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戰略關係的搜尋結果,共600筆
日媒報導,日本外務省預計4月發表2023年版《外交藍皮書》,草案可見日本政府對中國措辭強硬,載明中國影響力漸彰,其對外姿態與軍事動向不僅是日本和國際社會極為關切的事項,更對基於法治的國際秩序帶來「前所未見的最大戰略性挑戰」。值得注意的是,草案提及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很重要」,並對中俄深化軍事合作表示「重大關切」。
新華社莫斯科報導,應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邀請,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3年3月20日至22日對俄羅斯聯邦進行國是訪問。兩國元首在莫斯科舉行會談。習近平還與俄羅斯聯邦總理米舒斯京舉行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雙方)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澳大利亞向美英購入核潛艇的交易敲定時,正是中澳關係最低潮,雖然最初這項交易前景不算明朗,但最後還是陸續確定了交易的時程。令人納悶的是,隨著澳大利亞向美英購入核潛艇交易案確立,雖然中國極力反對,冰凍了近3年的中澳關係卻反而逐漸改善,這當中變化令人難以理解。令人不得不猜測:中國是否在應對美國的挑戰時,打算努力爭取與美國盟友們的經濟關係,以此維持在與美國進行戰略競爭時不可缺少的經濟實力。
中國大陸外交部周五說,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俄時,會和俄羅斯總統普丁就主要國際和區域議題交換意見。而這將是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後,習近平首度訪問莫斯科。
外界將當前的美中關係比作冷戰,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認為,這種類比具有誤導性,但仍不排除爆發新冷戰的可能性。他也指出,美國應避免在意識形態層面妖魔化中國;如果美中關係是一場紙牌遊戲,可以說美國已經拿到一手好牌,但如果打得不好,一樣會輸。
大陸外交部網站消息,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秦剛2日在新德里出席二十國集團(G20)外長會期間會見法國外長科隆納。明年中法兩國將迎來建交60周年,中方願推動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不斷取得新成果。法方願同中方辦好文化旅遊年,全面恢復人文交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履新後歐洲行第一站,當地時間2月15日抵達法國,會見總統馬克宏、外長柯隆納,16日與外事顧問博納共同主持第23次中法戰略對話同時,法國總統府宣布,馬克宏將在今年訪問中國,時間約莫落在4月。
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美東時間3月1日在向國會提交的拜登政府《2023年貿易政策議程和2022年度報告》中說,將繼續實施有針對性的對華301關稅豁免程序,並保留在必要時進一步進行關稅豁免的選項。該辦公室表示,拜登政府2023年的貿易議程將側重於在傳統自由貿易協定之外創建新的框架,並實施現有的貿易協定。
俄烏開戰已超過一年,俄羅斯因受到西方國家的制裁,經濟上愈見困難,其中有相當大部份的貿易轉向中國,大量的民生消費品更加倚賴中國提供。有人認為,俄烏戰爭再延續下去可能讓俄羅斯逐漸成為中國經濟附庸。不過,俄中經濟關係雖更加密切,但力挺普丁代價極大,它阻斷了中國拉攏歐盟抗衡美國的長期大戰略。現在俄羅斯對抗整個西方必敗無疑,中國應當放棄聯俄抗西方的戰略,回到原先的聯歐抗美策略,因為美國才是中國真正的戰略對手,而中國也不會因此變成下一個俄羅斯。
剛剛舉行的2023年慕尼黑歐安會,無疑是當前國際關係的焦點。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用中文演講,發表了題為《建設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的主旨講話。歸納王毅的講話,有四個核心觀點(包括就中美關係和台灣問題答記者問):
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對大陸進行三天國是訪問,他於行前宣布,將與陸方簽署20份諒解備忘錄,並落實伊中25年戰略文件。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與萊希舉行會談時劍指美國,稱支持伊朗抵禦單邊主義、霸凌主義,並在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
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20年以來,首次對中國大陸進行國事訪問,因此中方對於這一次的訪問非常重視,萊希將受到最高外交禮節的正式接待。德黑蘭和北京簽署了一項為期25年的夥伴關係協議,將擴大雙方在許多領域的合作,並稱雙方有很多共同之處。萊希表示,雙方對全球發展採取類似的立場,反對帝國主義和單邊主義,並堅持尊重其他國家的權利和國家利益的重要性。
李家成是中國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遼寧大學國際經濟政治學院副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俄羅斯外交部上月底宣布,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春季到俄羅斯進行國是訪問,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此不置可否。若習近平成行,如俄國外交部所言,可謂「中俄頭等大事」,將牽動中國與美、日及北約(NATO)國家的關係,形成集團對抗之勢,對印太地區產生重大影響。
據中國外交部官網消息,2月2日至3日,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赴俄羅斯舉行中俄外交部門磋商,其間分別會見俄外長拉夫羅夫,同俄副外長魯登科、維爾什寧舉行磋商。
澳洲外長黃英賢昨日在英國演說時指出,美中關係緊張讓印太區域更加危險和動盪,一旦印太發生戰爭,對人類和繁榮將造成災難,世界各國該共同努力避免戰事發生。黃英賢同時呼籲,高舉「向印太傾斜」戰略的英國,要正視過去的殖民歷史,以努力和印太國家關係「現代化」。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在2月5日至6日訪問北京。白宮表示,布林肯此行將與北京討論俄烏戰爭情勢,並尋求重啟因去年8月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台後,美中兩國中斷的軍事和氣候對話。趕在布林肯出發前,美國參眾兩院共和黨議員提出新版《中國貿易關係法案》(China Trade Relations Act of 2023),要求廢除中國的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PNTR)地位,以回應中共侵犯人權的行為。
美國明年即將大選,國內政治分裂更嚴重,國務卿布林肯即將訪中,新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卻準備訪台。台灣也進入大選倒數,有意大位的角逐者逐漸浮現,都希望創造有利於己的形勢,兩岸議題將成為選戰攻防焦點。從內閣改組可以看出,蔡英文拒絕跛腳,大權緊緊在握,有可能在兩岸議題上有所動作。種種美台內部政治因素都將牽動兩岸敏感神經,對北京的戰略定力將是極具挑戰性的一年。