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慢性發炎的搜尋結果,共329筆
腹痛不一定就是胃痛,要注意可能是其它疾病所引起。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醫師林相宏表示,一名患有糖尿病的50歲男性,因長期上腹疼痛來求診,後來做了胃鏡、大腸鏡都沒有發現腫瘤,直到使用胰臟內視鏡超音波才找到原因。其不但整個胰臟都萎縮,且裡面還被大大小小滿滿的結石給阻塞,為典型慢性胰臟炎的表現。醫師表示,慢性胰臟炎是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早期較難發現,若出現體重下降、慢性腹痛、糖尿病等症狀或危險因子,務必定期接受篩檢。
每當天氣變化大,關節痛就開始發作了嗎?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想要保養關節,或緩解與天氣因素有關的關節疼痛問題,建議日常不妨試著做到,保持身體溫暖、控制體重、保持活動、避免關節承受過多壓力、好好睡覺等5點;除此,飲食攝取也很重要,她特別推薦6種抗發炎食物,包括油脂豐富的魚類、十字花科蔬菜、香料、綠茶、紅石榴、特級冷壓初榨橄欖等。
扁桃腺一旦急性發炎,不只喉嚨痛還會吞嚥困難,讓人口水直流,醫師表示,有些人不清楚病患狀況,還以為是中風導致口水直流;另外,扁桃腺發炎會造成黏膜腫脹、組織液,組織液會從口腔流往聲帶、會厭處,使人無法呼吸,嚴重時須氣切保命。
過去常認為生理疾病會影響心情,然而心理影響生理極大。本月(5月)刊登於國際期刊的一項大規模的研究發現,以心理治療的方式改善憂鬱症狀,可以明顯減低憂鬱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與死亡風險。
不少人曾有扁桃腺發炎的經驗,若久久不癒,小心是重病徵兆。醫師表示,曾有一位患者反覆出現扁桃腺化膿,原以為是EB(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病毒導致免疫力低下,細問後並深入檢查,竟是愛滋病毒感染,該病患個人也不知自己感染愛滋。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福部死因統計,胃癌目前位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及死因排名第8位,其嚴重性可不容小覷。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內視鏡室主任詹宜學指出,幽門桿菌是胃癌的致病因子之一,很多人日常並沒有感到異狀或不適,在健檢時才赫然發現,長期以來胃竟然都在發炎。
皮膚莫名發癢、常感冒拉肚子、全身上下這裡痠那裡痛…你是否因生活中不時出現的小病小痛感到困擾?營養師余朱青表示,這些都可能是身體發炎的信號,而造成慢性發炎的原因有很多,飲食習慣也是其一。對此,她分享抗發炎8大飲食,如類黃酮/多酚類蔬果、深色蔬菜、魚類、堅果類、發酵食品、全穀類食物、蜂膠和辛香料等,日常多選擇對健康有益的食物,有助降低身體發炎反應。
一名50多歲男子某天覺得左側牙齒微痛,心想好好刷牙也許可自癒,未料2天後左臉腫漲且疼痛難耐,急忙就醫才知齲齒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牙醫師表示,除了齲齒(蛀牙)外,牙周病等的慢性發炎,都可能造成臉部的蜂窩性組織炎,嚴重可併發敗血症,甚至危及性命。
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分享門診案例,一位50多歲女士,患有嚴重過敏性鼻炎和濕疹,儘管接受許多治療,症狀始終沒有改善。後來醫師發現,關鍵在她的飲食習慣以外食,大量零食和炸食為主,經過門診的諮詢和指導,1個月後濕疹竟改善了70%。陳欣湄表示,慢性發炎是一種長期、反覆發生的發炎狀態,想預防可從飲食、環境、內在健康及生活習慣等4面向著手;此外,身體若出現7種症狀可能是慢性發炎的徵兆。
想維持身體健康就要從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做起,營養師許育禎指出,民眾以為吃甜食、炸物只會導致發胖,她直言「還可能導致身體慢性發炎、誘發許多慢性疾病!」另外,加工食品、反式脂肪及香菸都易致炎,平時應盡量少碰。
提到身體發炎,一般人會想到疼痛、發燒、紅腫等症狀,醫師表示,這類是屬於急性發炎,其實是身體的「自癒」機制,例如發燒是在提升免疫系統的效率,除非嚴重不適,民眾不要急著退燒。此外,高糖飲食、睡眠不足、常吃垃圾食物等7項行為,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例如皮膚搔癢、長期疲倦等,才會真正危害健康,導致癌症、失智症等。
隨著春季的到來,季節交替又是惱人的「過敏」好發的時節。孩子抓到發紅的皮膚、不停咳嗽、擤鼻涕,甚至影響睡眠品質,實在令父母心疼。兒科醫師與營養師特別點出日常照護的方法、改善過敏的飲食原則,幫助爸媽防堵過敏的發生,不讓過敏變成寶寶的日常!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疾病,由於患者體內時常處於高度發炎的情況,只要一到季節交替,全身關節就會腫脹、疼痛。對此,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好發在中年族群,又以女性居多,尤其長期抽菸或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中,如果出現關節僵硬、無法使力等情況就要特別注意。
芹菜是養生食材之一,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提出芹菜的好處,除了富含纖維幫助排便以外,還可抗發炎、降血壓;不過消化纖維不良、服用抗凝血劑以及腎臟病患者都不宜多吃。
許多民眾有油頭的困擾,積極尋找控油效果最佳的洗髮精,日前一位民眾在臉書社團分享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洗髮精,結果竟是一瓶洗碗精,對此,皮膚科醫師表示,洗碗精確實可將頭皮、頭髮洗得乾淨,但不建議用洗碗精洗頭,因洗碗精容易導致頭皮乾燥、敏感,嚴重時可能導致慢性頭皮發炎,導致落髮、禿頭,讓人更顯老態。
30歲張姓女子長期出現胃痛、腹脹、噁心等症狀,到童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求診,經檢查發現患者因感染幽門桿菌,導致慢性胃發炎,出現胃淋巴瘤前期病癥,在使用三合一制酸劑加上抗生素兩周後,成功根除幽門氏桿菌,胃部逐漸恢復正常,建議1年後再追蹤。
身體小毛病別輕忽,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提醒,「慢性發炎」不容易察覺,若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容易引發全身性的問題,像是糖尿病、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
健康意識抬頭,大家知道油脂種類對健康影響極大,醫師提醒,除了購買好油,還要知道油品的正確烹調方式,且要注意油品發煙點,油脂一旦達到發煙點就會變質,不只不適合食用,吸入油煙也傷身,例如亞麻籽油就不適合煎炒、較適合涼拌,而苦茶油、酪梨油則為健康又可高溫烹調的油品。
「發炎」是現今醫學界的流行語。這種自然的免疫反應本來是好事。身體受傷或生病時,免疫系統會釋放各種的蛋白質和激素,白血球、介白素–6、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簡稱CRP)來一起對抗侵略者,清除受損細胞,幫助身體痊癒。手臂輕微擦傷時,身體就會有發炎反應了。免疫系統啟動了防禦性的發炎,所以傷口周圍會有紅腫的症狀。
當身體免疫失調時,就會出現慢性發炎,不但抵抗力會變低,還可能誘發癌變。藥劑師李翊弘和鄭琳珍提到,若出現睡眠充足但依舊疲倦、常覺得身體痠痛等8症狀,其實都是慢性發炎,呼籲民眾別輕忽,以免引發心臟疾病或癌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