患者存活得夠久,或許有朝一日,豬心有機會解決大愛器官捐贈來源短缺的問題。
57歲鍾姓男性患者,過去一直都很健康也無三高疾病,但有一天一包的抽菸習慣,上個月在公司開會時突然心跳停止昏倒會場,還好同事除了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外,也緊急聯繫救護車到場,救護人員先後進行兩次自動體外心臟電擊(AED)去顫後仍無法恢復脈搏,於是在救護車上繼續施予CPR並聯絡童綜合醫院。
人體心臟分為四個腔室,腔室出口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其中主動脈瓣膜是心臟把血液輸送出去的重要關卡,一旦出現異常,就可能造成血液逆流,屬於最常見的瓣膜疾病。
過去心臟衰竭患者病程如果走入末期,僅有心臟移植一途,而每年平均有250位等待心臟移植者,卻僅有約70位心臟捐贈者,逾七成((250-70)/250)患者日盼夜盼也不一定能等到結果,生活品質普遍不佳。近年來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出現,藉人工幫浦協助將血液打入各器官,維持正常身體機能,不僅讓患者安心度過等待移植期,也讓年齡過長無法接受移植的族群,能有機會獲得更長的時間與家人相處,甚至重返工作及社交生活。
你能想像一顆活蹦亂跳的心臟,從一個人身上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嗎?這個場景對振興醫院院長魏崢來說絕不陌生。今年71歲的魏崢是國內執行換心手術的紀錄保持人,完成近600例心臟移植手術,不僅擦亮了台灣心臟外科的招牌,更為上百位病患開啟人生新扉頁。
傳統心臟外科手術執行至今近70年,過往外科醫師靠著傷口大,視野清楚與操作方便,能夠迅速完成心臟手術,並減少後遺症。但這類大傷口的心臟手術不僅術後外觀不佳,鋸開後的胸骨復原進度也相當緩慢,也因此會有呼吸不順與疼痛的情況產生,令許多患者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