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忽略症的搜尋結果,共31筆
心臟病主要以老年人為高風險對象,但近年來受到飲食、壓力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年輕族群也有患病增加趨勢。好在這並非不治之症,英國政府最近公布一項數據,有7成心臟病患者在病發就醫後得以痊癒,而若是及早發現、治療,存活率更高達9成。
一名70歲男性,平常不菸不酒,沒想到竟被檢查出「癌王」胰臟癌。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醫師指出,其實該患者身體早已發出4大警訊,包括血糖上升、體重逐漸下降、長期胃痛未改善、解灰白色糞便等。尤其是血糖上升,醫師示警,可能是胰臟癌早期唯一症狀,不可不慎。
巴金森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發生率僅次阿茲海默症,根據健保統計,全台巴金森症病患已近8萬人,若以盛行率推估,65歲以上平均每百人會有1人罹病,顯見國內還有很多潛在個案未發現。專家指出,巴金森症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多數確診已落在中晚期,尤其近年來40歲以下患者占整體2-10%,國人不可不慎。
走路下背痛,未必是脊椎退化狹窄,也可能是髖關節退化所致。一名60歲林女士因下背痛及左臀疼痛導致舉步維艱,起初被骨科診所診斷為是脊椎退化狹窄造成,唯復健一年仍無改善,最後到長安醫院骨科求治,透過詳細的理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才左側髖關節發育不良導致次發性髖關節退化,經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隔天,林女士已可下床走路。
有些人在事業飛黃騰達後,變的得意忘形也因此不聽勸身邊的人意見,《旺好運》運勢專欄指出天蠍座、獅子座、牡羊座成功後容易有大頭症,也會忽略自己的缺點,到頭來搞壞了自己的名聲。
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研究顯示,高達92%癌症患者面臨「癌因性疲憊」問題,而屏東基督教醫院也發現,因為化療或放療造成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與癌因性疲憊者,經過4周營養點滴治療後,超過6成癌友體重回升且倦怠感消失。
國際阿茲海默症組織發布《2022年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提出獲得診斷仍不是常態,診斷只是療程生活照護上的第一步,整合治療、照護和支持才是有效的診斷後的支柱模式。衛福部預告2023年起,將取消由A單位及共照中心同時提供服務,符合長照需求等級第2至8級認知症患者,可繼續從A單位獲得服務。民團要求雙軌並行提供服務,不探討是否符合照護者所需。
國際阿茲海默症組織發布《2022年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提出獲得診斷仍不是常態,診斷只是療程生活照護上的第一步,整合治療、照護和支持才是有效的診斷後的支柱模式。衛福部預告2023年起,將取消由A單位及共照中心同時提供服務,符合長照需求等級第2至8級認知症患者,可繼續從A單位獲得服務。民團要求雙軌並行提供服務,不去探討服務是否符合照護者所需。
中秋節將至,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藝人黃嘉千於31日到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關懷癌症病患,藉此機會,大同醫院院長傅尹志也特別準備健康點心禮盒一起贈送給癌症病友,收到禮盒的病友們都感動不已,紛紛表示在疫情期間,在醫院的心情十分寂寞,院方窩心的舉動讓冰冷的醫院瞬間充滿著溫暖。另外今年本土疫情嚴峻,黃嘉千也感謝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堅守崗位守護民眾的健康,醫護同仁也感受到黃嘉千帶來暖暖善意,直呼真的很感動。
39歲藝人余苑綺8年前被診斷出直腸癌,經治療後又多次復發,目前情況不樂觀,事實上多年前余苑綺曾透露自己的排便習慣改變,本以為是經期前後「拉肚子」,沒想到後來診斷出癌症。台大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黃約翰表示,一般人以為便秘恐導致大腸癌,其實突然腹瀉,且時間逾2周,更要擔心,因為癌症初期腸道只有小部分堵塞,這時只有水便可通過,所以腹瀉反而要緊張。
台灣昨增5例重症死亡,其中一人年僅24歲,沒有慢性病,也打過3劑疫苗,但卻在發病6天後死亡,引起各界譁然。對此,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示警,大家最容易忽略的重症徵兆就是會喘,沒有原因的呼吸或心跳加快,恐是警訊,提醒大家要特別注意。
近年來有許多名人、藝人相繼罹癌過世,花蓮門諾醫院醫師表示,許多癌症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醫師舉「肺癌」發現時許多已屬晚期,近年來因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效果卓越,惡性肺部結節可被及時發現,建議民眾可接受低劑量檢查,確保治療黃金期。
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環境濕熱且溫差大,因此台灣民眾患過敏性鼻炎比例偏高,很多人有睡覺常覺得鼻塞,半夜甚至要張嘴呼吸的經歷。陳映庄醫師對此提到,不少人輕忽過敏性鼻炎,但若持續不處理,可能會導致很多後遺症,例如睡眠不足、咬合不正等,並分享如何調養身體改善鼻炎的方法。
二○一九年全球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造成許多感染者和老年人死亡,隱形殺手就是「沉默缺氧」。有些死者的死因,也可能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近期美國曾進行研究,回溯新冠肺炎患者的就醫史,發現其中約有二十一至二十八%曾確診睡眠呼吸中止症,比例很高,將近四分之一。
新竹縣55歲林姓婦人長期做家事,導致肩膀持續疼痛,手臂難以彎舉,連內衣也很難穿,睡覺又會痛醒,醫師判斷是五十肩,林婦復健3個月未見效,到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看診,骨科部醫師黃鼎鈞診察發現,林婦不但有五十肩,還有俗稱「長骨刺」的夾擊症。
近來隨著名人癌逝的新聞不斷在網路上流傳,癌症與不治之症好像畫上等號,但是罹癌就等於死亡嗎?先別那麼急著下定論,來看看科學證據怎麼說。
35歲已婚女性,帶著愛犬去溪邊遊玩,因狗狗不甚落水,冒險下水救援,仍來不及挽救,事發後不斷回想自己瀕臨溺水的恐懼,以及目睹狗狗溺斃過程至今無法接受。個案情緒起伏,不停哭泣,憂傷,愧疚,無法忘記搶救過程的每個細節,責備自己,失眠,惡夢,過度警覺及全身緊繃,整天關在房裡不願與外界接觸,情形嚴重超過一個月未改善,家人陪同下就醫。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傷慟反應,目前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
台灣每年約有兩萬名早產兒誕生,將近每30分鐘就有一名早產兒來到世上,早產兒因肺部發育尚未成熟,容易影響呼吸中樞功能,研究更指出,每三名28至34週出生的早產兒中,就有一名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症侯群!早產兒基金會董事許瓊心醫師指出,多數早產兒皆需要仰賴額外的氧氣供給,或使用呼吸器加以輔助,然而因早產兒呼吸型式多變,經常出現呼吸器無法與呼吸同步的情況,反倒對早產兒的肺部造成不可逆傷害,因此,提升呼吸器同步性是早產兒肺部照護上不可忽略的重點。
骨質疏鬆症不再是老人專利,醫師表示,門診中骨鬆症越來越普遍,而且常被忽略,一不小心恐造成嚴重後果,其實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骨鬆徵兆,只要看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