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惡性肉瘤的搜尋結果,共14筆
一般而言,脂肪瘤是良性的,但一名50歲男性小腿長了2、3公分的瘤,原不以為意,未料瘤越長越大且變硬,經切除後,男子2年後又在大腿長了一顆新的惡性脂肪肉瘤,最後只能截肢保命。醫師表示,若腫瘤大於5公分、變硬、顏色改變、壓迫到神經,就務必要開刀切除。
張齡予今(8日)與烘焙職人出席家電活動,親手製作蛋糕。她日前在脖子後方發現一個大約10元硬幣的突起黑瘤,雖然不會痛不會癢,她還是聽從醫生建議進行手術,「等化驗過程大約1個多禮拜,有想過小孩還這麼小,是不是要開始每年留1封信給他」,好在最後化驗結果為良性。她曾開刀切除闌尾、盲腸及子宮肌瘤,這算是她第4度開刀。
一名年近30歲男性,大腿根部長出腫塊,被他院醫師診斷為疝氣,加上他聽信男性做完疝氣手術後會性無能的謠言,於是遲遲未做進一步篩檢。4年後腫塊從原先乒乓球大小變成棒球般大,經進一步化驗發現,這根本不是疝氣,而是惡性肉瘤,若再晚一點處理,可能會有截肢的風險。
一名30歲男子近來2個月感覺胃及肚臍附近疼痛,雖然診所開立腸胃藥,但疼痛感加劇,痛到半夜睡不著,經胃鏡、大腸鏡檢查,僅被告知是胃潰瘍,患者2個月來暴瘦14公斤,只好向另一家醫院求醫,超音波一照發現腹腔有一顆13公分的腫瘤,經查確診為惡性肉瘤合併肝臟轉移,亦即已達第4期了。
胰臟科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30歲的男患者因為腹痛就醫,稱吃了腸胃藥2個月,問題都沒改善,甚至還越來越嚴重,常常半夜痛到哭,短短2個月就暴瘦14公斤,他請患者躺下觸診檢查,還沒摸就看到患者上腹部有一坨鼓鼓的東西,觸診發現是不規則腫瘤,之後透過超音波確認是長達13公分的惡性肉瘤,且已轉移到肝臟。
16歲欣怡(化名),連續幾天久咳不止,家人以為欣怡罹患新冠肺炎,急忙將她帶往醫院進行快篩,儘管血液及鼻腔篩檢結果為陰性,但卻在胸部X光中發現右側肺部已經白成一片,在經過詳細檢查後,竟是一顆由肋膜長出,大如手球的惡性肉瘤。而欣怡接受手術切除及化學治療後,卻無法完全消滅腫瘤,所幸在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查腫瘤惡性突變基因後,確認該腫瘤為NTRK基因融合變異所致,而國內已經有適合的新型癌症標靶藥物可供使用,經過治療後,殘存腫瘤已經消失,持續追蹤一年後仍非常穩定。
在自我檢查時,若在乳房摸到硬塊,總會讓女性朋友心頭一驚!一般大家最擔心的是罹患了惡性乳癌,或良性乳房纖維腺瘤、纖維囊腫。而我們今天要講一個比較少見的乳房腫瘤型態:葉狀瘤。
25歲的許小姐,長期有經痛問題,需靠止痛藥緩解,但3年前某天下腹部劇痛就醫,檢查疑似惡性腫瘤,醫師說須切除子宮、卵巢,由於許小姐未婚,要切除子宮茲事體大,於是至國泰醫院尋求第二意見,經進一步檢查發現為良性罕見的「息肉樣子宮內膜異位症」,僅須切除骨盆腔腫瘤,保住了子宮、卵巢及輸卵管,病患術後恢復良好,後續回診追蹤3年均正常,病灶未再復發。
中國大陸貴州的46歲陳小姐因患子宮內膜惡性肉瘤,手術和化療都失敗,被當地醫師勸說放棄治療,她被姊姊接到台灣,自費接受新的治療方式,腫瘤明顯縮小,重燃一線生機。
一名69歲老婦右大腿腫脹半年,無疼痛或麻木,懷疑不是單純的下肢水腫,結果檢出大腿肌肉有1顆15公分的高度惡性黏液纖維肉瘤。
一名84歲患C型肝炎且有中風病史的老奶奶,去年健檢時發現肝臟長了兩顆腫瘤,最大近6公分,但因不適開刀及其他治療一度感到絕望,在醫師建議下,轉求助質子治療,戰勝病魔。
一名50歲女士咳嗽不止、呼吸不順,原以為是感冒,卻惡化成嚴重心悸。就醫檢查,才發現心包膜附近長了顆10公分大的腫瘤,因為接近心臟和重要大血管,費盡4次穿刺才確診為軟組織惡性肉瘤。
一名50歲吳姓女子確診軟組織惡性肉瘤(STS),醫師表示,發生原因不明,好發在四肢,年約新增500人,占癌症死亡率2%。
咳嗽不止、呼吸不順,心悸,元凶竟是軟組織惡性肉瘤。50歲吳媽媽去年年初忽然有上述症狀,原以為是感冒,後因嚴重心悸且呼吸不順就醫,經斷層掃描,竟發現心包膜附近長了1顆腫瘤,經4次穿刺才確認是罕見發生於縱膈腔的軟組織惡性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