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慢性發炎的搜尋結果,共159筆
經常有「火燒心」、出現明顯「胃酸逆流感」,可別等閒視之!事實上胃食道逆流若缺乏治療,日後發展為胃潰瘍、食道癌的機率將大幅上升。員榮醫院胃食道逆流中心主任吳文傑醫師指出,造成胃食道逆流大多與「飲食習慣不佳」與「壓力過大」有關。
由於近日新冠肺炎本土染疫案例增加,對於突然開始的打噴嚏、流鼻水和咳嗽,都會心生警惕。不過營養師指出,除了有症狀要快篩之外,檢視最近吃的食物,觀察是否因為過敏引發症狀,也是關鍵重點。好食課營養師林俞君指出,有簡單步驟可以分辨是感染或是過敏,還有預防食物過敏的小撇步報你知。
慢性腸道發炎患者逐年增加,且目前尚無法根治。最近國內研究團隊發現,若剔除一種特定基因,或植入一種全新發現的菌種,有望增強腸道屏障作用,維持腸道微菌叢的平衡,幫助病人擺脫肚痛、腹瀉、血便的長年困擾。
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承源團隊11日表示,研究發現雙特異性去磷酸酶六(dusp6)基因有控制腸道上皮屏障健康與腸道微菌叢平衡的功能,已篩選出可能可以抵抗腸炎的菌種,可望運用於改善腸漏症(leaky gut)以及腸道發炎相關疾病,研究成果於110年11月發表於《Cell》系列國際知名期刊《Cell Reports》。
陳小姐59歲,因右肩疼痛,手往上舉會抬不高,尤其是特定動作角度會痛,伸手拿東西會痛,內衣扣子扣不太到,背癢抓不到,夜晚睡覺會痛醒導致睡眠品質很差等問題,於是前往北市聯醫忠孝院區復健科門診就醫。經由復健科主任杜育才安排X-光及超音波檢查,診斷為旋轉肌鈣化性肌腱炎。
「慢性發炎」近年來受到高度關注,許多慢性病、重大疾病或莫名疼痛不適都被認為可能和慢性發炎有關。一般用作血液疾病檢查的「鐵蛋白指數」被發現和發炎反應有關,可做為慢性發炎的評估指標之一。鐵蛋白過高和食物攝取有關嗎?如何吃才能避免過量,有助降低發炎反應嗎?
全美約有 310 萬人口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IBD 是由於消化道慢性發炎所導致,主要可以分為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以及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主要好發於 15-40 歲年齡層。
30歲的上班族小戴老是覺得口乾,一天喝了超過五公升的水,還是解不了渴,甚至嘗試青草茶、養肝茶等,但卻一點效果也沒有,每天還得不停跑廁所,經中醫調理,飲水量逐漸恢復正常,終於擺脫水桶人生。
隨著醫療進步,人的壽命變得更長,卻也讓失智與大腦退化的議題更顯重要。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失智症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除年齡及遺傳等常見危險因子影響外,多將主因歸咎於類澱粉蛋白(amyloid)對腦部造成的傷害。不過也有許多研究陸續指出,腦神經發炎也是失智症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說「發炎是一切大腦病變的開始」。
許多人在享用炸雞時,最喜歡吃外層的脆皮,有的人則擔心熱量太高,因此選擇將皮去除,但吃不吃皮對人體的影響到底大不大呢?營養師蕭瑋霖表示,民眾在吃炸雞時,若去皮不吃能夠減少很多熱量,不僅如此,還能降低與促發炎反應相關的Omega-6脂肪酸含量。
血管是人體命脈的重要聯繫管道,而高血壓、血管斑塊、血管阻塞、動脈硬化等,都是血管常見問題,但症狀卻多半無聲無息,一旦急症發生,常引發猝死或重大後遺症。一般人認為,男性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但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除了是不分性別國人死亡主因的第二名之外,也高居女性死亡原因的第二位。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胃癌已蟬聯10大癌症超過20年,雖發生人數於10大癌症中排行第9,死亡人數卻位居第6,致死率不容小覷。值得注意的是,國健署數據顯示,罹患胃癌的個案中,約9成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如未改善,可能因慢性發炎進展成胃癌。而幽門桿菌的傳染途徑,也跟國人常聚餐、吃大桌菜的習慣息息相關。
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會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肥胖者罹患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不過有研究發現,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是因為關節過度耗損而引起的,還有其他因素。
長期缺乏伴侶陪伴,或許並非個人意願。不過,感情世界的不順遂,確實可能對身體健康有所影響。一項《英國醫學期刊》(Britsh Medical Journal)刊載的研究即指出,長期缺乏伴侶、並屢次遭受分手之苦的男性,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
在台灣,每1千人中就有5人患有乾癬,目前國內患者約10萬多位,乾癬俗稱「牛皮癬」、「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的免疫疾病,因乾癬患者的免疫系統失調,誘發持續的發炎反應,所以不只是侷限在皮膚上,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影響,是全身性的疾病,而乾癬的皮膚症狀是來自慢性發炎所引發的角質細胞增生。
喉嚨痛不一定都是感冒造成,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指出,喉嚨痛分上段、中段、下段,依據痛的位置不同,疾病也不一樣,若疼痛的部位在喉嚨下段,甚至可能是頸部長腫瘤,也有可能是甲狀腺發炎,而非喉嚨痛,呼籲大家就醫時講清楚喉嚨痛的位置及痛的狀況,避免被誤判為喉嚨發炎。
許多人都有不小心踢到桌腳的經驗,外科醫師陳榮堅分享可怕的案例,60歲的婦人踢到桌腳後,一年過去都沒好才決定就醫,結果切片檢查發現是惡性的黑色素瘤,須開刀治療,但在切除過程中,醫師發現癌細胞已經「根深蒂固」,最後只能大拇指切除。
一名患者因為慢性咳嗽先到胸腔科就診,但由於出現不尋常的紅疹,又再轉診到風濕免疫科,經過檢查後,最後確定診斷為皮肌炎伴隨間質性肺炎,及時以藥物治療介入才讓病情穩定下來。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主任黃光永醫師表示,一旦間質性肺炎演變為肺纖維化,若未及時治療恐危及性命。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盧俊吉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大部分會於45歲之前發病,通常是在早上起床時,感到腰痠背痛、僵硬不適,可能持續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以上,部分患者具有後腳跟疼痛。如果患者超過45歲之後才出現下背痛症狀,就要小心鑑別診斷,包括退化性關節炎或是運動傷害等等。
慢性阻塞性肺病好發在40歲以上族群,2020年名列十大死因第8名,過去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嚴重肺氣腫族群只能考慮接受傳統肺減容手術,對於年長病患,傳統肺減容手術的風險高。有鑑於此,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引進支氣管鏡熱蒸氣消融術,病友高先生17日到新竹台大分享治療心得,感謝院方給予他深呼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