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思想史的搜尋結果,共20

  • 專研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 張朋園望重士林

    專研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 張朋園望重士林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張朋園,1926年生,於11月25日逝世,享耆壽97歲。

  • 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曾稱台灣民主還是很民粹

    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曾稱台灣民主還是很民粹

     著名思想史學者、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於北美時間11月22日逝世,享壽88歲。林毓生1934年生於瀋陽,14歲隨家人遷台,1958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1970年獲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哲學博士學位,曾師從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著名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海耶克、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等人。

  • 觀念平台-經濟思維演變的供與需

     歷史的足跡,記載著經濟思潮的改變。回顧經濟思潮的種種學派,多而繁複,其出現皆有某一時代背景。當某時代遇到問題,舊思潮不足以解決病症,社會期待著新的思潮與作法,這是需求面的角度。另一方面,在該時代的政治架構與文化背景下,提供新思維出現的空間,醞釀成思潮,甚至落實為政策措施,乃是供給面的角度。換言之,新思潮的出現,乃是該時代有其需求,也有其供給。然而一套能解決該時代問題的思維,未必到了下一個時代亦能解決萬端,屆時又釀出另一個思潮醞釀的苗圃。於是乎,思維一直在改變,於需求角度與供給角度相互交下成形、變形。

  • 學術思想的巨人 現實政治的凡人

    學術思想的巨人 現實政治的凡人

     中國思想史大師余英時先生的去世,也象徵了一個時代的沒落。那一代許多中國知識分子,在海外成為失根的蘭花。熱愛祖國,但篤信自由民主,又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他們,不願回到中共專制統治下的貧窮中國。在美國研究教學之餘,發揮中國傳統「士」的精神,以中文著作臧否中國政治,期待走出象牙塔,能對中國的復興有所貢獻,也尋找另一個「受關注」的市場。他們身在美國,但心中非常關切中國。

  • 理想的中國:悼余英時

    理想的中國:悼余英時

     史學大師余英時先生日前過世,他一生從思想史的角度關注中華文化的重建議題,中英文著作近60本,對海內外的華人知識分子影響甚鉅。

  • 時論廣場》理想的中國:敬悼余英時先生(陳復)

    時論廣場》理想的中國:敬悼余英時先生(陳復)

    史學大師余英時先生不幸於8月1日過世,享耆壽91歲。余先生一生從思想史的角度關注中華文化的重建議題,他中英文著作近60本,對海內外的華人知識分子影響甚鉅。他善於結合歐美社會科學理論來談思想史議題,諸如拿韋伯(Max Weber)《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的觀點來討論傳統儒釋道思想對明清商業發展帶來的正面效益,闡釋資本主義並不是必須的階段與三教無負於商業的觀點,寫出《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這本鉅著,其將韋伯的新教倫理轉換成儒釋道三教,藉此反駁馬克斯(Karl Marx)唯物史觀揭示歷史五大階段適用於全部人類的普遍規律,就發掘中國傳統與其原始經典所呈現的內在理路來說,余英時先生的確有巨大貢獻。

  • 思想史學者余英時辭世 享耆壽91歲

    思想史學者余英時辭世 享耆壽91歲

     中研院院士余英時為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在中國政治思想與文化史方面研究極具開創性,被西方學界推崇為21世紀中國史學泰斗。中研院昨(5)日表示,余英時8月1日晨間於美國寓所在睡夢中逝世,享耆壽91歲。

  • 我見我思-敬悼經濟學布道家施建生教授

    我見我思-敬悼經濟學布道家施建生教授

     8月14日下午被電告得知施建生老師已於7月18日過世的消息,頓感悵然。儘管高壽103歲的施老師近些年時常感嘆朋友凋零、心中孤寂,每天都活得很累,加上近兩年行動不便,無法行走需人侍候,離世或是一種解脫,還是難免覺得惋惜。

  • 新文化史看中國──部分陸史學研究 受台學界影響(六 )

    其他類似的印刷文化史研究也有不少優秀的成果。像王奇生從傳播學角度對《新青年》創新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新青年》之所以從初期寂寂無聞到後來影響廣大,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青年》同人「運動」出來的,跟《新青年》作者隊伍的改變、思想主張的激進化以及社會時代環境之變動,特別是五四運動的發生有關,也跟陳獨秀等人對媒體傳播技巧的嫻熟運用大有關係。

