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的搜尋結果,共10筆
中共10月以來派出軍機侵擾我防空識別區(ADIZ)已超過150架次,比起之前大幅增加,引發美國、澳洲和英國等民主國家關切,造成我國民眾人心惶惶。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與賴香伶今日呼籲,政府面對中共消耗戰,應該要有因應對策,必須提出更實際談判與協商機制,並向國人說明可能造成的經濟風險。
繼中國大陸於中秋節之前申請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我國於日前也遞件申請加入該組織,如同所有的區域貿易協定,加入之後是有權利與義務的,雖然加入之後,有更大的市場供我馳騁,但相對的我們也得做更大幅的開放,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也得調降至零。
離總統大選已近倒數計時,雖然爭取連任的蔡英文民調高,挑戰大位的韓國瑜人氣旺,但一般認為,最後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還是看誰能爭取到中間選民的支持。相對於藍綠兩大陣營,這群沉默的多數選前不會輕易表態,投票時則都經過較多的理性思量,這就是蔡、韓在穩住各自的基本盤後,政治態度都出現往中間靠攏的跡象。例如,在對外政策方面,我看不出兩位總統參選人有何重大差異;在大陸政策方面,兩者其實也是大同小異。換言之,面對台灣當前的處境,雙方都把生存和發展視為戰略目標,未來涉及外交和大陸政策的辯論,應該是環繞在戰術而非戰略的層面。
打算以無黨籍身分參選2020年總統一職的前行政院長張善政,23日在臉書發文,談到歐陽娜娜表態中國人一事,呼籲大陸要用肚量吸引台灣。
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回顧了過去70年兩岸關係的發展,闡述了新時代大陸對台政策主張,是指導大陸對台政策最重要的綱領性文件。2日下午,台灣方面就對習近平的講話進行了回應。無論是意涵還是用詞,都有明顯的情緒化痕跡,透露出絲絲寒意和敵意,讓人擔憂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或將更加險惡。
大陸國務院宣布取消台港澳人員在大陸就業許可事項,意即台籍員工在大陸工作,不需要再申辦就業證。今有媒體問及,這對台人是利多,還是一種統戰作為?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大陸經濟實力變強,他們禁得起打這種消耗戰,一定是在評估可承受得起的狀態下,對台灣進行這種磁吸效應,要把台灣邊陲化,
日前中共十九大開幕,習近平於會中提出大陸未來三十年經濟發展藍圖,依此規劃,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接著將透過深化結構性改革等六大戰略,把大陸建設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到2050年大陸將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兩岸民間交流不斷,第二屆京台學者共研會今天(3)在台北登場。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副主委褚玉梅表示,中華文化的價值核心就是「和」字,在人與社會上我們「以和為貴」,在家庭我們更多講「家和萬事興」。兩岸同樣講求「和」字,以和為貴,由和解到和平,最後到家和萬事興。
年初開始熱議的馬習會,由於雙方在場合問題上的歧見至今仍無交集,看來實現的機會已愈來愈渺茫。台灣方面多次表達,希望趁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在北京舉行的機會,進行兩岸領導人會晤。大陸方面則透過媒體評論方式婉轉表達,陸方樂於舉行馬習會,但APEC領袖會議的「西雅圖模式」不能改變,間接回絕了台北的主張。台灣方面多次重申,APEC是經濟體組織而非國家組織,各國領袖是以經濟體領袖身分參加會議,馬習在APEC見面,不會造成兩岸問題「國際化」的結果,但大陸方面顯然至今仍未接受這個說法。
在中國大陸的支持與參與下,聯合國「5常加1」和伊朗終於達成核協議,應該有利於大陸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橫在眼前的東海防空識別區爭議,是大陸成為負責任大國的另一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