  • 《中國思想史》作者 韋政通辭世

     又一大師凋零!著名思想史學者韋政通5日凌晨3點半過世,享耆壽92歲。他的學生陳復在臉書上發布訃告,哀慟之餘也表示台灣現在學術、文化面臨風暴,社會、高教危機重重,希望大家都能繼承先輩學人的積累,繼往開來。

  • 《中國思想史》作者韋政通逝世 享耆壽91歲

    又一大師凋零!繼去年的余光中、今年的李敖、洛夫、以及最近的楊國樞,著名的思想史學者韋政通5日凌晨三點半過世,享耆壽91歲。他的學生陳復在臉書上發布訃告,哀慟之餘也表示台灣現在學術、文化都面臨很大風暴,社會、高教重重危機,希望能繼承先輩學人的積累,繼往開來。

  • 環境史權威:大陸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生活水準大幅提升

    據《中國日報網》報導,環境史權威沃斯特(Donald Worster)在20年前首次中國大陸結緣。5年前,他到大陸任教,與這片土地結下更深的緣分。昨日,他在接受《中國日報網》專訪時表示,大陸的空氣品質已經得到改善,生活在這裡就如同在家中一樣。

  • 西南聯大 知識分子最好典範

    西南聯大 知識分子最好典範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以「彪炳史冊」評價知識分子在近代革命、建設與改革中的貢獻,並指示各級官員應重視來自知識分子的意見與批評。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世人眼中最美好的典範,許多學者都提出4個字:「西南聯大」。

  • 焦點人物-唐獎漢學獎得主、中國思想史泰斗 狄百瑞 儒家與世界的橋樑

    焦點人物-唐獎漢學獎得主、中國思想史泰斗 狄百瑞 儒家與世界的橋樑

     唐獎第二屆漢學獎昨(20)日宣布,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退教授、中國思想史泰斗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教授獲得,是西方儒學的開創性人物,在近70年學術生涯中,編寫近30冊書,其中有許多部具有突破性的貢獻。

  • 蘇格拉底之死 讓他引領後代哲學史

    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國,無論是帶有強烈的激進思想,還是萌生朦朧的小資情感,總能使人情不自禁地演繹自己的堅持與選擇。柏拉圖的《理想國》,以其獨特的基本內容和深遠聲譽,影響後世,近現代英國哲學家阿弗烈·諾夫·懷海德就曾說過道:「兩千年的西方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注腳。」表示柏拉圖作為在西方思想文化史上確有與眾不同又斐然獨立的地位和意義。

  • 中國思想史泰斗 余英時獲唐獎

     唐獎教育基金會今天宣布第一屆唐獎「漢學獎」得主,由世界知名中國思想史學者余英時獲獎。

  • 2014唐獎首屆漢學獎得主:史學大師余英時教授

    2014唐獎首屆漢學獎得主:史學大師余英時教授

    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創辦、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的唐獎,今(20)日由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公佈,第一屆漢學獎得主為史學大師余英時教授,他在中國歷史的研究,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研究,皆扮演開創性角色。

  • 細說傳奇 史明口述史出版

    細說傳奇 史明口述史出版

     高齡九十五歲的台獨革命者史明(見圖,王英豪攝),一生傳奇。史明成長於日本時代,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曾到中國大陸參與抗日,一九四九年回台後組織台獨武裝革命,因計畫行刺蔣介石失敗,一九五二年起流亡日本,直到一九九三年返台。因從事地下運動,史明習慣將日記、書信定期銷毀,也從沒寫過自傳。直到二○○九年,台大濁水溪社、台灣文學研究討論會成員組成的口述訪談小組,花了三年為他完成《史明口述史》,讓史明以第一人稱的簡白語言,細述戲劇性的革命人生。

  • 岩波40年 大塚信一打造出版理想國

     繼日本資深編輯松田哲夫的《戀上書》、見城徹的《編輯這種病》等編輯談出版幕後辛酸點滴的書籍後,台灣再度引進以編纂學術書籍聞名的大塚信一著作《追求出版理想國》。書中回溯在岩波書店四十年編輯歲月,足見他嚴謹、用功,和敢於推翻傳統的一代編輯風範。

  • 華府看天下-憶史學大師何炳棣

    華府看天下-憶史學大師何炳棣

     本月七日史學大師何炳棣(見圖,王英豪攝)在睡夢中溘然長逝,享年九十五歲。本來下個月老先生要去台北出席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的,不幸跌了一跤就此不起,誠史學界之巨大損失也。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